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鸭共生生产模式探究

2021-12-01吴春娜

广东蚕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鸭群共生鸭子

吴春娜

(西安培华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飞快发展,农民在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如今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较为广泛且符合时代要求的农业生产模式,其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也实现了科学引导农民进行种植和养殖活动的目的,巩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

1 生产技术要点

1.1 水稻品种选择

稻鸭共生的水稻品种要选择植株高度中等、株型分散、茎粗叶挺、分蘖能力较强、抗逆性较好的优质水稻品种。因为鸭子在稻田中生活时,会经常踩踏到水稻幼苗,容易倒伏的水稻品种会受到影响而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选择好的水稻品种还要进行严格的检疫,避免水稻带有致病因素,导致水稻秧苗出现大范围染病现象。

在播种前一周要对水稻种子做好晒种处理,处理结束后,要用饱和食盐水浸泡水稻种子,将其中不符合种植要求的种子挑出,然后使用针对性药剂浸染稻种,为可能发生的病虫害做好预防准备。

1.2 施肥播种

在翻耕种植地之前,每亩稻田使用完全腐熟的猪粪作为基肥,结合整地每亩施入适量钙镁磷肥和拌碳酸氢铵作为面肥。结合品种特点和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确定适合的播种日期,全面推广机插秧、集中育供秧,采用水育旱管的育秧方式[1]。

1.3 鸭苗选择

选择鸭苗时,还要考虑到鸭子的日常活动不能大幅度影响到稻苗的生长,所以选鸭苗的要求一是鸭的个体较小,适宜在稻田秧中穿行,且行动敏捷,除虫、除草、浑水效果好,同时要求鸭的耐水性强,能长时间在稻田中活动;二是考虑鸭产品上市的经济性,即饲养日龄、上市体重、售价等。通常情况下要结合水稻秧苗栽插水稻的时间确定孵化的起始时间,不具孵化要求的种植户要结合栽插时间适时购进鸭苗。在购进鸭苗之前要确定好购进时间、品种、数量,确保鸭苗质量。

在进行育雏操作时,如果育雏数量很多,可以在鸭舍中用隔热材料专门圈出一片小空间作为温室,使用煤炉或暖气为鸭蛋供暖。也可以在小温室的地面垫稻草,在上方挂一盏红外线灯,为鸭蛋的孵化提供热量。如果是小群饲养,只需选用一个密封性较好的大纸箱,在其内部铺垫一层锯末或稻草即可,若热量不够,可在内部悬挂一盏红外线小灯,要记住在纸壳表面需留出一部分空间供幼鸭伸出头进行取食和饮水等行为。如果有育雏室,温度要保持在28 ℃,可在育雏室内悬挂一个温度计,时刻监控温度变化,保证孵化正常进行。

1.4 鸭子饲养

在鸭子出壳后的24 h之内,要让其进行饮水,可以直接将刚孵出的幼鸭赶入较浅的水池中,让其自由活动一段时间。或者可以选择直接向鸭苗身上喷洒温水,让其互相取食。如果鸭群饲养规模较大,可以选择使用饮水器对出生期幼鸭进行水分补给。在雏鸭初次饮水0.5 h之后,可对其进行喂料,因雏鸭的消化能力较弱,喂料要遵循少喂勤添的原则,在出壳后的10 d内,每天要喂食6 次,10 d之后每天喂食次数可降到4 次。每次喂食前要用适量清水将饲料润湿,每次进食时间保持在10 min,以防雏鸭进食饲料过多引起消化不良。在此之后可根据鸭子的生长情况适当改变饲料成分组成,并减少喂食次数。为了保证鸭子的消化能力,在出壳后第2周就要在饲料中添入一定量的砂粒,或可在鸭舍内设置沙槽,让鸭子自行取食[2]。

1.5 稻鸭中前期管理

在将水稻移栽入稻田之前,要提前选择一处较高的地势用来建立鸭舍。鸭舍的出口方向要朝向田埂或路边观察点,以便管理人员及时观察鸭群状况,并处理突发情况,鸭舍的顶部要覆盖隔热层,四周使用铁丝网搭建起围栏,以防鸭子的天敌侵入鸭舍或鸭子逃跑。

水稻在移栽前需要一次性施足肥料,以腐熟长效的有机肥和速效化肥为主,施肥量要结合测土培养施肥结果确定,稻田尽量做到不追肥,以鸭子排泄物和腐烂的绿肥作物为主。鸭子作为水禽,其生活地点必须要有一定量水分,以较浅水池为最佳。因此在稻田中要保证有5 cm深的水层,以便鸭子的脚掌能够直接接触到表层的土壤,有利于土壤翻新,增大土壤间隙,促进空气流通,起到疏松土壤的目的。这一举动可以让水稻根部接触到更多养分,加快其生长速度。稻田内的水层要一直维持到水稻的成熟期,在鸭子收获之后可更改灌溉方式。秧苗移栽两周左右后,选择日龄为20 d~25 d的雏鸭及时放养,在鸭子和稻田准备充分的前提下一般在当天中午放养。因为放养与圈养不同,所以在放养过程中,管理者要时刻关注鸭子的日常生活状况,特别是在放养的前几天,如果管理方式不妥当,很有可能造成鸭群出现问题。在这个时间段,管理者可以将作为饲料的谷粒撒入稻田之中,以此来训练鸭群在水中寻找食物的能力,为以后的除虫和除草打下基础,若有其他出乎意料的特殊情况,则应及时调查原因并作出处理。每亩稻田可供养的鸭子的数量是有限的,一般每亩放养鸭子15只。

