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体质达标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1-11-30刘双飞李春实

四川体育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区间课外次数

刘双飞,李春实

信息化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体质达标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刘双飞1, 2,李春实1

1.台湾体育大学,中国台湾 桃园,33303;2.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315800。

利用信息化APP监控方式,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与体质达标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男、女生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与体质成绩达标比较中存在差异(p<0.05),主要体现在“及格”达标上,即男生参加锻炼次数少于女生,同时,女生的达标成绩好于男生;(2)在不同的锻炼次数区间比较中,锻炼次数越多,体质达标成绩就越好,尤其是锻炼次数在31<=F<=45和46>=F两区间段,学生体质达标成绩最好,且“及格”以上人数的成绩也越高。相反,F<15和16<=F<=30两区间段,学生体质达标成绩越低,另外,“不及格”达标人群锻炼次数最少,得分也最低。因此,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次数,将直接影响学生体质达标成绩。另外,高校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干预监控,对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课外体育锻炼;APP信息化;大学生体质;研究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体育锻炼,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时间”。另外,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共同发起以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并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得到广泛开展。因此,长期有效的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将是日后高校体育工作中的重点。

当前,大学生的体质下滑和课外体育锻炼空前缺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院校全面培养人才的方案实施。如今,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出现了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久坐过长”“过于肥胖”“少睡眠”“少运动”“屏幕时间过长”等不良生活行为。从而导致学生运动能力下滑,尤其是耐力运动项目。那么如何更好遏制这样的现象呢?

随着科技进步和多领域应用趋势的演变。2014年可穿戴运动设备呈现爆发式发展,不仅设备种类增多,各类产品也很快被人们广泛应用[4]。可穿戴运动设备不仅可监控人的体质情况,还可以反馈人的健康水平。相比过去利用身体活动调查问卷进行测量研究而言,穿戴设备对身体活动的干预和测量更具有高效率和精确性[5]。因此,利用4G网络APP运动穿戴设备,已经成为各个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那么4G网络APP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效果如何呢?查阅中国知网近10年有关APP对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表明,可穿戴设备的干预可能会促进人们进行身体活动[6]。另外,研究也表明,利用信息化APP对大学生进行18周,每周3次的课外活动进行监督,发现男生1000m成绩变化平均值较实验前增加了3.42s[9];女生的800m成绩变化平均值较实验前增加了0.98s;同时还发现,通过 APP“打卡”的形式监督学生每周3次,为期16周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不及格率从10.68%下降至3.15%[8]。故此,利用APP对大学课外体育锻炼提供学生的运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本文利用APP设备对大学生为期15周的自主课外体育锻炼量进行考核监控,其目的是了解信息化课外锻炼是否对学生体质达标成绩有影响进行验证,为日后修订合理的锻炼次数和相关锻炼要求,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9级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大1新生为研究对象。对象选取要求;(1)对象必须是身体健康人员,剔除残疾和身体不宜运动的学生;(2)对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必须按要求路线和强度规定进行,否则视为无效;(3)1天参加多次运动所采取的数据,按第一次上传为标准。学生共计2996人,其中选取男生1692人、女生1304人。

1.2 测量工具

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采集系统(GIS)把校内分成指定锻炼区域,包含田径场和校园道路两条锻炼路线。同时,采用“创高体育APP”,要求学生在校园指定区域内,进行自主锻炼并上传数据。

1.3 考核标准与要求

(1)考核时间:2019年9月25日-2020年1月12日;每日自主锻炼时间为:上午6:00-12:00和下午13:30-21:30,每次有效跑距完成时间为12-35 min之间,如低于此次锻炼时间,系统自动上次失败即锻炼无效。(2)线路要求:所有参加锻炼的学生,依次按照GIS规划的锻炼路线,正序经过锻炼线路且必须在APP软件上生成地图。另外,锻炼完成时,学生需要自拍并上传至少一张自拍照,如不上传,此次锻炼判为无效。(3)锻炼强度要求:AAP系统指定设置,男生每次跑步路程不少于2km,女生每次跑步路程不少于1.5km;跑步速度不低于6km/h(合计1.6m/s),如没有达到要求,系统自动上传失败,判为锻炼无效。

