APP下载

天问与祝融:中国拥抱火星!

2021-12-01郑永春

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火星车

太阳系是我们的家园,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虽然,从大小看,金星是与地球最接近的行星,但是火星才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的环境最相似的行星[1]。在古代,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大多把火星当作不吉的象征,因为它的颜色是红色的。在西方神话中,火星被视为战神的象征,代表着战争、血腥和灾难。在公众眼中,火星的角色几经反转,现在已经成为最吸引人类前往探索的星球。

火星为何会逆行

火星冲日是一种常见的天文现象。每当天空中火星和太阳分处地球的两侧,当太阳、地球、火星处于一条直线上时,就会出现所谓的火星冲日现象。在出现火星冲日天象的前后数天,黄昏时,太阳刚一下山,火星就从东方的天空升起;黎明前,火星刚从西方的天空落下,太阳就升起来了。这就好似农夫肩上的扁担,一头翘起,另一头就会落下。深夜的时候,太阳照亮了我们脚下的另一个半球,火星则恰好在我们头顶的正上方,相当于整夜都可以看到火星。只要天气晴好,夜幕降临后,面向东方,你就会看到地平线上升起来一颗亮星,就像一颗红宝石,镶嵌在黑色的天幕中,荧荧如火,熠熠生辉,美艳无比。

火星与地球,就像运动场上在第三跑道与第四跑道奔跑的两位运动员,它们之间的距离有时近,有时远,近的时候只相当于跑道宽度的距离,而远的时候则需要横跨整个运动场。火星冲日的时候,是火星与地球距离最近的时候,也是从地球上观测火星的最佳时期[2]。航天时代以前,每逢火星冲日,全世界的天文学家都会把望远镜对准火星。1610年,伽利略把望远镜第一次对准了火星,但那时的望远镜实在是太简陋了,似乎没有证据说明他当时有什么发现。

很多人在介绍天象时,喜欢用多少年一遇说明它的罕见性。2020年10月14日,是26个月一遇的火星冲日。至于观测火星的时机,其实不限于火星冲日这一天,冲日前后的两三个月,都是从地球上观测火星的好时机。整个10月,火星都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而且长时间可见。通过普通的天文望远镜,我们就能看到火星的红色表面、不同地区的明暗变化,甚至还能看到白色的极冠。运气好的话,或许还能识别出长达4000多千米的水手大峡谷。

时至今日,民间仍然有一种说法认为,火星冲日和个人运势有关,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火星冲日时,地球和火星这两颗行星在太阳的同一侧,都以逆时针绕着太阳转,这是一种周期性出现的自然现象。就像操场上跑步的两位同学,不管谁快谁慢,多跑几圈,总有机会出现两人并肩跑的情况。

生活中,你可能听说过水逆,也就是水星逆行,其实火星也会出现逆行。如果长期观测火星,就会发现它在天空中的轨迹(相对于恒星组成的背景图案)很是诡异。大多数时候往前走(顺行),有时停住不走了(留)。滞留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后退(逆行)。退了一段时间,又开始往前走了。实际上,行星逆行是很常见的天文现象,从地球上看,太阳系的所有行星都会出现逆行,只是有些行星看起来比较明显,有些看起来不太明显,但这只是我们从地球上看事物的直觉,并不符合客观事实。如果站在太阳系上方俯视,你会发现,火星不会逆行,水星也不会逆行,所有行星都不会出现逆行。其他行星和地球一样,都绕着太阳逆时针公转,它们到地球的距离有时远、有时近。

火星冲日、火星逆行、以及水逆、星座、流星雨,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天文现象,与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主要受太阳引力和辐射的影响,其他行星的引力、辐射,对我们基本没有影响。所以,就像莎士比亚曾经说过那样:“掌握我们命运的不是星座,而是我们自己。”

火星探测器為什么有发射窗口

2020年7月20日,阿联酋发射了“希望号”;7月23日,中国发射了“天问一号”;7月30日,美国发射了“毅力号”火星车。为什么这些火星探测器都选择在这时候飞向火星呢?这是因为,2020年7月到8月,是火星探测器的发射窗口。

在太阳系中,地球沿着第三条轨道运行,火星沿着第四条轨道运行,就像城市道路中的三环路和四环路。探测器从地球上发射后,将沿着发射时地球所在的位置,与六七个月之后航天器抵达火星时火星所在的位置之间的抛物线,飞向火星。这条抛物线就像三环路和四环路之间的连接线,是从地球去往火星最节省能量的一条路线,它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霍曼(W. Hohmann)通过计算发现的,被称为霍曼转移轨道。

航天器要顺利进入霍曼转移轨道,就要选择火星位于地球前方44°时从地球发射,这一时机被称为火星探测器的发射窗口。一旦错过发射窗口,就要等地球绕太阳再转2圈多,火星绕太阳一圈多,地球和火星回到原来的相对位置时再发射,这一等就是26个月。

