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澳县竹头红番薯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21-12-01陈振培罗岳文

广东蚕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块根番薯水分

尹 升 陈振培 罗岳文

(1.南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广东汕头 515900;2.南澳县农业农村和水务局 广东汕头 515900)

竹头红番薯(Ipomoea batatas),又称红薯、甘薯、地瓜,该植物隶属于旋花科,番薯属。竹头红番薯营养丰富,可食用也可加工成为保健品、特色食品,利用价值多元化。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为海岛县,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使得该区域种植的竹头红番薯口感独特,瓜肉金黄,人称“金薯”,并以此名称作为当地番薯特有品牌。近年来,随着南澳县海岛旅游热度的提升,竹头红番薯需求量也随之攀升,本地农民粗放的种植管理技术已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急需探讨和总结竹头红番薯的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1 竹头红番薯种植条件

竹头红番薯的各个生长周期对温度、光照、土壤、养分、水分有严格的要求,这对于提高产量起着关键性作用。

1.1 温度条件

在竹头红番薯块根萌芽阶段,环境温度不得低于18 ℃或高于35 ℃,否则将阻碍萌芽,最佳温度宜在28 ℃~32 ℃之间;在藤叶生长阶段,温度宜控制在21 ℃~26 ℃,不得低于15 ℃和高于38 ℃;在块根发育阶段,温度宜在21 ℃~29 ℃之间[1]。

1.2 光照条件

竹头红番薯为喜光短日照作物,如每日光照多于12 h,能有效促进块根淀粉的形成和积累。南澳岛具有优良的光照条件,合理安排种植时期,则能使植株享受充足的光照,提升质量。

1.3 土壤条件

竹头红番薯在土壤pH4.2~8.3范围均可正常生长,pH在6.5~7最为适宜。土壤类型方面,结构疏松、无病虫害的有机沙壤产量最高;渗透性好的赤红壤则能够让块根积累更多的糖分,减少瓜肉水分含量,使块根口感更甜,更耐贮存。

1.4 养分要求

竹头红番薯的栽培对于养分要求较高,需要充分养分才可达到高产。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施足底肥,并定期按需补充复合肥。

1.5 水分要求

竹头红番薯在生长过程中土壤的含水量应在60%~80%之间,根据番薯在不同时期需水量的不同,田间遇旱则需及时浇水,土壤含水量较高则需要进行排水,采摘前20 d则不能浇水,以免块根腐烂[2]。

2 优产密植栽培方案

2.1 科学选种和育苗

南澳县地处北回归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明显,常年平均气温在20 ℃~22 ℃之间,适合竹头红番薯种植。苗床选择方面,应以地势高、排水优、距离病区较远为宜。种植前,种薯宜选用外形光滑饱满、大小合适且无病虫害的薯块。之后对种薯用合适的药剂浸种并消毒[3]。育苗期用消毒过的小刀横切薯块两端,切口不变色则为无病薯,以此选育良种,予以定植。

2.2 规整土地

土地规整要达到土壤粒度均匀、肥力充沛、水分适宜、垄宽高合理等要求,其目的是给竹头红番薯的栽培提供良好的土壤种植条件。为保证块根能够高产高质结薯,一般整地深度要求在25 cm,起宽为35 cm~50 cm,高为30 cm~40 cm,间距为70 cm~80 cm的土垄。土地有排水需求则垄高而窄,土地较干则垄宽而低,利于保持水分[4]。此外,可提前在起垄时施入基肥,如农家肥、海鲜肥等,保证土壤肥力。

2.3 科学种植

种植土壤方面,宜选择条件良好的有机沙壤或赤红壤,采用深耕垄作起小拱,保证土层厚度和疏松程度,以便于土壤内部气流通畅,水分适宜,增大光照面积和昼夜温差,从而有效促进作物糖分积累。为保证番薯在生长过程中两面均可以受到光照,可将土垄起为南北朝向,利于其生长发育。根据种植地块的土壤肥力程度的不同,每亩可种植植株2 800株~3 200株,株距33 cm~43 cm,行距70 cm~80 cm,种植3 d~4 d后,对番薯苗进行补苗,并作为重点对象加以管理[5]。

2.4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竹头红番薯高产优产栽培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肥料方面,施肥过程中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底肥以海鲜肥+草木灰为最佳,将海产品废料混合草木灰翻入土中,作为底肥,可缓效持续性提供番薯所需营养、提升病虫害抗性并促进繁殖生长。在定苗后采用稻草覆盖表面,可防晒、提抗性。定植后3 d~4 d后将薯苗翻出并进行补苗。在田间除草和藤蔓长出垄外时可进行提蔓牵藤。薯块生长期可适当补充复合肥,在未施底肥的情况下,一般在定植后15 d~20 d第一次施复合肥,之后可定期补充2到3次复合肥。水分方面,每隔一周进行一次小水浅灌,保证田间适量水分;在每次施用复合肥后需适当补充水分;在干旱期、田间水量小于60%时,应进行及时合理的灌溉;在洪涝时、地势较低处或田间水量超过80%时,需注重排水,避免番薯根系被浸泡导致腐根减产[6]。