因为在种植初期,稻田内还未出现足够的杂草和昆虫,因此鸭群并不能自行寻找到足够的食物,此时饲养者需在早晚对鸭群各补充一次饲料。通常在将鸭群放入稻田后的两周时间后,稻田中开始逐渐出现昆虫和杂草,可以将其作为鸭群的自然饲料,此时管理者可根据稻田中昆虫和杂草的生长情况来调整饲料的投放量直至不投放饲料。当种植进入中期时,因鸭群的成长需要更多饲料,而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无法再为鸭群提供足够的食物,此时要经常性地向稻田内抛洒绿萍等植物补充鸭群所需营养。在对水稻出现的病虫害进行处理时,管理者要提前将鸭群赶入鸭舍内,并做好封闭措施,以防药物影响到鸭群的健康,在施药一周后,药效消散,才可重新放养鸭群。

1.6 后期管理

水稻的成长进入尾期时,因稻谷内的营养成分较多,更易吸引大量害虫。但鸭群已经进入收获期,管理者要及时观察稻苗情况,并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和处理。除此之外,当水稻进入成熟期后,为保证稻谷不会被鸭群取食,应将鸭子全部赶出稻田,同时要将稻田内的水分排干,使用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对其进行水分补给。这种方式可以增强水稻根部的养分吸收能力[3]。

1.7 收获

稻鸭共生的收获时间一般是由稻苗和鸭群的生产状况共同而定的。一般来说,鸭群的收获期要比水稻收获期更早,当鸭群进入收获期后,管理者就可以适当收获鸭子上市销售。此外,当稻田进入成熟期后,也需将剩下的鸭群从稻田中赶出去,以防鸭群取食稻穗影响水稻产量。

2 生产模式分析

由目前采用稻鸭共生生产模式的地区的生产数据可知,在采用稻鸭共生生产模式后,水稻的种植方式较传统种植方式更加优良,产出的水稻在外观和营养价值方面也得到了改善。另外,稻鸭共生模式的应用还提升了养鸭的经济收益。鸭子和稻田可以达到非常完善的互利共赢状态,一方面鸭子的栖息地需要水,而稻田的基本条件能够为鸭子提供天然的生活场所。在这种放养的状况下生长的鸭子,其免疫力较圈养模式更强,可以抵抗一部分疾病的侵袭。另一方面,鸭子生长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有许多虫类和杂草可作为鸭群的食物,可极大减少生产者的饲料投入。在使用少量合成饲料甚至不使用饲料的情况下,鸭子的肉质口感更好,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自然也就可以有更高的收入。稻鸭共生生产模式的好处还体现在:首先,主要生产方式为水稻种植的生产模式,其最直观的成效就是水稻产量的极大提升;其次,鸭群作为额外的产品也可为种植者带来更多经济收入。

稻鸭共生生产模式完美地将鸭子和水稻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情况下,种植者们能够同时向市场提供高品质的水稻和鸭肉,为市场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各项收益也能够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但因为农村地区的生产者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办法找到良好的对外销售渠道,会导致鸭子和稻米的销量无法得到保证,极大影响经济收入。想要实现此类生产模式的广泛应用,一方面要大力进行品牌建设和技术推广,让更多农户能够投入到这种生产模式当中,另一方面需要政府设立更多的扶助政策,为农户改变自身生产模式提供充足条件。

3 稻鸭共生提升经济效益

(1)国家发展侧重点正在不断向生态农业偏移,推广稻鸭共生生产模式符合我国发展要求,尽早进入这一领域可以获得更大收益。水稻作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它的价格一直徘徊在较低价位,导致水稻种植者的收入普遍较低,因此有许多人为了减少成本,选择使用大量除草剂或是使用过量化肥而提升单亩水稻的产量。此类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而稻鸭共生这一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2)稻鸭共生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生产模式。通过建立小型生态系统的方法,将水稻田和鸭群完美结合在一起,利用双方对各自的影响促进生产的快速循环。这类生态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还能够减少除草剂等化学药物对粮食的影响,让人民的食物变得更加健康,是符合当代社会和国家发展需求的全新水稻种植模式。

4 小结

稻鸭共生生产模式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助力,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以传统种植业改革为基础,可以让当地居民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多方面效益得到提升。采用稻鸭共生生产模式,可以让当地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减少各类生产中由于使用药剂和化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实行稻鸭共生生产模式,可以大幅度减少农民耗费在选肥、施肥及除草等一系列活动上的时间,让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些副业,增加收入来源,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

猜你喜欢

鸭群共生鸭子
一例鸭群发生呼吸道疾病的过程和诊治
鸭浆膜炎的防治措施
一例鸭感染鸭瘟病毒的诊治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鸭群中的鸵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鸭子
一头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