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路径探究

2021-12-01白家和张再杰

广东蚕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冷链流通贵州省

白家和 张再杰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山地面积广阔,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但生态环境脆弱、土壤肥力不足、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率不高、土地边际生产率较低的资源禀赋特点和环境承载能力决定了贵州省必须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山地地形造成了农民居住和耕作的分散性,加大了贵州省区域内外农产品流通的难度,不仅难以实现生产自给,还会提升贸易成本。因此,探索山地条件下贵州省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路径尤为必要。

农产品流通是市场分工与专业化的结果,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具体表现在流通体制、流通模式、流通组织、流通设施与技术现代化等方面,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的,不仅可以推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以及农业生产力的提升,还可以发挥市场调控作用,统筹省内外市场和资源,保障农产品供需平衡。贵州省农产品流通只有探索出现代化发展模式,对流通成本和流通各环节效率进行优化,才能取得行业效益提升、农民增收致富的效果[1]。

1 贵州省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现状

1.1 农产品供应水平不断提高

贵州省农产品市场在流通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用需求牵引供给,产量大幅提高,生产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转变,农产品质量有效提升;农产品加工力度加大,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品牌效应逐步凸显。

1.2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改善

基础设施为农产品流通提供硬件支撑,贵州加大力度进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程度补齐了冷链物流设施的短板,2020年冷库数和总库容较2019年均有所增加。

1.3 农产品流通主体不断壮大

贵州省采取了“外引内转”的方式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特别是创新推进国有平台公司转型农产品流通业务,极大地推动了贵州省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发展。

1.4 农产品销售渠道基本稳定

在省内市场方面,贵州重点品类农产品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占有率上取得了较大提高;在省外市场方面,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的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如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重庆和对口帮扶城市。此外,快速增长的农村电商,已成为贵州省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之一。

1.5 农产品大数据平台应用水平提高

大数据向农产品流通的赋能,能有效驱动农产品流通的质量和效益提升[2]。贵州省推动大数据与农产品流通产业的融合,强化平台建设,农产品流通不断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黔菜网、“一码贵州”等平台均于 2020年启动建设并上线运行,各级智慧平台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 贵州省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贵州省小生产和大市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表现为技术支撑不足、品牌化发展较慢、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弱等。技术支撑不足,多数龙头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研发机构,特色优势产业核心技术研究成果转化较少,特色产业发展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等方面亟须得到提升;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不高,有口碑无名牌,套牌和滥用品牌等问题日益凸显,同品类区域公共品牌同质化严重,导致农产品品牌个性、价值营销力、核心竞争力、文化感染力缺失;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弱,加工企业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还有较大提升和增长空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加工水平不高,市场份额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不高。

(2)贵州省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依然是制约流通现代化的因素,农产品流通环节腐损率较高,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额外的逆向物流费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缺口仍较大,部分冷库处于建设期,项目投资大、周期长,难以满足冷链运输需求;产地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零售端市场体系建设、轻产地市场体系建设的问题,导致全省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滞后,未形成完整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流通效率较低;批发市场依旧是贵州省农产品最为重要的流通渠道,对于市场供求匹配、价格形成有重要作用。但从数量上看,农产品产地型批发市场等仍处于建设阶段,对农产品的吸纳作用还未完全显现。

(3)流通主体数量不足、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突出,涉及农产品流通的国有企业数量不多,对物流龙头企业的培养仍在起步阶段。农产品流通行业投入较大,资金及专业技术要求较高,进入壁垒较高;物流基础设施和专用资产的沉没成本、人才引进及使用成本较为高昂,要素和服务市场不成熟,退出壁垒较高,阻碍了农产品流通企业规模化发展。农村经纪人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村经纪人在“大市场”与“小农户”的对接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仍存在数量较少、能力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掌握电商、管理等技术的农村经纪人占比较低。

(4)贵州省农产品在市场上存在竞争力不足的现象,特色农产品品牌少,高端产品稀缺,品牌价值不高,市场黏性不强。在农村电子商务方面,贵州省农村电商还存在人才缺乏、物流成本高、交易规模较小等问题。

(5)贵州省农产品大数据平台在数据的整合和应用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还未形成有效推广的大系统集成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程度低,尤其是融合物联网的集成技术应用较少,基础数据仍大量依赖人工输入,数据孤岛和数据交换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3 推进贵州省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

标准化方面,进一步规范现代化农产品流通建设,建立适应贵州农业发展的标准及技术规范,分级制定相关标准,并将标准应用于流通各环节上;规模化方面,增强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参与能力,健全联农带农强农的有效机制,形成既分工有序又紧密联系的合作关系,提高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化水平,以期使农户的交易成本降低,提高资本利用率及提升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品牌化方面,通过品牌差异化构建独特竞争优势,突出品牌自身特色,发挥品牌效应对于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作用。同时,根据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形成贵州专属品牌优势,延长产业链,提供经过精深加工的特色优势农产品。

3.2 加强流通端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批发市场升级建设,强化批发市场交易功能,通过批发市场所处流通渠道的中心位置,充分发挥上游的生产资源优势,完善下游销售市场终端[3];推进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整个流通环节上的冷链功能,建立健全冷链物流发展体系。鼓励大型涉农企业建立起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冷链流通链条和市场布局。加强政府公益性配套建设,持续推广食品冷链系统;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平台的资源整合,利用“一码贵州”消费扶贫大数据平台,促进多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汇集各方信息数据,形成完整农产品供应链和本地商品服务大数据链条。

3.3 进一步推动销售主体发展

培育和支持流通型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构建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一体化发展,同时,发挥大型流通企业的联结和带动作用;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发挥农村电商“平台经济”规模效应,整合农产品供需产业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农村物流中转站建设,打造辐射范围广、承载量高的物流园,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充分利用新媒介开展直播促销,促进农产品的可视化和直观化;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作用,加大培养力度,发挥其熟悉农业,了解市场的优势,帮助农户实现农产品市场化。

3.4 着重巩固拓展市场

巩固深化省内市场,创新产销衔接方式,用稳定的市场需求牵引农产品供给调整。优化配送方式,推动产供销紧密连接,将市场需求情况有效传导到生产端和流通端;同时,着眼拓展省外市场,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产销衔接,实现产销信息高效互通、产销资源合理配置。

3.5 加强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农业保险对农户权益的保障作用,建立健全灾后理赔应急机制;根据农村电商人才、产业工人等农产品流通相关人才的结构,针对性地引进和培育农产品流通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农产品流通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4];支持农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

4 结束语

贵州省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种种因素仍在限制着其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创造有利于农产品流通的条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使行业增效、农民致富,推动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实现。

猜你喜欢

冷链流通贵州省
中国冷链物流:应对冬奥的技术大考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良法”“善治”为粮食流通保驾护航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国务院决定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