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农业面源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三峡库区为例

2021-12-01范世轩

广东蚕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面源三峡库区污染

范世轩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1)

在我国,农村企业大多是分散经营的,农村市场一般不是很发达,而城乡之间又是一种二元经济结构,传统的污染控制手段、方法和体系基本上很难适用于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同时,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一向以点源为主,轻忽非点源,以工程为主,轻视体系。面源污染的防治一方面集中在工程层面,另一方面则集中在技术层面。大部分人对面源污染与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之间的一种深刻的密切关系也没有明确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三峡库区既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新型生态经济区,也是我国比较落后的贫困山区。三峡库区具有非同一般的地理位置和农业生产结构,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库区的农业面源污染压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大。所以,本文以三峡库区为例,经过对当地农民的查询拜访,以及理论模型阐发、定量比对、计量计算等研究方式,从农民的经济层面寻觅农业面源污染紧张情势的深层次缘由,摸索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节制的经济手段,实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与环境保护、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1 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地表水流和地下渗漏的氮、磷等化学元素以有机物质或无机物质的形态所引起的水环境污染形式,这种污染在农业生产上主要包括农药和化肥污染、塑料薄膜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水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农业面源污染,并且它也是地表水等外表水质恶化的一项重要原因[1]。

近些年来,在政府的管控下,工业排放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逐步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面源污染可能将在一二十年后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据估计,农业面源污染物占水体中氮、磷污染物的1/3,覆盖了近50%的水污染。全国各大湖泊中,几乎一半以上的氮、磷均来自当地所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因此,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农业面源污染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也越来越大,毫不客气地说,在某种程度上都超过了一般的点源污染[2]。

目前,我国大多数果园仍处于无序发展状态,传统的清耕模式是果园主要的栽培模式。同时,各大城市的发展缺乏规制管理。这种顾头不顾尾的发展模式导致地表大面积裸露,土壤的蓄水保土能力呈直线下降趋势,伴随而来的是水土流失严重、农药化肥肆意施加,等等,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

水土流失一旦发生,往往就会导致面源污染物的迁移。一段时间过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水质严重恶化。因此,果园面源污染的防治是燃眉之急,但其分散性和普遍性使其难以节制。同时,水土流失对农业也是一场双重打击,不仅是在污染上,更是在耕地面积和农田肥沃程度上,所以控制水土流失也是防止面源污染的重要环节之一。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食品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将迎来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以往那种农村每家每户分散养殖将进一步减少,随之而来的新型发展模式便是规模化养殖场的大幅增加。之后的几年,蔬菜、生果、花草产业将大幅度增长,种植面积将大幅增加,过度施肥现象短期内难以快速改善,泥土中氮、磷营养的富集将延续,蔬菜、生果、花草农田中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威胁将有增无减。

过去,农业生产过分强调产量,追求规模效益,导致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并在土壤中的沉积。由于相对缺乏适用的政策、措施和工程技术,污染的惯性效应将持续下去,短期内无法改善,污染区域将进一步扩大。

农业面源污染与农民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农村面源污染要想防治成功,农民环保意识是不得不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改善农村环境是不可能的。

2 三峡库区建设历程

三峡库区是指三峡工程所占的水体淹没区以及20 个有移民安置任务的县(市)。库区位于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交界处,横跨湖北省中部山区谷地和川东山区谷地,北接大巴山,南接川鄂高原。

举一国之力建设三峡工程,我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三峡移民。

按照之前公布的三峡库区计划中建成后的后续工作计划,到2020年,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节制率应达到95%,丛林覆盖率也应达到50%,其根基会构成一片大规模的丛林生态系统。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聂卫国出席会议时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重要目标[3]。”

自2009年三峡工程后续工作以来,三峡库区整体的造林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生态经济林范围不断扩大,相关产业链不断延长,丛林生态系统质量逐步提高,生态服务功效获得有效改良,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促进了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外来人口收入的增加;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为实现规划目标,三峡库区各地将按照生态保护区、生态利用区、封山育林区三大区域规划建设生态屏障区,重点建设百米生态保护区,加快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试点示范作用,加强后期管理和保护,强化监督管理,全面完成三大任务后续的工作规划和建设任务。

3 三峡库区农业环境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三峡库区周围经济基础中,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占比超过20%,尤其依赖于当地的优良生态环境,虽然今年来三峡库区有大量移民迁出,但是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仍然未发生根本改变。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过:“传统农业其实不具备快速稳定增长的本领,而实际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则大部分依赖于农业的快速稳定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收入。为了解决这一悖论,唯一的方法就是把传统类型的农业改造成现代化农业,让机器代替人工。”现代农业是以工业化为支撑,以大量技术、资本和物质投入为基础的资源密集型农业。这种集约农业的生产方式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以至于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农业污染的增加。由于不同国家的农业资源禀赋不同,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也不同。三峡地区正处在上述过程的转折时期,三峡地区农业资源有限,虽然人口不断迁出,但是当地居民对农业生产的高度依赖性使其必将持续资源密集型农业生产过程,同时再加上一些工程设施建设、工业用地开发,极易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数量巨大且难以控制,污染后果严重且逐渐明显,农业面源污染已逐渐成为当地的重大环境问题。因此,要弄清经济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面源污染在经济发展中的演变规律,并对症下药,出台与之相匹配的农业发展政策是当务之急。

三峡库区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试设想如果三峡库区的环境走向恶化,当地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将来三峡居民居住的环境的状态将不堪设想。三峡库区自从成立和建设以来,其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大规模的生产集约化、养殖业和畜牧业规模化,都促使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但是,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环境问题是否已被注意到并采取了应对措施,这实在是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三峡库区中农业生态相对薄弱的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更会影响到当地的其他方面,比如轻工业、旅游业的发展,这对于一些以轻工业和旅游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三峡地区将是重大的打击。

4 三峡库区污染控制建议

总的来说,近20年来,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更加严重,已经成为该地区环境危害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2004年以来,库区经济发展处于加速期。一方面,经济增长在这片地区长期呈现出很高的增长率;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库区农业面源污染压力必将进一步加大。因此,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政策对农业发展的指导作用,这不仅需要调整经济结构,依靠科技的进步,提高肥料、农药、农膜和秸秆的利用率,促进环保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加强农业生产培训[4]。提高农民团体的文化水平是一项持久而艰难的使命。从短期来看,可以先改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再去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普及正确的农业生产知识,提升其现代农业的生产意识。一方面,让农民正确认识科技支农的重要性,以实现农村科技化的目标;另一方面,让农民认识到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土壤结构破坏、作物减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构成准确的情况评估,削减农药和化肥的利用量,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在调查中谈到对流域水质保护的态度时,农民往往过于依赖政府,因此仅依靠农民接受教育或自发参与农业面源污染减排,进而发展环保型农业生产模式是不现实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在减少非点源污染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利用更有效的经济手段,在严重污染的区域,改变作物种植方法,同时替换其他环保型农具等,必要时必须停止该区域的种植活动,并考虑将农田转型为旅游项目等,从另一产业角度来提高该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面源三峡库区污染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农业面源污染的减控措施与监控体系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的动植物资源概况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