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限制因素及生态化策略研究

2021-11-30饶称意彭心如张昊天

四川体育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际体育锻炼问卷

饶称意,丁 领,彭心如,张昊天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限制因素及生态化策略研究

饶称意,丁 领,彭心如,张昊天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限制因素及生态化策略进行研究。认为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最大限制因素为自身限制,人际限制和体验限制影响一般,结构限制影响最小。提出应坚持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创设复杂的运动情境,培养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开展丰富的体育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培养大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建设家庭、社会、学生一体化的体育支持网络,拓展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空间。

体育锻炼;女大学生;限制因素;生态化策略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青年应该要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1]。然而通过文献阅读发现,近年来大学生体质总体水平虽有所改善,但与国家期望的体质优秀率仍有较大差距,且大学生体质的好坏明显随着大学体育课的开设而变化。大1时体质差,大2时体质好,大3时体质有所下滑,大4时体质严重下降[2]。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3]。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厘清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限制因素,采取生态化改善策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当前高校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多集中于体育教学模式、心理健康等方面,从休闲限制方面进行的研究较少。休闲限制因素对青年体育锻炼行为的转变同样产生很重要的影响[4]。Crawford和Godbey提出的休闲限制模型,将休闲限制分为自身限制、人际限制和结构限制三类。自身限制主要是指自身抑制休闲体育行为的心理状态,包括压力、害怕、没有兴趣、对技能和自我能力的认识、个人对活动适宜性评价等。人际限制则是在和他人交往活动时所产生的一种干预性因素,包括找不到同伴、同伴时间不允许等。结构限制则是和他人无关的干预性因素,如金钱、气候、场地设备、无专业人员指导、休闲时间[5]。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学者将女性休闲限制解释为:影响女性主体休闲偏好的形成,而导致其无法、不愿意或减少体育休闲活动的所有因素及其内在制约机制[6]。并根据休闲体育行为的动态变化特征提出体验是影响休闲体育行为的持续性因素,由此构建出四维的休闲限制模型。其中体验限制是指个体在参与某一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影响其对此获得情感和认识的所有因素,如休闲内容、休闲环境、休闲服务等[7]。

当代女大学生在学习以外有相对较多的余暇时间能够利用。根据已有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并没有将自己的时间用在体育锻炼上[8]。我们基于女大学生余暇时间相对较多这一特点,从休闲限制的方面来分析限制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限制因素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华中师范大学大1、大2、大3、大4共4个年级的女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以体育锻炼、限制因素、休闲行为、女大学生、体育参与、体育行为等作为搜索关键词,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及其资料室、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等平台进行搜索,并对搜索到的相关著作、论文、政策文件与资料等进行整理与分析。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自2019年9-10月,在互联网平台上对华中师范大学本科女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共发放215份,回收202份,回收率为93.95%,最终有效问卷202份。

本研究所用问卷共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户口类型等4个人口社会学变量;第2部分为邱亚君、许娇2014年修订的休闲体育行为限制问卷,分别从自身限制、人际限制、结构限制和体验限制4个基本维度,共19个题目进行提问,每个维度分化成4到5个题目。第3部分为休闲体育行为问卷,包括行为频率、持续时间、强度3个维度,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频率从每周0次到每周3次及以上设4个等级,分别计1-4分;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从0-30min到90min以上设4个等级,分别计1-4分;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强度从无运动强度(没有感觉)到超大运动强度(大汗淋漓)设4个等级,分别计1-4分。第4部分为体育行为特点问卷,包括活动时间、活动伙伴、活动项目等3个特点。

基于已有理论和文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休闲体育行为限制问卷进行结构效度检验。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限制问卷适宜进行因子分析。用主成份分析法,固定4个因子,再用最大4次方值旋转,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0.109%,除了“缺乏时间”在4个因子中皆无载荷外,其他各因子最大载荷均达到0.445以上,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见表1)

表1 本研究女性休闲体育行为限制问卷的因子分析结果一览表

采用内在一致性Cronbach信度a系数值作为信度指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得出限制问卷各变量的内在一致性系数在0.655~0.857之间,表明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见表2)

表2 本研究女性休闲体育行为限制问卷变量的一致性检验一览表

1.2.3 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搜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点

