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化满族剪纸文化发展

2021-12-01金乘伊何欣妍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满族剪纸文化

金乘伊,郭 薇,何欣妍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吉林省的长白山是满族的发源地,从古至今,满族人民世代在长白山繁衍生息,同时也在白山黑水间创造出了丰富的满族文化。长白山独特的地域特色加上勤劳智慧的满族人民,为满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满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满族人民也为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创造出了许多璀璨的民族文化,剪纸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刀具在纸上进行剪刻,通过剪出想要的形状,用以装饰人们的日常生活或者庆祝重要节日的民间艺术活动。最早的剪纸艺术起源于北朝时期,在《木兰辞》一文中就有提到“对镜贴花黄”的诗句,由此可见,剪纸艺术在我国起源较早,这也为后来的剪纸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而满族的剪纸起源与发展较晚,最早起始于明代,后来才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满族人民因居住的地理位置不同,因此满族的剪纸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在整个东北地区,分散着大量的满族居民,特别是吉林省的通化市以及长白山地区,满族人民在此利用独特的地域条件以及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时代、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满族剪纸,极具装饰性、实用性和观赏性。通化位于吉林省南部、长白山腹地。由于清代实行封禁政策,以及长白山地区林密、寒冷、偏远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特点,致使满族遗存的文化艺术长久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才被相关人员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吉林通化、白山地区的剪纸文化出发,介绍其剪纸文化的发展历程,为满族剪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一些参考。

一、满族剪纸的产生

满族的剪纸最先起源于宗教信仰。萨满教是满族的宗教,它在满族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萨满教主要是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膜拜、祭祀、祈祷等形式来实现一种心灵上的崇拜与补偿,同时也通过这种方法来祈求始祖的保佑与庇护,包括但不仅限于身体健康、子孙繁衍、外出安全等方面。这种仪式不仅包括许多特定的服饰、舞蹈、歌曲等,剪纸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满族人民最早就是运用剪纸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这也是满族剪纸得以产生、传播、发扬的重要渠道。

最初的满族剪纸用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纸,在满族有纸之前就已经有了满族剪纸,那时候多是用动物的皮、树皮、麻布或者植物叶子等与纸相似的材料来进行剪刻,多是贴在衣服、鞋子、被子等生活用品上,或者贴在窗户、柜子、桌子等家用器具上面,主要用于装饰和观赏。

由于最开始的满族剪纸起源于巫术,因此最早的剪纸内容也多是关于满族的神灵。在满族众多的神灵中,“麽麽神”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麽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太太,在满族文化中,“麽麽神”是分管子孙繁衍、婚姻顺遂以及保佑人们日常外出平安的神灵,庇护的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大多数满族家庭都有在家里放置“麽麽神”的习惯,而放置的“麽麽神”就是用剪纸进行人化了的神。“麽麽神”一般都是正面直立,双手下垂,穿着满族地道的传统服饰,配搭极具满族色彩的装饰物,整个风格别具特色,与其他的剪纸文化非常不一样,也容易辨认。这种剪纸在吉林省的白山地区及通化地区保存较多,是非常重要和典型的民族文化遗产。

除了“麽麽神”外,还有“人参姑娘”与“喜鹊花鸟”等,这些都代表着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最早的满族剪纸发展过程中,巫术与剪纸艺术实属难舍难分,剪纸艺术依赖于巫术而产生,因此,满族剪纸与萨满教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满族剪纸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纸的需求越来越多,到皇太极时期,女真族开始自己造纸。在长白山地区,女真人称纸为“豁山”,“夏秋捣败萱、楮絮,沤之成毳,暴为纸,坚韧如革”,还有用“东山桦木,性柔而坚好,麻性棉而坚,可以造纸”(《长白汇征录》)。这种纸是就地取材、土法生产、质地粗糙,但是也为满族剪纸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在长白山地区也有用玉米皮、辣椒皮或者枫树叶进行剪纸制作的,非常具有地域特色。

时代的进步、造纸技术的进步,使得真正的纸张进入了满族人民的生活,使满族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满族的剪纸内容也不再仅限于神灵,而是日益丰富,表现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比如窗花、文字、挂签等,久而久之,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带有地域特色的剪纸文化,也成为了满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结婚嫁娶、生儿育女还是生产劳动,都充盈了满族剪纸的影子,满族剪纸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色彩上也多是以喜庆为主,这些也都对满族人民的生活与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剪纸艺术的越发成熟,满族剪纸逐渐走向鼎盛时期。这时候的剪纸艺术运用范围就更加广阔了,大部分满族人民生活中花灯上的装饰、衣物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花鸟鱼虫、文字、图形都成为了满族剪纸艺术的灵感来源,也表现出了满族人民独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满族剪纸的归隐