2.5 病虫害防治

竹头红番薯病虫害种类多,主要有黑斑病、根腐病、番薯瘟病(甘薯细菌性枯萎病)、病毒病、蚜虫、地下害虫等。竹头红番薯的病虫害防治需要贯穿播种前、种植期及贮藏期,防治时要覆盖种植工具、番薯植株、水源和土壤等多个方面。竹头红番薯在生长过程中可引发长足象、蚜虫、斜纹夜蛾、甘薯叶甲等虫害,其成虫啃食薯块造成块根损伤,且常伴有幼虫钻蛀腐蚀并在潜道内进行排泄,致使番薯发臭,不能被食用,造成严重损失。另外,在育苗期还需注意番薯瘟病的发生,以免薯苗烂头发瘟,造成损失。针对上述病虫害,可采取综合防治方法进行控制。

加强检疫:对种薯及其产地进行严格筛查,杜绝带病种苗跨区域传播。

实验室脱毒:病毒性病害可感染竹头红番薯整个植株,并随代际逐渐传播和积累,对其使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可培养脱毒种苗,有效预防病毒性病害[7]。

农业防治:在种植的全过程中,对土壤、水分、肥料、收获贮藏等多方面进行管控,可有效控制病害初侵染源、减少交叉感染。在春秋季种植前,宜对地块进行翻耕,利用自然光源,对深层土壤层暴晒,必要时每亩可施石灰75㎏~100㎏,改善土壤pH,同时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在台风及大雨天气过后,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繁殖,遇到此种情况则需及时排水,保证田间没有积水并合理喷洒杀菌剂以防止病害传播。采收后,将地块中的病染番薯、枯枝烂叶、杂草等进行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初侵染源。在冬季需整理地块,采取中耕、覆膜、高温堆肥、微生物菌肥等方法消灭越冬病虫害源。轮作方面,避免番薯和茄科植物如番茄、辣椒等轮种,亦可将番薯和水稻、玉米等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的致病病原含量,预防病害。贮藏方面,来年的种薯,收获前应保证田间环境干燥且日照充足,收获时要轻挖轻放,并在运输过程中避免破损、断伤。收获完成后,选取无病斑、虫口、表皮完整无破损的红薯,适量的晾晒消毒处理后,分框归类并放于适宜处予以贮藏,必要时可提前对贮藏场所进行消毒。贮藏的温度以10 ℃~15 ℃为宜,湿度以89%~90%为宜。贮藏时要尽量并避免搬动薯块,以防发生二次创伤。农具方面,番薯瘟病等病害会借助农具等进行短距离传播,可在使用前用高锰酸钾、医用酒精等浸泡、擦拭,防止病原体通过农具感染植株。

化学防治:主要通过浸种、浸苗、灌根、喷雾、制作毒土及熏蒸等措施防治病虫害。病害方面,浸种和浸苗往往是在定植前十分必要的化学防治手段。预防黑斑病和根腐病,多采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药剂进行浸种和浸泡苗基部。预防瘟病,可采用甲基硫菌灵、高锰酸钾溶液等浸泡薯苗来进行消毒。浸种完成后,将浸种种苗与无浸种种苗隔离,并竖向放置,待药水干透,即可扦插。在种植期,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药剂可防治多种真菌性病害,噻菌铜、菌毒清、中生菌素等则对细菌性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病害发生程度高或暴雨台风后的高湿度环境,可使用以上药剂喷洒大田,能有效缓解及预防病害。防治虫害方面,多采用喷洒药剂和制作毒土的方式进行。用菊酯类杀虫剂兑水喷雾防治,可防治一般害虫。对于地下害虫,可在土壤上施用辛硫磷颗粒剂,并加入肥料拌入土中,并翻至地下进行防治。

物理及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光、热、电和放射能等物理因素进行防治[8]。在竹头红番薯种植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虫害,可采用性诱杀、灯光诱杀、黄板诱杀等常见方式进行。生物防治,主要通过引入害虫天敌的方式进行,如白僵菌、中华草蛉等。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技术,是目前植保技术中最为绿色环保的防治技术,在实现控制病虫害的同时又可极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种植产业绿色发展。

3 结语

南澳竹头红番薯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可有效达到优产密植的效果。要实现竹头红番薯种植优化,需要从业人员从选种、育苗、整地、插播、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采取科学高效的技术方案,以此促进竹头红番薯产业的高效发展,提升质量。

猜你喜欢

块根番薯水分
甘薯发根分枝期适宜土壤水分促进块根糖供应和块根形成的研究
苯中水分的检验
尝试打破块根旱金莲休眠
母亲的凉拌番薯叶
不只是甜蜜的番薯
杉木种子园下套种三叶青的块根产量分析
眠床底下的番薯(节选)
发芽的番薯
晾掉自身的水分
完形填空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