2.1.1 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分配状况 调查发现,在1天内的6个时间段(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中,选择在晚上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女大学生最多,占50.99%,其次是傍晚和下午,分别占25.74%和12.87%,次之是早晨,占5.45%,最低的是上午和中午,均占2.48%。这表明,大部分女大学生认为晚上是最佳的活动时间。由于早晨不愿意起早,上午和下午学校安排的课程比较多,只有到晚上时空闲时间才较多,学生才有可利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故此时间段参与体育锻炼人数较多。

调查显示,有31.19%的学生表示每次活动30-60min;有15.84%的学生表示每次活动60-90min;每次活动时间大于90min以上的学生比例仅有7.43%,而每次活动时间不足30min的学生比例最大,达45.54%,这说明较大一部分学生的运动强度较小,积极性不高,不愿意长时间参与体育锻炼,认为体育锻炼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坚持锻炼身体和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习惯尚未形成。

2.1.2 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女大学生日常参与的众多活动项目中,排名前2的项目为跑步和羽毛球,其中参与跑步的比例为77.23%,参与羽毛球活动的比例为24.26%。此外,去健身房健身的学生比例为14.36%,参与篮球活动的学生比例为12.38%,参与游泳的学生比例为7.43%。女大学生参与跑步的比例最高表明她们更倾向于选择不受场地器材等硬性规则限制,且对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没有过高要求、可以自由发挥并且操作简单的休闲体育项目。此类情况可能是因为她们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单个动作的学习,对于如何进行实际的比赛的能力较差,导致她们不愿意参与技巧性较强的体育运动。

2.1.3 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氛围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情况受周围其他人运动情况的影响较明显。女.大学生主要的活动伙伴是同学和朋友,有55.45%的女大学生常和同学一起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有48.51%的女大学生常和朋友一起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此外,常和恋人一起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大学生占比12.38%,常和家人一起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大学生占比8.91%。然而也有50.99%的女大学生表明自己也经常独自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这表明半数左右的女大学生在体育运动时倾向于与他人一同参与,但时常难以找到合适的运动伙伴。这样的情况表明一个良好的运动锻炼氛围对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促进作用。

2.2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限制因素

本研究以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30min以上为标准,达到此标准的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调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占41.584%,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占58.416%。

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在自身限制、人际限制、结构限制和体验限制四个维度上感知强度全面高于经常参与锻炼者,尤其是在自身限制、人际限制、体验限制维度明显高于经常锻炼者(p<0.001),但在结构限制的感知差异不显著(p=0.669)。追其缘由,对于女大学生群体来说,结构限制主要来源于时间、金钱、场地、交通、天气等方面,而大家都生活在学校里,所以在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群和不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群中这一项限制并不明显。对比显示,不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群中限制因素最显著的是自身限制,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相比,不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群可能会因为自己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大,觉得参与体育锻炼太累,对于体育锻炼的意义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在主观上认为自己不适合参加体育运动、对自己的运动能力不自信等而不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表3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与休闲体育限制因素的t检验一览表

2.3 不同年级与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限制因素

本研究根据年级的不同将本科女大学生分为大1、大2、大3、大4共4个群体,调查显示大1占17.821%,大2占26.733%,大3占40.594%,大4占14.851%。

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对人际限制的感知强烈程度明显高于自身限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而在人际限制维度中,大1的女大学生的限制水平显著低于大4的女大学生(p=0.031)。

对大1、大2、大3、大4的人群进行一个纵向对比,大1的学生在体育限制因素上的感知明显低于其他3个年级,说明在刚入大学时大家的体育锻炼热情最高,更加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而到了大4由于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导致大家的体育锻炼限制因素增多,则不能够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