满族剪纸的归隐主要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满族封禁白山地区到解禁这长达二百余年的时间,在这个期间,由于政策封禁,满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但也失去了发展的活力。由于清朝建立后,定都北京,同时把长白山视为“兴邦建业的祖籍发源地,不可亵渎”,因此长白山地区被封禁了起来,逐渐被世人遗忘,同时白山地区的满族人民也因为政策的原因与外界交流匮乏。清朝于1677年下令正式封禁整个白山地区,将其作为祖宗的发源地以及建邦立业的宝地,不允许外人随意进入,繁荣的满族文化就此消失于世人的视野之外。至此,整个白山地区人烟稀少、资源匮乏、独立于世,一片荒凉。直到1878 年解禁,白山地区才逐渐恢复正常。在这封闭的201年中,满族文化都仍然保持着封禁前的状态,没有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也没有受到汉族的影响,没有被汉化。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白山地区解禁后,经历了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一直到1949 年,也就是解放前的时期。光绪、宣统时期,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非常低迷、腐朽的状态,女子多缠足,很少外出一直在家相夫教子,男子在社会上进行交际,这其中有非常多的人吸食鸦片,进行赌博。鸦片和赌博在当时已经成为大多数男子每天都要进行的一项活动。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已经处于一种病态。满族作为统治者,在当时也面临着政权丧失的危险,虽然满族的统治者可以采取强制的方法为满族文化保驾护航,确保满族文化的地位,但是随着满族政权的衰微,满族文化也逐渐失去了保护。再加上东北地区长达数十年的殖民统治,对整个满族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满族的剪纸也不能幸免。湮没无闻的满族文化,外伺强敌,内无动力,失去了精神力与批判力。在这种情况下,满族文化不得不通过归隐来寻求自身的出路,一方面分散于汉族文化之中,受到他们的影响,依附于汉族文化而存在,另一方面彻底归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以寻求自身的生存,不至于彻底消失。

通化满族剪纸作为满族的一个重要文化,不仅受到了满族政权丧失的影响,同时由于其身处东北地区,也遭到了外来国家的破坏与威胁。同时,在解放前,满族的文化也被视为传统封建的产物,满族的剪纸在也被视为是老祖宗的东西,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格格不入。在这种情况下,满族的剪纸文化已经不可能得到显著的发展,只能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寻求保持原本的特色,通过归隐来保证满族剪纸文化的传承,原本鼎盛的满族剪纸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失去了自己的颜色。

四、满族剪纸的复苏

满族剪纸的复苏主要发生在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改革开放后,在这一时期,我们国家主张各民族共同繁荣,主张民族文化上的百花齐放。经历了数百年的沉寂与归隐后,满族的剪纸文化在这一时期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但是由于封禁的时间过长以及在解禁后又遭到了内外夹击的破坏,导致满族剪纸文化的传承非常困难,很多原始的资料与文献都已经消失不见,剪纸的继承者也非常少而且年岁已高,相关的考证和研究也都难以进行。但即使是这样面临着重重挑战,满族剪纸还是迎来了复苏的好时机。

满族文化在当代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关键的人物——王纯信教授。1983 年通化县举行了一次美术展览,当时时任文化馆馆长的佟万有非常喜爱满族的剪纸文化,因此在举办这次美术展览的时候,对负责这次美展的张世新老师说可以把剪纸也纳入此次美展的行列。张世新老师接到通知后,深入通化的各个村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收集了上千件剪纸作品,这些作品题材丰富,有表现人物的、动物的、植物的,同时内容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关。开展那天,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王纯信教授应邀参加开幕活动,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王纯信教授惊喜地发现这些剪纸线条粗犷、色彩鲜明,与平时所见到的汉族剪纸非常不一样,因此,他认为这不是汉族的剪纸。之后,在张世新老师的陪同下,王纯信教授采访了第一位剪纸作者——倪友芝,经询问了解,倪友芝是满族人,她的剪纸是跟她姥姥学的,而她的姥姥也是满族人,倪友芝从小受到姥姥影响,爱好剪纸,并将姥姥的剪纸手艺学了过来。随后王教授又采访了几位作者,金雅贞、侯玉梅等,发现他们都是满族人。由此,满族剪纸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此后的许多年中,王纯信教授不辞辛劳,深入通化、白山地区,探访了许许多多的满族民间剪纸艺人,发现了满族剪纸的特点,将满族剪纸进行了传承与发扬。

