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甘肃民族地区入境旅游供给与需求研究*

2021-12-01

科学与信息化 2021年4期
关键词:社群甘肃入境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1 “互联网+”背景下甘肃民族地区入境旅游发展现状

甘肃民族地区的入境旅游是目前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现有研究较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如何应对新常态下民族旅游入境产品供给双方及关系发生变化所引发的问题,配合旅游开发政府做出决策,从而响应国家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双循环”战略号召,是旅游研究重点关注的议题[1-4]。

2 “互联网+”背景下甘肃民族地区入境旅游供给与需求研究思路

2.1 把握核心问题:供给主体的变化、需求特征的变化、供求关系的变化

除原供给主体外,新加入旅游消费者及文化掮客两个供给主体:第一,旅游消费者从被动接受旅游产品转变为主动参与生产产品,如大量用户自发性的设计旅游线路,旅游资源推荐,而非交给旅游企业进行资源配置;第二,文化掮客成为民族旅游的生产主体之一。

民族旅游消费主体的需求特征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包括:追求个性化与社群化的融合特征;信息爆炸时代营销信息的精众化推送特征;情感需求超越物质成为“互联网+”下的核心需求。通过密切互动追求归属感,通过体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以找到文化的根源,通过信息原创、资源的重新配置与分享体现自我价值。

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原有供求关系是以生产为主导的民族旅游产品单向流通方式;在“ 互联网+”时代更强调供求双方的复杂交互,形成一种多边融合的生态系统。

2.2 明确甘肃民族地区入境旅游的消费者新需求特征

具体思路包括:通过聚类方法归纳总结出甘肃民族地区入境旅游消费者共同的社群偏好;通过低频率生成内容统计分析出甘肃民族地区入境旅游消费者的个体偏好;推导出共同社群偏好与个人偏好的融合机制: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提出将入境民族旅游者的个人的情感因素(感知实用价值、感知享乐价值)作为调节变量的假设,通过问卷、内容分析等方法进行假设验证,最终形成社群偏好与个人偏好的融合机制的理论模型;建立精众化旅游产品生产与推荐模式:将入境民族旅游者个人对信息的认知偏好(具体包括个人态度、信息介入程度、对信息的回避态度强度)作为中介变量,形成精众化的生产、推介模式[5-8]。

2.3 明确新的供给主体及生产方式

旅游消费者纳入到供给主体后的生产方式及变化研究:通过网络信息收集(以旅游者的视角观察)以及实地到甘肃民族地区当地进行深入访谈(以当地居民为主的视角)获取资料后进行内容分析,从而得出新的生产方式,并探索新方式下的旅游开发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旅游文化掮客的甘肃民族地区入境旅游产品生产方式研究:通过搜集境外各大社交媒体网站的官方旅游相关信息(通常表现类型是官方推荐产品及介绍、对旅游产品的评分等)进行内容分析、聚类分析、比较分析,明确其生产方式偏好及与个体旅游者网络生成的异同。根据研究结果,结合供给产品的独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媒体,能更好地进行市场营销。

2.4 明确新的供求复杂交互关系,建立甘肃民族地区的入境旅游生态供给模式

主要思路:建立新型的传统民族旅游企业与IT企业的紧密生产联盟:异于传统上下游或者横向的垄断关系,两者关系是一种开放式的创新结果;甘肃民族地区入境旅游“场景式产品”的提供:与其他行业的混合组织形态构成:利用信息资源的高速流动,创造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集成化民族旅游服务平台模式;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在管理信息化与决策方面的透明;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非营利组织的健全[9-13]。

猜你喜欢

社群甘肃入境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营销的最短路径
甘肃卷
社群短命七宗罪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