对结构限制这一维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结构限制这一限制因素对大4的学生影响最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4的学生处于毕业时期,由于找工作、外出实习、考研等各方面就业、升学的压力,且时间多用于处理关乎自身前途之事,休闲时间相对减少,对于本身并不爱好体育运动的同学来说,此时也更倾向于相对轻松的休闲活动。这些原因也就导致他们的结构限制影响最为突出;对自身限制这一因素的分析显示,在大1时期其影响最小,结合问卷表明女大学生在大1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对于身边的新环境有较高的好奇心,而在中学阶段由于学业压力过大没有多余的精力参与体育锻炼,所以进入大学后会想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并且大学体育课开设的多样性与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也让学生点燃了体育运动热情;对人际限制这一限制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大1学生而言影响较低。对大4的学生而言则相对较高。对于这一现象进行讨论,其原因是大1阶段新生刚进校园尚未形成固定亲密关系,且大部分远离家庭环境身处学校,对体育锻炼行为可形成较大影响的家庭因素远离,学生独自一人做决定不需要考虑太多的人际关系,所以人际限制这一限制因素影响较低。并且体育运动对于亲密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大家也更愿意去接触新的朋友并和他们一起参与体育锻炼。而到了大4之后身边的朋友关系网会比较固定,此时进行体育锻炼大都会受到身边亲密关系的影响。并且大部分女大学生倾向于跟自己熟悉的朋友交往,相对大1来说,没有太多的精力与兴趣去形成新的亲密关系,所以人际限制影响较大;体验限制的特点与人际限制的特点大致相似。体验限制这一限制因素对于大1新生影响较低,究其原因是新鲜感与好奇心战胜了体育环境与体育内容等主观体验感觉。对于大4学生来说,经历了4年的学习与生活,已然失去了初时的新鲜感,且由于自身对于高质量体育服务与体育内容的追求,往往不满足于学校提供的公共体育设施。

表4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休闲体育限制因素方差分析一览表

2.4 不同户口类型与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限制因素的关系

为了解本科女大学生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对限制其参与休闲体育是否会产生影响,本研究探究了户口类型与本科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限制因素的关系。调查显示,非农业户口为58.416%,农业户口为41.584%。

表5 不同户口类型女大学生休闲体育限制因素t检验一览表

非农业户口的学生和农业户口学生在人际限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3个维度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自我限制方面,农业户口的女大学生对自我限制因素感知显著低于非农业户口的女大学生,表明农业户口的女大学生对于休闲体育的兴趣和对自身体育能力的认知评价高于非农业户口的女大学生。其背后原因是农业户口的女大学生比非农户口的女大学生在早年的成长经历中经历过更多的体育活动或体力劳动,这些运动或者劳动客观上提高了她们的身体素质,所以她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体疲劳感并不强烈,从而在主观上增强了她们对自身体育能力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非农户口的女大学生相比于农业户口的女大学生在早年的成长经历中体验过更多的休闲方式,她们对自身的休闲方式的选择更为丰富多样,更愿意通过其它方式进行休闲活动而非体育运动,从而降低了她们休闲体育行为的兴趣。

2.5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限制因素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探究体育锻炼行为与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回收的202份数据中剔除了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次数为0的20份数据,对剩余的182份数据进行分析。行为变量用行为频率、持续时间、强度的几何平均值表示。

运用相关关系进行判断,从表6可以看出,自身限制、人际限制、体验限制与行为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结构限制与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基于所选的指标,以行为为因变量,以人际限制、体验限制、自身限制为自变量(自变量中剔除了与行为并不显著相关的结构限制),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7)。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模型中剔除了人际限制、体验限制2个指标,只有自身限制的t检验达到了显著水平(p<0.001),方差分析F统计量观测值为45.794(p<0.001),说明自身限制和行为的线性关系显著。所以,自身限制作为行为的预测指标有统计学意义。

表6 本研究休闲体育限制因素与行为的相关分析一览表

注:*代表p<0.05、**代表p<0.01

体育锻炼行为与自身限制、人际限制、体验限制显著负相关,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是自身限制,这说明个体感知到更多的限制因素,其体育锻炼行为就会减少,反之,体育行为减少,也会提高个体对限制因素的感知。结合问卷分析,这种线性关系的出现一种是由于她们或者处于不在意阶段认为浪费时间,或者认为自身运动能力不强且这种状况不易改变。当女大学生明确感知到这种自我限制的时候,她们的锻炼行为会显著减少。另一种是女大学生已意识到改变行为的益处,但也明确知道要花费的代价如体育锻炼带来的强烈机体疲劳感,她们拥有锻炼态度,但无外部创造参与的诱因,锻炼态度无法有效转为锻炼行为,故而锻炼行为减少[9]。而体育锻炼行为与结构限制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大学本科学校校园的体育锻炼环境和学生主要活动的一致性与相似性。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在其他三种与行为显著相关的限制因素中,自身限制对于本科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即如果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能力不强,主观上没有克服体育运动疲劳的意识,那么她们就不会选择体育运动的方式进行休闲活动,而有更大可能性进行其他更有趣、易完成的活动。