火星探测器在发射窗口发射,最节省燃料,只需要把从探测器的飞行速度提高到每秒11.2千米(也就是摆脱地球引力的“第二宇宙速度”)[3]。你可能在想,能不能随时都可以去火星,这也不是不可以,但要付出的代价就要大得多,如果在最不利的时机去火星,探测器需要经历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过程,这些过程都要消耗燃料,消耗的燃料如果折算成速度变化量,相当于要把探测器的速度变化提高到每秒100千米,相比在发射窗口去火星提高了9倍,这对航天技术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即便能实现,也很不经济。所以,要实现火星探测想去就去,任尔驰骋,还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

火星探测器的发射窗口,不是火星冲日的时候,即并不是地球和火星两者距离最近的时候,而是在火星冲日之前的2~3个月发射的。

火星,中国来了

在太阳系中,火星与地球的环境最相似,是深空探测的热点和重点。世界各国已经开展了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现在,中国人开始追赶了。2020年7月23日中午12时41分,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正式开启了中国行星探测计划的漫漫征途。笔者有幸在现场目睹了火箭升空的那一刻,在疫情笼罩的阴霾下,这次成功来之不易。

“天问”一词源于2300年前我国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写的一首长诗的题目,表达了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等自然现象的好奇,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意志。“揽星九天”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标识,也是中国行星探测计划的整体标识,展现了八大行星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意味着中国不仅将探测火星,还将探测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和小天体。“天问一号”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名称,在它之后还会有“天问二号”“三号”“四号”……用于对太阳系的其他天体进行探测。

中国火星探测工程是在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的基础上实施的,“天问一号”继承了我国月球探测时使用的一些成熟技术[4]。比如,“天问一号”在最后阶段登陆火星时,采用了像嫦娥三号那样利用火箭反推、四条着陆腿的着陆方式。月球探测与火星探测有明显不同。比如,月球上没有大气,登陆月球靠发动机反推就可以实现减速,但火星就不同了。登陆火星需要穿越大气层,经历黑色七分钟(这是约数,由于着陆方式和计时起点不同,也有专家认为需要约九分钟)。首先,利用大气摩擦减速,就像流星划过夜空;然后,打开降落伞,进一步利用大气阻力减速;最后,发动机短暂工作,通过反推进行减速。多种减速方式综合使用,才能成功登陆火星。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使中国人在开展火星探测时更自信。“天问一号”三步并作一步走,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步子迈得更大。

在地球上,我们可以通过北斗卫星进行导航,那么,飞向火星的航天器是用什么方式导航的呢?以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根据天上的星星确定航向。在茫茫宇宙中飞行的火星探测器,则是根据地球、太阳、恒星的相对位置变化,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实现导航,精确地瞄准火星。登陆火星表面后,火星车在上下坡的时候,通过观察太阳的方位、感应重力的方向,来计算自己的姿态、评估安全性。火星车还可通过观察火星表面的山峰和石块等显著标志,确定行驶路线。

“天问一号”发射之后,从地球所在的“三环”,飞向火星所在的“四环”,成为一颗环绕太阳飞行的人造行星,在追逐火星的道路上飞行。由于深空中没有阻力,巡航期间的飞行不需要消耗燃料就能维持原有速度,实现无动力飞行。在“天问一号”上,安装了推力为3000牛、120牛、25牛的各类发动机,目的是精确控制探测器的飞行姿态和方向,帮助它始终瞄准火星,不偏离航线,最终成功抵达火星。一路上,这些发动机一共要经历6次点火工作。

2020年8月2日,第一次轨道修正,在离地球超过300万千米的深空中,3000牛主发动机开机工作,历时20秒,修正了“天问一号”的飞行轨道,让它精确地按照设计好的轨道飞行。

9月20日,第二次轨道修正。在离地球约1900万千米的深空中,“天问一号”上4台推力为120牛的发动机同时点火工作,持续20秒。由于轨道修正的幅度很小,所以不需要用到主发动机,用小推力发动机即可实现。

10月9日23时,第三次轨道修正,在离地球2940万千米中的深空中,“天问一号”又有新动作。推力为3000牛的主发动机再次点火,持续工作8分钟。这次轨道调整的结果是把探测器所在的轨道,从地球所在的太阳系“三环”路,转移到火星所在的“四环”路上。

2021年春节前夕,“天问一号”经历了关键一刻。2月10日,经过半年多长途飞行,飞越4亿多千米,“天问一号”与火星在太阳系“四环”路上遭遇,3000牛的主发动机进行了一次时间更长的点火,经过刹车减速,被火星引力捕获,成为火星的人造卫星。这次刹车更为重要,直接决定了火星探测任务的成败。

2月15日17时,“天问一号”在远火点实施轨道机动,3000牛发动机点火工作,将环火轨道从倾角10°的大椭圆轨道(环绕赤道),调整为轨道倾角约86°的极轨大椭圆轨道(环绕南北极),近火点高度调整为距离火星表面约280千米。

