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文化旅游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以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为例

2021-12-01付丽娜

山西青年 2021年12期
关键词:鄂尔多斯应用型协同

付丽娜 苏 华

(1.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2.鄂尔多斯东胜区司法局,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文化旅游是鄂尔多斯市转型的重要途径和建设重点。毋庸置疑,旅游人才是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转型的重要资源。培养面向旅游产业为目的文化旅游人才,对于打造鄂尔多斯市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塑造地方文化形象和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作为鄂尔多斯市唯一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地方旅游人才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高校如何培养既符合旅游产业需求又充分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才,是高校旅游教育的重大挑战。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增强旅游专业人才对地方文化的认知、认同,培养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构建以创新、创意为核心的协同育人模式,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适应旅游业转型发展,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发展

新时代,旅游业在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旅游转型过程中,对熟知本地历史文化,具备文化创意、策划、营销等方面能力的旅游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校利用地方特色资源,适应旅游业转型发展趋势,调整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高校联动政府、行业、研究机构的独特优势,有效发挥高校主体之外的培育人才资源,有机地投入到人才培养改革中来,协同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发展。[1]

(二)创建旅游学科品牌、提升地方文化旅游人才素养

创建旅游特色品牌学科,促进全面立体的地域文化研究,是地方本科高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地方本科高校根据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地方旅游业发展需求,校企协同探索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以及路径。同时推动学生关注理论知识与旅游行业实践融合,塑造文化旅游人才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为地方旅游提供较高文化素养、适应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地方文化旅游人才。

(三)拓展多元化的培育途径,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

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凭借坚实学术积淀和明显的学科优势,整合政、企等各方资源,聚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专业质量、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内容,各施所长、资源共享、相互融合,发挥各自最大协同效应。文化旅游人才多元化的培养途径,有效地解决了高校教育投入不足、与行业严重脱轨的现实困境,为提升旅游人才行业适应性、精准性,提高文化旅游人才的质量水平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地方文化

地方本科高校地处一定的地域内,其功能不仅在于培养地方亟须的高素质人才,对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承担重要职责。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政、校、企共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切实践行高校文化传承功能。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在文化传承上是强强联合,强化了应用型大学“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提升了地方文化挖掘和研究的能力。

二、鄂尔多斯文化旅游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一)地方高校旅游人才供给力度不足

文化旅游人才数量不足。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是地方仅有的本科旅游教育高校。2008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招生50-60人,毕业学生7届,现有毕业生384人。从人才旅游总量上看,依靠地方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难以满足鄂尔多斯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与规模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文化兴旅、人才强旅的背后,文化旅游人才的紧缺尤为明显,阻碍了文化旅游的发展。文化旅游人才质量不高,作为应用型旅游教育,高校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地方旅游发展建设。目前应用型院校对文化旅游发展趋势、行业环境缺乏了解,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前瞻性、应变性,与其他高校旅游专业教育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未能提供旅游产业所需的高质量的旅游人才,制约着鄂尔多斯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速度和品质。[2]

(二)行政管理部门对培养文化旅游人才的支持不足

相比文化旅游人才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更加关注资源开发、资金项目引进、旅游市场宣传、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因此旅游人才培育上呈现资金投入力度有限,人才创新专项支持不足。分配、激励、保障制度不完善,人才引进和留用机制不健全。也未充分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作用及政府主导作用,使得企业、院校、行政管理部门在文化旅游人才培育方面联系不紧密,协调不畅通,整体功能发挥不足。行政管理部门认为,旅游人才培养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政府没有参与的必要。而事实上,引导地方高校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旅游人才,才能为地方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企业对地方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动力不强。

旅游企业虽然对熟悉地域文化旅游人才比较青睐,但在旅游人才的培养方面却缺乏足够的动力。一是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见效慢,企业在旅游人才培养中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效益。此外,政府和学校对旅游企业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无疑会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二是面对文旅融合的新形势,旅游企业缺乏培养文化旅游人才的智力资源,对鄂尔多斯独特的文化资源挖掘不足。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需要文化、旅游、教育等多部门的协同,企业在组织多部门协同合作上还缺乏比较成熟的经验。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文化旅游人才协同创新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政校企”应用型旅游人才协同创新育人机制

基于鄂尔多斯应用型旅游人才协同育人的历史经验,提升地方高校对鄂尔多斯人才兴旅强旅战略的水平,构建政、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即“一个育人目标,一个协同创新平台,一个保障体系。”

一个育人目标即培养出熟知当地文化特色,适应当地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文化旅游应用型人才。鄂尔多斯旅游新业态,不论是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共同的目标是兴旅强旅,共同的需求是文化素养高的旅游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的育人目标应坚决树立文化旅游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与旅游产业相符合的意识。

一个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构筑政、校、企共同对话沟通平台,疏通三方联系制度,利用政界、学界和业界的资源优势,协同创新课程教学、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创新创业等人才培养途径。发挥三方协作功能,推动校企、校政、校校合作由被动、松散型、浅层合作到主动、密切型、深度合作的转变。

一个保障体系。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为“政校企”三方协作提供保障。包括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评价体系保障等方面。

(二)构建多层次、递进化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应积极开展文化旅游人才教育研究,主动探索教学新模式,构建多层次、递进化的课程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课程体系多层次。多层次的课堂体系旨在培养文化旅游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跨专业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综合三个模块的训练完成;跨专业综合能力通过不同阶段的课程教学完成。如大一《认识实习》课程进行文化旅游类企业的运营体验,大二、大三综合教学完成对旅游企业的深度认知。通过学科竞赛搭建“专业能力培养”和“跨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桥梁,构建模块相互衔接、递进式、多层次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项目化。按照文化旅游人才能力培养要求,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由旅游专业教师、相关行业专家共同创建“教学项目库”,“教学项目库”以基础项目为核心,以专业项目为延伸,以竞赛项目为衔接的教学内容体系。校、企、政三方根据专业特色和发展规划选择人才培养类型,打造开放的“教学项目超市”,适配行业发展的文旅人才。[3]

教学平台一体化。地方利用互联网、虚拟仿真等现代科技,搭建智慧教学管理平台、虚拟仿真平台、创新创业等平台,将教学、模拟、创新创业等教学资源在学校、企业、政府等主体中实现共享共赢。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发挥高校学科优势、文旅人才培养优势,有效整合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本土文化资源、多学科技术和信息,提高文化旅游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协同创新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指导与引导。打造双师教师团队,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双师队伍的建设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升旅游教师专业素养,激发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针对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学校开展教师队伍特色培训,让教师有机会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和运行模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创新师资队伍结构。校内外、专业领域内外不同种类教师的协调配合,共同组成协同育人队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性强、实践能力强的教学队伍。

猜你喜欢

鄂尔多斯应用型协同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网友留言 “鬼城”救赎该借鉴海南
“危机”鄂尔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