1985 年,王纯信教授带着倪友芝和侯玉梅到山东济南,参加了中国剪纸学会举办的首届展览,她们的作品引起了剪纸界著名专家的一致称誉。1987年她们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长白山满族剪纸刺绣品展”,在现场的表演得到了无数的赞美,誉满京华。而倪友芝、侯玉梅本人在1995 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她们的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剪纸大展中获奖,也曾在报纸、期刊上发表。2008 年1 月,满族剪纸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10月,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至今日,吉林满族的剪纸在整个剪纸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如今,人们多选择宣纸、卡纸为主要的剪纸材料,而在白山、通化地区还依然保留着用原始材料比如鱼皮、桦树皮等材料剪纸的传统,也仍然保留着传统材料的剪纸作品,剪纸大多使用红色、褐色、白色等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加之满族独特的民族元素,同时也在剪纸中流露着白山黑水的独特意蕴,表现了满族人民对白山地区的深厚情谊。

五、满族剪纸的危机

虽然改革开放后,在王纯信教授以及倪友芝、金雅贞、侯玉梅等这些满族民间剪纸手艺人等的共同努力下,通化的满族剪纸得到复苏与发展,并且在国家政策以及相关组织的支持下,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满族剪纸在未来还是面临着一定的危机。

首先就是目前满族地区的剪纸手艺人其实非常少,而且大多数精通满族剪纸的人都年事已高。老手艺者的逝去加上年轻一代思想观念的更新,导致满族剪纸的传承困难重重。多数年轻人对传统剪纸并不感兴趣,虽然保留了完整的剪纸技术却没有人去继承,满族剪纸面临着艺绝的危机。

其次,不同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特色创造出了不同的文化。就剪纸而言,不仅有通化地区的满族剪纸,还有河北、广东等地区的,剪纸的种类非常多,这使得满族剪纸能够在众多剪纸中脱颖而出已经非常难得,但是其他地区的人可能对东北地区了解甚微,对通化满族剪纸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不同地区的人去对其进行认可,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最后,新兴文化的冲击也给通化满族剪纸未来的发展制造了危机。在各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传统的剪纸文化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机器化的流水线式工作给传统的剪纸手工艺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使得很多剪纸艺人对自己的手艺产生了怀疑。

六、满族剪纸的未来

虽然当前通化地区的满族剪纸确实面临着种种危机,但是这不能成为影响满族剪纸继承与发扬的绊脚石。我们应该正视这些危机,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与措施,为满族剪纸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针对目前满族剪纸传承者较少的问题,应该充分动用各种社会资源与力量。政府要发挥好自己的文化职能,为满族剪纸的继承与发展保驾护航,积极动员与号召满族剪纸的民间艺人走出去,宣传本族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满族剪纸的传承中来;同时也要为满族剪纸的继承者提供一定的奖励与补助,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鼓励。

其次,可以广泛利用各种媒体资源,比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来对满族剪纸进行推广,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满族剪纸。也可以多利用网络资源,如直播等形式,对传统的满族民间剪纸艺人进行宣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实现传承手段与方法的优化。

最后是要加强民众对于满族剪纸文化的认可,创新满族剪纸的传承方式。可以着重加强中小学和青年对于满族剪纸文化的认可,通过开展满族剪纸课程或者举办满族剪纸比赛等增加青少年对于满族剪纸文化的兴趣,同时为感兴趣的同学提供学习的机会,逐渐提高人们对于满族剪纸文化的认识。

总之,通化满族剪纸作为东北地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艺术范畴。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与积累中,在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中,在独特的生活生产方式与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满族的剪纸文化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了东北地区豪爽、仗义、热情好客的现象和特征。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满族剪纸文化历经了重重困难,但是还是进入到了大众的视野中,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誉。但是也要注意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满族的剪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对通化满族剪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将成为未来我们必须关心和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满族剪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剪纸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谁远谁近?
剪纸
剪纸
剪纸鉴赏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