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然林保护措施探讨

2021-12-01

广东蚕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天然林林业生态

高 强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乌奴耳林业局高吉山林场 内蒙古呼伦贝尔 022177)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截至2021年3月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天然林蓄积量净增7.25亿立方米,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天然林作为林业资源的组成部分,在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物种多样性上具有基础性作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林业生态问题、加快天然林恢复速度,成为当前行业探讨的热点问题。

1 天然林保护现状

1.1 现状

我国自1998年起开展林业资源保护工作,2005年起正式将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提上日程。截至目前全国森林总面积达到2.2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突破23.04%,森林积蓄总量超过175.6 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林积蓄量占比约为63%,森林资源增长量占据全球首位[1]。新时期我国林业生态保护主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聚焦现阶段影响林业生态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应用各种有效治理措施,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工作,通过天然林保护增强森林适应力、营造局部小气候环境、抢救濒危动植物物种,并且联系周边居民生产生活需求进行运营管理措施的应用,更好地实现人口、资源、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同步发展[2]。

1.2 存在问题

1.2.1 工作形势严峻

在林业生态保护工作实施过程中,诸如气候变暖、森林火灾、乱砍滥伐等外部干扰因素普遍存在,使得生态保护工作形势较为严峻,加之现阶段林火预警、病虫害监测检疫、瞭望监测、控灾减灾等信息化体系尚未实现完备建设与全面覆盖,难以为林业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例如,据应急管理部统计,2020年全国发生森林火灾数量达1 153起,受害森林面积约为8 526 hm2,整体来看时空分布集中在广西、四川、陕西等地区,但现有控灾减灾体系收效甚微,仍造成较大受灾面积及损失[3]。

1.2.2 资源质量不高

通过观察我国森林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大体划分为东北和内蒙古林区、东南低山丘陵林区、西南高山林区、西北高山林区及热带林区五大林区,虽然林区面积、森林覆盖率均位居前列,但整体森林资源分布的结构特征仍未达到合理标准,人工林、针叶林占比较大,天然林覆盖面积有限、单位蓄积量有待提升,且商品林、公益林建设质量标准仍未统一,加之缺乏健全补偿与管护机制,无法从根源遏制乱砍滥伐问题,导致林业生态保护工作面临高压态势[4]。

1.2.3 缺乏后备支持

虽然近年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林业建设领域的投入力度,但现有资金投入总量仍无法全面满足林业生态保护工作要求,资金补助标准相对较低、科技成果储备量有限、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且林业人才流失现象日渐严重、现有工作队伍存在老龄化问题,对于林业生态保护工作效率的提高造成了严重制约。

2 措施建议

2.1 完善战略规划设计

天然林作为林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相关保护工程建设,能够有效发挥对现有地带性森林植被的保护作用,使受损天然植被得到逐步恢复,为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创设基础条件,保证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关系。基于上述战略目标,可将天然林保护工作的技术路线划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一方面从资源与环境保护入手,针对垂直带谱典型植被、环境保护林、地带性植被等进行林分结构调整,丰富树种类型、增加名木种类,借此营造区域小气候,发挥涵养水源、防风调温等作用,改善区域范围内的水土保持效果、有效净化周边空气,为生物生存提供栖息地;针对常绿阔叶林、天然林、坡度超过35°的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养林等,需合理调节林木资源结构,采取全面保护与专项治理相结合的措施,能够为森林资源、水资源及流域环境保护提供可靠支持。

另一方面从生物物种保护入手,依据国家和地方规定对珍贵、濒危植物进行严格保护,如南方红豆杉、青冈、香樟等植物,通过收集资料、汇总实地摸查结果实现对天然林资源分布特征的了解,并采取埋设界碑、安排专职护林员等措施实现科学保护,结合天然林的郁闭度等指标采取补植、劈杂、施肥等技术措施,更好地优化天然林保护水平;同时针对猕猴、蟒、家燕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进行保护,加强日常林间巡查管护工作,配合“三防”体系建设提高天然林防护水平,为野生动物创造适宜的栖息环境。

2.2 加强科学抚育

首先是除草、松土。近年来强化天然林中幼林抚育管理成为天然林保护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对此要求在幼林生长前期,由林业工作人员以林木栽种位置为基准,沿垂直方向深5 cm~10 cm段采用带状或块状方法进行松土,为幼苗根部创造良好的呼吸条件,增强土壤保水效果与透气性,防范出现土壤板结问题,加快有机物分解;待幼苗生长发育临近高峰期后,需及时安排工作人员将周围杂草清理干净,避免杂草生长抢夺树苗的营养、水源和光照,并且通过清除草根减小病虫害发生概率,营造适宜生长条件。

