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助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021-12-01

山西青年 2021年12期
关键词:俱乐部教学内容校园

陈 洁

(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基本内涵

20世纪90年代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改革,不仅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有大胆的创新,而且在体育教学思想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对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进行重新解读。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发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俱乐部是为进行各种活动所设立的团体和场所,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在高校内根据学生共有的运动需要和兴趣指向而设置的具有专业指导教师、稳定的学习内容和运动场所的团体。它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运动兴趣、运动需要和运动能力进行分班、分层次和分项目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个班级、一名教师、不分层次、几个运动项目教学贯穿整个学期”的“统一”教学模式,不仅转变学生的体育观,还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运动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做到区别对待,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受益。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让学生较好地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使其能主动学、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满足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与传统的按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的模式相比,体育俱乐部教学主要有以下优势:第一,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从学科知识的传授及学习要求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的特性制定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目标,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学科知识,但容易出现教学内容与学生运动需要脱离的情况。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将有共同运动兴趣、爱好和追求的学生重组在一起,其教学目标必须以这些学生的运动条件及实际需要为主要制定依据,较好地体现了体育为生活、为学生服务的价值,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实效性。第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育俱乐部教学不仅直接指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实际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内容较传统教学内容具有区域性、时尚性、大众性和实用性,有力彰显了体育的个性化教学特征。而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考虑较多的是学科教学的需要,着重将本学科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内容向学生传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得更多、更专业的知识。第三,在教学手段上,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和教学内容为中心,受教学时间的限制,较多地追求体育教学的近期效益,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技术水平,这就容易出现训练方式僵硬、机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仅将学生的学习置于较被动状况,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和态度,从而影响到对体育学习的正确认识。但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学生“三自主”为设计理念,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教师。这有效激活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同时也有利于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和谐师生关系。第四,在教学评价理念上,体育俱乐部教学除了给学生的学习进行“量”性评价外,更注重的是评价结果对学生后续学习及运动发展所产生的内在推动效用。学生通过一段时间、不同层次的学习后,逐渐能明晰自己在某一方面学习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以及今后应该如何完善和发展等,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1]

二、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基本结构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特色的直观体现。它是校园内以学生的运动行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有关学校体育精神和物质文化交汇的体现,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课外体育训练和竞赛,以及各种体育设施的建设情况等。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水平能直接反映出学校体育师资、体育设施、体育制度的建设情况,以及学校体育组织和学生运动行为的整体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在内容上可分为四个层面:

(一)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即人的体育主观世界,是人们产生各种体育行为的先导性和决定性因素,对体育行为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影响效果。同时,它处于校园体育文化结构体系核心位置,是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具体内容包括体育思想、体育价值观、运动参与意识、体育哲学观、体育美学观、体育情感、体育口号、体育名言等,这些将对运动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规划和实施理念,对校园体育文化体系中其他内容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二)体育制度

体育制度的建立取决于校园体育精神的确立,它是体育精神的一种规定性、长效性体现,也是校园体育文化持续性、科学性、规范性实施的保证,一旦确定即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约束性和强制性,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课外训练制度、运动竞赛制度、体育科研制度、体育组织与管理制度、体育课堂教学制度、体育奖励和保障制度等。

(三)运动条件

主要包括学校具备的体育设施、体育场馆、后勤保障、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业务水平、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等,它是各项体育制度付诸现实的必要准备和保障,但同时也是我国目前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棘手问题,是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四)运动行为

它处于校园体育文化体系的最外层,与其他三个层次相比其具有灵活性和不稳定性,是体育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是体育制度效果的体现。该层面主要以学生身体运动为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兼顾全校教职工,是全校人员长期性、经常性运动行为的总和,也是学校体育组织能力、影响力和整体质量的体现,是检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效果最直观、最主要的指标。[2]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状态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根据学科知识体系设定课程内容,教学要求高,学生对课程内容没有选择权,容易出现教师教的内容学生不愿意学,而学生想学的内容教师不教的矛盾状况,使得学生体育学习表现肤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对体育学习的认识受到不利影响。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需要设置,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运动条件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时间、教师进行选择,最大限度、最大范围满足个体需要,充分地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联系起来。并且,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能将以往的教师主宰变为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变为学生主动,利于形成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从而转变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及认识,使学生从精神层面获得转变和提升。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有利于完善校园体育制度

体育俱乐部教学最终将要达到提升学生运动能力,促进终身体育开展的目标,这实质上就是学生要将在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通过课外练习巩固课内学习成效,强化学习意识。但由于一些学生会存在运动惰性,缺少持续运动的恒心和毅力,这就需要从学校层面对其进行相应的帮助,与俱乐部教学目标和需要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学校各项体育制度和规定,包括课堂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体育组织与管理等,将这些规章制度在课内外长效化实施,使学生在没有教师和课堂约束的情况下也能形成积极的运动意识,自觉补偿和扩展课内教学内容,真正实现课内外的一体化,同时也能有效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并明晰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发展方向,逐渐形成良好的校园运动氛围。

(三)高校俱乐部教学有利于改善校园运动条件

目前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设置多样化,从传统的竞技性运动项目教学逐渐扩展涉及现今的健身性、民族性、休闲性、拓展性和保健性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也对学校体育硬件和软件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俱乐部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和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不仅要做到高、深、广,更要向多样化、综合性发展,高校须激励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自觉加强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次,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校园运动场地和设施的改建、扩建提出明确的要求,促使运动场地和设施建设综合化和多样化,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四)高校俱乐部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持续性运动行为

体育俱乐部是将具有共同运动需要和追求的学生重新组织在一起形成新的教学单位,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内容能保持较大一致,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巩固运动兴趣,形成运动习惯。既能体现出学生的运动特长,展现学生个性,也能因为教学内容具有的大众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有效激发和维持学生的运动激情,并使之转变为长期性、经常性的运动行为,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运动行为层面建设。[3]

四、结论

高校目前普遍实施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因其自身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运动个性、独立性以及综合运动能力,而且对校园体育文化体系中四个层次内容的建设也产生较好的推动作用,使得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逐渐成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同时,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也能有效促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更有效、科学和有序地开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终身运动能力和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俱乐部教学内容校园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