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2021-11-30

农业与技术 2021年22期
关键词:意愿家庭农民

杨 薇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引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首位,充分体现农业是我国立国之本,发展之基。自2004年起,我国已连续17a发布以“三农”为核心的中央一号文件,而农民作为“三农”问题的主体,担负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因此,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培育爱农村、懂技术并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显得尤为重要,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刻不容缓。2018—2020年,国家陆续出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政策,明确指出要实施更为有效的人才政策,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教育[1],针对区域发展需求,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精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的农村实用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服务工作[3]。可见农民职业教育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近年来,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研究受到诸多学者青睐,已有文献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李东波等以湖南省石门县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描述性分析了农民职业培训的现状,统计结果显示新型农民对农业技能培训有较为强烈的参与意愿[4]。朱丽娟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创业培训的决策行为与影响因素,发现参与率比较高且以主动性为主,体现农民具有较高的参与意愿[5]。郑军通过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实证农民创业培训意愿,显示不同地区农民受差异性的客观条件影响,影响因素方面也存在异质性[6]。吕雅辉等构建农民职业培训效果影响理论框架,并以农户问卷调查形式实证影响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培训环境、培训动机及系统因素等方面[7]。与国外相对较为成熟的职业农民体系不同的是,我国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聚焦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较少,涉及到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仅停留在基本的统计分析层面,定量分析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基础,以山东省临沂市微观农户调研数据为依据,基于乡村振兴战略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和完善农民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1 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影响因素较多,已有文献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如,许金鸾通过福建省9地市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体、家庭及意愿等方面因素对其参与教育培训的影响[8];王文锋以河南省为例,实证分析异质性条件下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意愿,结果显示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及培训期望等因素均对其参与培训意愿产生不同影响[9];吉则尔夫利用绵阳市及其部分县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研究,提出个体情况、家庭情况和培训认识及经验是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主要影响因素[10]。由以上文献可观察到,现有研究对参与培训的新型农民异质性进行了探讨,对个体禀赋差异关注较多,对影响培训的其它外部因素关注较少,因此,本文拟从个人特征、家庭状况、培训认知及培训需求4个不同维度展开全面分析。

1.1 个人特征差异

1.1.1 年龄

年龄对个体知识与社会经验的获得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表现为知识和经验存储量的差异。通常情况下,年龄较小的农民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高,更愿意去探索新的劳动技能,尤其外出务工返乡的新型职业农民对现代化技术和管理知识普遍认可,而年龄较大的农民对传统生产方式依赖度较高,更容易形成“经验刚性”,对其它生产形式接受度偏低。

1.1.2 性别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传统农业中男性主导地位也随之改变,男性外出务工比例增加,女性需承担起农业生产活动,所以男性和女性在参与职业培训方面均有动因。

1.1.3 受教育程度

农民对新事物学习和理解的能力与文化水平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即受教育程度会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意愿。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或现代化农业等政策理解更为透彻,越倾向于提高自身专业劳动技能来应对当前变化的农业发展形势,更有意愿参与职业教育培训。

1.2 家庭状况差异

1.2.1 家庭人口数量

家庭人口数量直接影响家庭支出,人口数量越多其家庭经济压力越大,农民想提高家庭收入的意愿则更为强烈,进而增加了其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意愿。

1.2.2 家庭耕地面积

家庭耕地面积越大,相对而言越可能形成规模效应,而对土地实现充分利用及高效管理则需较为专业的农业生产知识,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知识与技能相对匮乏,亟需参与职业教育培训。

1.2.3 家庭收入水平

农民对其家庭收入水平较为满意的情况下,对改变自身及家庭状况的意愿相对较低,进而影响其参与教育培训的意愿。

1.3 培训认知差异

1.3.1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

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对自身是否属于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新兴群体的认知对其参与职业教育培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自身定位越明确,其参与培训的意愿越强烈。

1.3.2 对乡村振兴政策的认知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战略,对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及城乡二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主体,其对政策的了解程度越高,越希望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通过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及专业文化素养来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

1.3.3 对培训经历的认知

如果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职业培训获取到所需知识,通常情况下会参与到下一次的培训中。反之若未能获取到所需知识,其参加下一次培训的意愿将会降低。