1.4 研究变量设计

按照1.3考核要求,对本次锻炼的有效次数进行分类0-15次为“低频次锻炼”、16-30次为“轻频次锻炼”、31-45为“中频次锻炼”、多于46次为“高频次锻炼”。另外,依照2014年新修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学生综合得分评定达标标准依次为,60分以下为“不合格”、60-79分为“及格”、80-89分为“良好”和90分以上为“优秀”。

1.5 统计方法

本研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系数、线性回归对样本进行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本研究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各变量的统计描述如表1可知:本次共获得2996个有效观察变量,其中在体质成绩达标测试中“不合格率”人数为4.4%,“及格率”人数为62.2%,“良好率”人数为29.6%,“优秀率”人数为3.8%。另外,从课外锻炼次数比较中,“F<15次数”人数为18.4%,“16<=F<=30”人数为37.8%,“31<=F<=45”人数为29.5%,“46>=F”人数为14.3%。为了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观察体质测试成绩的达标与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关联强度,即是否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是不是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次数越多,体质测试达标成绩就越好,反之亦然。经过卡方检验发现,这两项指标之间相互不独立,由于本研究变量都是定序等级变量,而Cohen’s kappa系数显著性就能够精确回答变量之间的关联强度。

依据kappa系数特征,其值范围为[-1,1]上,kappa=0时,表明这两个变量之间没有明确的一致性,kappa=1,说明这两个变量强度的正向一致性。即,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学生体质达标成绩就会更好。

依照kappa值的特征由表1可知:不论男、女体育锻炼层次对学生体质达标成绩具有较强的关联度,kappa值依次为;(0.622、0.641)。

表1 本研究变量描述统计结果一览表 n=2996

注:Kappa总=0.622,P<0.05;X2总=45.202,P<0.001;Kappa男=0.741,P<0.05;X2男=74.302,P<0.001;Kappa女=0.641,P<0.05;X2男=55.058,P<0.001 。F=(锻炼总数)下文如同

2.2 锻炼区间次数与体质成绩达标比较

由表2可知:从不同性别达标等级比较可以发现:

(1)除达标为“及格”等级得分中,其余等级达标具有显著性差异(t=-15.3,p<0.05);其他3类达标等级均不具有显著性(优秀t=1.16,良好t=1.10,不及格t=1.20,p>0.05)。

(2)不同性别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比较中,低于15次(a)的无论男、女大学生,在4类达标等级均无显著性差异(优秀t=-1.71,良好t=-1.51,及格t=0.361,不及格t=-0.36,p>0.05);在锻炼次数区间为(b)类比较中,体质达标为“优秀”的男、女大学生成绩不存在差异(t=1.05,p>0.05);在“良好”、“及格”、“不及格”中男、女大学生成绩存在差异(良好t=2.51,及格t=13.1,不及格t=2.383,p<0.05);在c、d区间类比较中,男、女大学生在体质成绩“及格”达标中具有显著性差异(t=-7.39,p<0.05,t=-1.971,p<0.05),其他体质达标均无差异。

(3)通过单因素方差齐性检验发现(F=3.457,p>0.05),认为四个区间的体质成绩达标具有显著性差异。经多重(LSD)比较可知:在锻炼次数D<15区间比较中,不论男、女大学生在体质达标上均无差异(p>0.05);16<=D<=30锻炼次数区间中,男、女大学生在体质达标上“及格”和“不及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达标上均无差异(p>0.05)。在31<=D<=45锻炼次数比较中,男、女大学生在达标成绩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46>=D锻炼次数区间中,男、女大学生在体质测试成绩达标中,“优秀”和“良好”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达标成绩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性别在不同锻炼区间的体质达标成绩一览表 n=2996人