2月20日20时,“天问一号”实施第二次近火制动,进入周期约为3.5天的停泊调相轨道。

2月24日6时,天问一号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近火点高度约280千米,远火点高度约57 000千米,周期为49.2小时(约2个火星日)的停泊轨道。进行了第三次近火点制动(刹车),进入近火点高度约280千米,远火点高度约57 000千米,周期为49.2小时(约2个火星日)的停泊轨道,并在这一轨道停留长达三个月。利用轨道器上的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机等科学仪器,对火星南北极和预定着陆区进行了详细勘查,并通过第一手数据,确认了预选着陆区的环境条件,获取了着陆区的地形、气象条件等信息,为登陆火星做好准备。

4月24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即巡视器)的名称——“祝融号”。祝融是中国神话中的火神,传说是三皇五帝时掌管火种的官员。首辆火星车的名称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现代科学与古代传统文化的跨时空接触,体现了中国人的科学梦想、探索精神、浪漫情怀和文化自信。“祝融号”火星车高1.85米,重240千克左右。设计寿命为火星上的3个月,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

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组合体(简称:着巡组合体)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航天器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乌托邦平原是火星上最大的盆地,直径达3300千米。着陆点位于东经109.9°,北纬25.1°,海拔约-3800米。按照经纬度来比较,相当于广西的桂林。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喀斯特地貌不同,这里寒冷干燥,寸草不生。但在三十多亿年前,这里曾經是一片巨大的海洋。而“祝融号”要探测的地方,正好是古海洋与古大陆的交界地带。

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正式踏上火星表面。“祝融号”不仅是一辆车,更是一个机器人地质学家,它携带了6种科学仪器,用来探测地形地貌、表面物质成分、地下水冰、磁场和气象状况,目的是探测火星表面的地形地貌、物质成分、地质结构和气象环境等。

火星的照片是怎么传回地球的呢?我们知道,地球上的地面站与探测器之间的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实现的,传播速度为光速。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万千米,所以,月球探测器与地球进行通信时,几乎感觉不到延时,可以在地球上实时控制探测器的运动。不同的是,地球到火星之间的距离是变化的,最近的时候约为5500万千米,最远的时候,也就是火星与地球分别位于太阳的两侧时,两者间的距离达4亿千米。因此,地面与火星探测器的通信,面临着长达十几分钟的延迟,最长达22分钟,对火星探测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地球上无法随时控制探测器。

如果要求探测器在特定时间执行命令,地面要提前发出指令。探测器收到指令后,才能在规定的时间执行。“天问一号”抵达火星时,无论探测器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地面都要在十几到二十几分钟之后才能知道出问题了。科学家和工程师经过研究之后,形成探測器的应对方案,生成处置命令发给探测器。十几到二十几分钟后,探测器才能收到这个命令。半个多小时到四十多分钟后,地面才能知道探测器执行的指令是否有效。

由于地面站与火星探测器之间的通信延迟太长,在大部分情况下,“天问一号” 和“祝融号”按照既定的程序工作。同时,它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处置能力。遇到简单问题时,进入故障回路,通过预先设定的方案自己解决。遇到复杂问题自己不能解决时,探测器会进入安全模式,把不必要的设备关闭,然后等待地面指令。地面控制中心收到探测器的故障情况,会根据故障预案进行处置;遇到特别复杂的情况,还需要在地面模拟出现的故障,看看处置办法是否有效,研究后再进行处理。

遥望火星移民

进入航天时代以来,探测器可以飞到火星的附近,甚至着陆到火星表面开起车来。现代人对火星的认识,主要得益于火星探测器得到的结果,这其中经过了数次反转。从古代神话中血腥的战神,到日心说建立后成为一颗普通的行星。从望远镜中的模糊影像,到发现火星上疑似的运河。从火星运河被航天器证伪,到证实火星曾经宜居。从火星表面环境严酷,到现在仍然有水,甚至可能还有生命。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探测结果发现,火星上曾经有江河湖海,有过浓密的大气层,它的气候曾经温暖湿润,很适合生命的发育[5]。即便现在的环境已经恶化,成为一颗荒漠行星,但它仍然是太阳系中除地球之外最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实现火星生存,前途漫漫。但每一点突破,都在积累人类走向太空的能力。

(致谢:本文部分内容受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科学教育项目2020QFXIP、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项目KFJFP-202107的资助。)

[1]大卫·M·哈兰德. 火星全书: 从45亿年前至今的火星全记录.郑永春, 刘晗, 译.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2]郑永春. 火星零距离.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

[3]欧阳自远, 邹永廖. 火星科学概论.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7.

[4]郑永春. “太空地图”系列——火星全图.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

[5]郑永春. 太空地图: 火星叔叔带你游太空.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

关键词:“天问一号” “祝融号”火星车 火星探测 火星冲日发射窗口 ■

猜你喜欢

火星车
“祝融号”在火星上的奇妙之旅
火星车上的中国元素
“祝融号”火星车为何不能日行千里
微视点
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着陆过程两器分离和落火影像
祝融号拍摄的火星照片来了
研制火星车有多难?
中国首辆火星车长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