1.4 培训需求差异

1.4.1 培训便利性需求

培训时长与地点对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便利性有较大影响。培训时间长便于让农民学到较多知识与技能,但也可能会占用其农业劳动时间,导致农民参与培训意愿降低;培训地点距离过远将增加农民出行成本和时间成本等,也会导致农民参与培训意愿降低。

1.4.2 培训适用性需求

培训内容及培训形式将影响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即培训适用性会影响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意愿。如果能够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需求,培训内容及形式能够解决农民实际问题,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意愿会增强,反之则会降低。

1.4.3 培训师资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需要较为专业的农业知识,亟需更为专业的师资队伍来进行教育培训,因此农民对培训师资的信任和认可度决定了其参与职业培训的意愿。

2 新型职业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计量模型构建

2.1 方法选择与变量设定

新型职业农民可按照是否愿意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分为2类,是二分类变量,本文选择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是否愿意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农民个人特征、家庭状况、培训认知及培训需求作为解释变量,运用Stata 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变量类别及赋值详见表1。

表1 新型职业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意愿的变量类别及赋值描述

2.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为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的现实情况,笔者于2021年1月赴山东省临沂市部分农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共发放调研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25份,有效问卷率达86.5%,覆盖不同年龄、不同经济来源与不同学历层次的农民群体,样本较具代表性,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描述性统计表

3 新型职业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实证回归结果

根据表3的回归估计结果,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表3 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意愿的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

3.1 个人特征维度

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参与意愿与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均存在较强相关关系,其中年龄呈负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体现出年轻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接受度高于年长的农民,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参与培训的意愿也更为强烈。而其中的性别特征影响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农村家庭男性肩负家庭重担较多,缺乏参与培训的时间和精力,女性则受家庭琐事影响也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2 家庭状况维度

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参与意愿与其家庭耕地面积均在较大相关关系。家庭耕地面积越大,越可能形成规模效应,则更想获得现代化农业知识和生产技术,以便于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所遇到的问题,促进其参与培训的意愿。而家庭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对其参与培训的意愿未产生明显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家庭人口数量多,经济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想较快的提升经济水平的新型职业农民将选择外出打工获取兼业收入,这部分人群在于传统农民相比,收入较高,可能会安于现状,进而参与培训意愿并不强烈。

3.3 培训认知维度

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参与意愿与自身的培训经历及相关政策的认知均有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参与过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受益后会增强其继续参与培训的意愿,再有培训机会时会更愿意参加。在政策方面,无论是对新型农民的支持照顾政策还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配套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对相关政策了解程度加深,新型职业农民感受到参与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参与培训的意愿会逐步增强。

3.4 培训需求维度

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参与意愿与培训适用性和师资满意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充分体现出培训内容、形式及师资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的重要性,多元化且符合农业生产需求的培训内容能够吸引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到教育培训中,良好的师资能够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健康发展。而培训便利性对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意愿未产生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当地的农业培训地点和时长已经相对较为固定,农民可以根据需求自行安排时间,故对其参与培训的意愿影响不大。

4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整理与分析,结合农户微观调研数据,本文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个人特征、家庭状况、培训认知及培训需求4个维度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耕地面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对乡村振兴政策的认知、对培训经历的认知、培训适用性需求及培训师资需求对等因素均对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意愿产生显著影响。依据上文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3条对策建议。

4.1 分层遴选培训对象,进行针对性培训

政府应对不同特征的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分层化教育培训,应因材施教,按需供给,选择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及家庭耕地面积较多的农民作为主要培训对象,对其优先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4.2 以政府主导为基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政府工作人员应深入基层,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切身需求,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政策文件,客观制定和完善当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方案,并在技术创新、信贷政策及土地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鼓励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培训。

4.3 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完善培训机制

政府应拓展培训内容及培训形式,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打破课堂教学限制,采取“理论教学”辅助“现场实践”的培训方式,采取“集中理论授课+田间实践”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对现有培训形式进行改革,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同时积极聘请乡间能人等新型职业农民组成的田间专家组对来指导农民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干中学,学中干”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意愿家庭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