单因素检验:方差齐次性检验(Homogeneity test F=3.457,p>0.05);达标成绩LSF比较,1)性别在F<15锻炼区间中,各体质成绩达标比较:ab、ac、ad、bc、bd、cd;2)在16<=D<=30比较中:ab、ac**、ad**、bc、bd、cd;3)在31<=D<=45比较中,ab**、ac*、ad*、bc*、bd*、cd*;4)在46<=F比较中,ab、ac*、ad*、bc*、bd*、cd*。

2.3 锻炼达标成绩与参加锻炼次数的相关分析

从表3中可知:首先,从回归方程的常数项来看,从锻炼次数F<15的50.35到46>=F的64.21分,提升了近14分;回归方程常数项的提高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的增加,对体质达标成绩的提高具有明显效果,而且提高成绩的幅度比较大。

表3 锻炼次数与体质达标的回归结果一览表

注:因变量为锻炼次数,自变量为体质成绩,**表示p<0.01,*表示p<0.05。

其次,锻炼区间次数与体质达标水平的相关分析可知:

(1)在F<15、16<=F<=30两锻炼区间与体质达标水平呈现弱相关,系数依次为(0.353、0.414),其回归方程解释变量系数显示,两个锻炼区间每提高1个百分点,体质达标成绩增加(1.034、1.245)个百分点,对提高体质成绩达标贡献程度较小;回归常数项为(50.35、58.34),说明这两个锻炼区间不及格人数比重较多。

(2)在31<=F<=45、46>=F两锻炼区间与体质达标水平呈较强相关,系数为(0.653、0.751),其回归方程解释系数为(0.312、0.332),说明锻炼次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体质达标成绩增加(1.312、1.332)个百分点,回归常数项为(63.31、64.21),说明此区间段及格以上的达标成绩就越好。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锻炼次数与达标总成绩是存在一定关系。

(1)在“优秀”达标得分与锻炼次数比较中发现,随着锻炼次数的逐渐增多,男、女的达标成绩都没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研究发现这类锻炼人群比较少,在锻炼次数(F<15)的人群只有7人,占总体优秀率的7%。相反,在锻炼次数(31<=F<=45)的人群中占总优秀率的40%,锻炼次数(16<=F<=30)的人群占总优秀率的36%,锻炼次数在(46>=F)的人群中占总优秀率的16%,因此,无论男、女在达标为“优秀”等级中,其锻炼次数越多,成绩就越好。另外,对于锻炼次数偏少,也能达标优秀等级的人群,可能是他们自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同时,这部分人需要日后关注其课外活动的实际参与情况。

(2)在“良好”等级得分与锻炼次数比较中发现,锻炼次数越多,男、女达标成绩越好;其中,锻炼次数(F<15、16<=F<=30、31<=F<=45、46>=F)人群中分别占总达标人数的(8%、51.4%、34%、5.7%)。研究发现,锻炼次数少,反而也能达到良好成绩。这部分人与上文研究优秀达标人群中出现的情况相似。这也需要日后进行跟踪研究。

(3)在“及格”达标得分与锻炼次数比较中发现,锻炼次数越少,男、女达标成绩越低。其中,不同锻炼次数(F<15、16<=F<=30、31<=F<=45、46>=F)达标得分中,锻炼次数(F<15)男、女达标得分依次是:(64±12.8、63±18.3),占总及格人数的11.8%,其他锻炼次数得分均值在70分以上,占总及格人数的88.2%;说明多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在16次以上,而且及格率高。这研究观点与庞俊华学者研究相一致,即平时参加锻炼的次数越多,体质的及格率就越高。

另外,在“不及格”达标得分与锻炼次数比较中发现,锻炼次数越低,男、女达标成绩也越低;其中锻炼次数(F<15)男、女达标得分依次是:(34±16.1、38±17.9),占不及格总人数的21.9%;另外锻炼次数(16<=F<=30、31<=F<=45)男、女达标得分依次是:(46±13.1、38±18.6)、(44±15.6、42±17.1),占不及格总人数的(52.3%、15.2%)。研究发现,学生锻炼次数不断增多,仍然不及格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学生的体重过于肥胖或者低体重者,这群学生的运动能力普遍低于正常体重,这点与学者刘双飞等研究一致,即体重越肥胖或低体重者,达标成绩就越低[1、2、3]。这部分学生将是教师平时上课特别关注的人群,必要的时候应该采用运动干预来促进其提高运动能力。