其次是枝条修剪。将树木下部枝条、树冠下方集中枝条及树高2/3位置下方嫩芽去除,用于保证树形圆直、加速主干生长、增强营养供给。结合不同树种类型进行修剪方案的设计,例如,对于乔木,通常选择在每年3月早春时段进行枝条的修剪,维持树势的平衡、改善通风效果,保证乔木生长过程中接受充足光照;对于阔叶树、针叶树,需将树木新枝进行修剪,仅保留1 根~2 根健壮枝条,营造良好树形,优化抚育效果;对于灌木,主要采用平茬方法进行树木修剪,加快幼林生长至郁闭阶段,防止杂草徒长影响到营养吸收效果,并且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作用;对于果木、花木,应以树高为基准,选取0.8 m~1 m位置保留5 根左右的饱满枝芽、起到定干作用,待其余枝芽萌发后保留3 根~5 根主枝,将其余嫩枝剪除,保证树木实现营养、水分的均匀分布,起到促花促果作用。

再次是水土肥料控制。要求结合树木不同生长时段进行灌溉量、肥料施用量的调节,采用喷灌、滴灌等技术措施使林木根系保持适宜湿度,在树木不同生长周期施加有机、化学肥料,并采用沟肥、撒肥等方法合理调节施肥力度,配合追肥措施的应用,优化肥料吸收效果,促进水土营养涵养量的提升。

最后是病虫害防治。当前普遍采用生物、化学方法进行天然林病虫害的防治,例如,通过培养天敌,加强天然林周围鸟类保护工作,起到防范病虫害作用;通过在林区范围内布设捕鼠夹,调节野兔、鼹鼠数量,防止损伤树木根系。当病虫害发生后,可选用西维因、多菌灵等化学药剂进行治理,在此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好药剂用量、避免破坏环境,保证树木恢复健康。此外,配合整地维护、人工修复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实现对天然林的科学抚育管理,更好地营造适宜生长环境、达成营林造林目标。

2.3 争取政策支持

为保障生态林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地方政府应从政策、制度体系层面入手进行统筹干预,将天然林建设与保护工作纳入区域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体系中,健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天然林保护补偿金制度等,落实专项保护经费,确保不同人员均明确自身的责、权、利关系,并且加强资源保护重要性宣传,落实地方群众普法教育工作,使群众主动参与到管护队伍中,发挥对乱砍滥伐等行为的有力监督和打击作用,为天然林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发展提供顶层与基层双重保障。

2.4 强化经营管理

首先从生态保护措施入手,可大力推广混交林种植方案,根据混交林的多层次混合、新生速度快等性能优势,在较短时间内优化林木结构、加快林木生长速度,维持不同林木结构、树种类型间的互补关系,营造良好的林区环境,辅助实现生态多样化、物种多样性等目标;其次在生态多样性保护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在天然林保护工作中存在造林类型单一的缺陷,对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制约,因此需引入多种不同类型林木进行混交种植,优先选取本地树种提高生态系统的免疫水平,并且在引进外来树种时严格落实防疫检测工作,为原有物种生长环境提供防护保障;再次在水土防治措施上,应密切结合区域气候条件、自然物候特征等因素进行水土流失防治方案的科学编制,通过采取封山育林等生态治理措施起到改良土壤结构、涵养水源的作用,更好地提高天然林保护工作水平。

2.5 健全保护评价机制

为实现对天然林保护工作成效的科学评价,需健全天然林保护评价体系,细化各级指标编制。例如,结合工作实际设立三级评价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从宏观层面出发,囊括自然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二级指标从工作实际角度出发,涵盖调节气候、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物种多样性保护等要素;三级指标面向不同维度进行细化设计,如在环境效益角度包含地面温差变化、涵养水源效果、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森林含氧量增加情况等要素,在林业发展角度包含活立木总蓄积量、天然林保护面积、林业总产值等要素,在地方经济发展角度涉及拉动就业人数、人均林地面积、产业结构变化率等要素。基于上述评价指标的设计,能够为天然林保护工作实施效果提供科学评价依据,进而为后续工作措施的改进升级提供有效参考。

3 结论

在“双增”目标指导下,我国林业生态保护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保持水土平衡、维护物种多样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还应聚焦技术、管理两个层面落实天然林保护措施,同时基于林业生态系统视角落实相关治理措施,更好地提升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综合价值效益。

猜你喜欢

天然林林业生态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生态养生”娱晚年
天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长抓政治生态
省委、省政府两办出台《关于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基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天然林保护问题与对策
中办国办印发《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