表7 本研究限制因素对休闲体育行为的回归分析一览表

注:因变量为行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当前绝大多数的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1h以内,运动强度能够达到中等强度,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会以跑步等简单的运动方式为主。倾向选择与身边的同学、朋友一起去参与体育锻炼,也有人选择独自参与体育锻炼,而选择和恋人、家人一起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较少,大部分人会选择在晚上进行体育锻炼。

(2)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感知自身限制最为强烈,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感知结构限制最为强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对人际限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3个因素的感知都显著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而对结构限制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

(3)在大1、大2、大3、大4各年级中,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均感知自身限制最为强烈,其次是结构限制。大1的女大学生在人际限制因素水平上显著低于其他年级。不同户口类型的女大学生在结构限制、人际限制、体验限制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在自身限制上的差异显著。

(4)当代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与自身限制、人际限制、体验限制显著负相关,而与结构限制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其中自身限制对于本科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若想促进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应更多地降低自身限制对她们的影响,使她们从主观上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3.2 建 议

(1)改善体育课堂教学,创设复杂运动情境,培养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当代女大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受自身限制的因素较大,主要是由于自己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对体育活动认知不强、认为锻炼太累、主观惰性以及自身运动水平不强。针对兴趣不强、认知不多、重视不够、水平不高的特点,需要从观念上进行引导。

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加强培养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运动观念,通过创设复杂运动情境,使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和魅力,享受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成就感,让她们意识到体育锻炼不是生活的附属品,而是幸福生活的必需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得以强化的认知是体育锻炼不仅对当前的身体有益,更会使得她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更好的身体基础实现自我价值;不仅对自己的身心有益,还能为身边的人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2)打造针对性体育活动,建设良好运动氛围,培养女大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

当前在大学体育活动中针对女大学生开展的体育活动并不多,导致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不强,无法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学校对打造特色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整体校园的运动氛围不浓郁,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她们参与体育锻炼。

就这一点而言,学校可以创造更良好的体育环境,例如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平台进行宣传、利用各种场地资源举办体育主题活动等,营造积极的运动氛围,增进女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女大学生的运动热情,同时注重体育在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中的占比,从制度约束上促进女大学生在余暇时间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3)建设家庭、社会、学生一体化的体育支持网络,拓展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空间

体育锻炼行为与结构限制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这表明本科女大学生在学校中有较为便利的外部环境条件(时间、场地、天气等)进行体育锻炼。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在其他三种与行为显著相关的限制因素中,自身限制特别是体育观念对于女大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体育观念的萌芽和成形过程中,家庭和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建设家庭、社会、学生一体化的体育支持网络,拓展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空间。

[1] 国务院办公厅.[EQ/OL].“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6-10-25]. https://wenku.baidu.com/.

[1] 樊典雅,曾 吉.湖北省普通大学生体质现状及改善对策——以湖北大学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05):448~452.

[3] 国务院办公厅. [EQ/OL].体育建设纲要. [2019-8-10]. https://wenku.baidu.com/.

[4] 郑祥荣.青少年锻炼行为分阶段转变的制约因素及干预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06):114~119+124.

[5] 林 岚,施林颖.国外休闲制约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0):1377~1389.

[6] 邱亚君.基于文化因素的中国女性休闲限制模型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07(04):10~14+22.

[7] 邱亚君.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研究——一个假设性理论框架[J].体育科学,2008(01):71~75+81.

[8] 曹 斌.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行为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59~60.

[9] 周 静,周 伟.休闲限制理论对大学生锻炼行为阻碍因素的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1):49~53+104.

Research on the Limiting Factors and Ecological Strategie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s

RAO Chenyi, DING Ling, PENG Xinru, et al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39, China.

By adopting document studie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on the limiting factors and ecological strategie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s.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biggest limiting factor of physical exercises f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s self limitation; interpersonal restriction and experience limitation also hav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t affects least. The research makes some proposals: the state should mainly emphasize PE class teaching and create complex sports situations to cultivate female students’ sports awareness; Universities are supposed to carry out abundant sports club activities to create a good sports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self-exercise ability; The society should build an integrated sports support network of family, society and students, and expand the space of physical exercise f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Limiting factors; Ecological strategies

G807.4

A

1007―6891(2021)06―0110―05

10.13932/j.cnki.sctykx.2021.06.25

2019-11-15

2020-01-22

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科研立项项目(202010511058)。

猜你喜欢

人际体育锻炼问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问卷你做主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