最后,在锻炼次数与达标成绩回归中发现,锻炼次数越多的回归方程中的贡献系数越大,反之亦然。在4种锻炼次数的回归方程中,其回归系数依次是(0.034、0.245、0.312、0.332),说明锻炼次数对学生的达标成绩具有促进作用(p<0.05)。同时,在“31<=F<=45”“46>=F”锻炼次数回归系数最大,再次验证了锻炼次数越多,学生的达标成绩越好的论证。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1)无论男、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累计量越多,他们的体质达标成绩就越好。

(2)锻炼次数量越少的学生,体质达标成绩就越低,尤其在不及格人群中,即锻炼次数越低,成绩达标越不理想。

4.2 建 议

(1)教师应该在体育课前,对本周和月学生参加锻炼的次数进行通报反馈,对没有完成锻炼要求的学生予以告知,且做出相应的处罚。尤其对肥胖和运动能力偏弱的人群。

(2)应该对APP系统功能进行升级,如:对运动强度使用心率的监控;对运动能力偏弱的学生,提供适宜的运动处方等功能。

[1] DAN X, CAO Z B.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nese school-age children: National prevalence estimates from the 2016 physical activity an fitness in China—The youth stud[J].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2017, 6(04): 388~394.

[2] TELAMA R, YANG X, VIIKARI J,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A 21-year tracking study[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5, 28(03): 267~273.

[3] TEHRANI K, ANDREW M. Wearable technology and wearable devices: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EB/OL]. [2018-07-11]. http://www.wearable devices.com/what-is-a-wearable-Device/.

[4] 肖征荣,张丽云. 智能穿戴设备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 移动通信,2015(05):9~12.

[5]HEATH G W, PARRA D C, SARMIENTO O L, et al.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Lessons from around the word[J]. The Lancet, 2012, 380(9838): 272~281.

[6] 李晶晶,吴旭龙,杨 淼,等. 青少年身体活动的行为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04):377~378,382.

[7] 冯海成. 中国2001—2016年肥胖大学生运动干预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03):439~441.

[8] 杨 洋,吴永慧,李幸堂,等. 某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05):785~787.

[9] 刘 昳,胡 俊.APP“打卡”新机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3):133~135.

[10] 聂芳芳.新媒体时代“运动世界校园APP”的使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纺织,2019,3(02):44~46.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based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on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chievement

LIU Shuangfei1, 2, LI Chunshi1

1.National Taiwan Sports University, Taoyuan Taivan, 33041;2.Ningb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ingbo Zhejiang, 315800,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part in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and the physical fitness achievement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monitoring method of information AP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a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umber of college boys and girls taking part in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and the physical achievement standards(p<0.05), which wa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ass” standards, that is, the number of boys taking part in physical exercise was less than that of girls. (2) in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exercise frequency intervals, the more the exercise frequency, the better the physical fitness achievement, especially the exercise frequency in the two intervals of 31<=F total <=45 and 46>=F total, the students with the best physical fitness achievement, and the number of “pass” the score is better. On the contrary, F <15 and 16<=F <=30, the lower the physical fitness score of the students, in addition, the “failing” group of the standards exercised the least. Therefore, the number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activitie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students. In addition, the university USES the information method to the college student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intervention monitoring, has the promotion function to the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APP; College students' constitution; Research

G807.4

A

1007―6891(2021)06―0115―04

10.13932/j.cnki.sctykx.2021.06.26

2020-03-15

2020-04-08

猜你喜欢

区间课外次数
你学会“区间测速”了吗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小满课外班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全球经济将继续处于低速增长区间
基于切削次数的FANUC刀具寿命管理
探索性作战仿真实验重复次数控制研究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单调区间能否求“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