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体育+旅游”产业融合途径探究

2021-11-30郭艳萍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马拉松旅游体育

史 敏 郭艳萍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旅游业态多元化,旅游+文化+资源+科技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1]。当今在大健康产业发展背景下,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休闲生活方式受到大众欢迎,“十四五”时期已成为我国体育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山西作为资源丰富的省份,发展体育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积极倡导健康与绿色生活理念,体育旅游将成为未来重要经济形态,可谓前景广阔。

一、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下,资源型省份经济结构开始发生转变,文化、旅游和体育领域是改革的重点。山西省作为综合改革试点,非常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其置于经济发展战略地位,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促进其他康养产业发展,力求把体育+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山西省支柱性产业、转型产业、带动型产业。

(一)政策引领,促进健康发展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健康已成为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领域。近年来,针对省内体育发展,山西省出台了各项配套政策与指导意见,如《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扶持职业体育发展的意见》和《山西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赛事实施方案》等,通过各项政策措施来引导体育产业健康发展[2]。

(二)体旅融合,打造品牌赛事

山西省积极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赛事,如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中国·大寨红色国际山地马拉松赛、大同环古城健步走、代县雁门关国际骑游大会、太行山旅游文化节暨第七届太行红山骑游节、老牛湾全国大众速度滑冰马拉松赛、首届黄河英雄挑战赛、右玉全国短道汽车拉力赛、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生态国际马拉松等活动,宣传当地旅游和文化,展现山西体育特色,引领体育转型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改造升级,建设产业基地

2018年,为备战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太原市对多个体育场馆进行了维修改造,提升了功能。另外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17号文件指出,支持和推进山西省体育博物馆、省全民健身中心片区以及晋中五龙国际冰雪小镇、长治屯留沙庄机场升级改造和山西体育职业学院迁建工程等项目提上日程,将其建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体育产业样板基地,成为集赛事活动、健身休闲、健康养老、文化教育、文旅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体育产业综合服务区。

(四)多方合作,促成融合发展

在推动体育融合发展上,围绕山西省委、省政府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品牌战略的实施,我省大力推进“体育+”“+体育”融合发展,先后与多个地市人民政府、大学、投资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体旅、体文、体教、体养、体医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资源互补,融合发展,实现共赢发展。

二、山西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健康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体育旅游作为旅游新业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当前存在众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体育与旅游的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体育旅游的发展理念与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体育旅游的配套服务程度较低、体育旅游专业化服务人才欠缺、品牌效应不够突出等方面。

(一)赛事频繁,缺乏品牌

马拉松作为一项考验耐力的长跑运动,近年来,我省在大同、太原、盂县、吕梁、北武当、中阳、晋城、沁水、襄汾、曲沃、翼城、洪洞、运城、芮城等地都组织开展过半程马拉松,赛事频频;其中属于A1类的仅有太原国际马拉松与晋中国际马拉松两项;A2类的有右玉生态马拉松、上党红色马拉松与平顺山地马拉松三项;B类的为大同半程马拉松与“尧王杯”国际马拉松。太原国际马拉松是山西马拉松赛事的“龙头老大”,已成功举办十届,连续七年成为中国田协马拉松“金牌赛事”,连续两年蝉联世界田联马拉松“金标赛事”, 2019年成功晋升为国内第十个马拉松“双金赛事”,形成山西体育马拉松赛事品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其他的马拉松都是刚刚起步,举办时间短,规模不大,知名度不高,需要进行市场培育。

(二)项目单一,缺乏特色

山西省境内地形多样,以山地、丘陵、平原为主的地质地貌为发展体育旅游项目提供了先决条件,另外,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发展的内涵方面奠定了基础。但目前存在开发力度不够、文化内涵不足、缺乏特色的现状。近年来主要以马拉松比赛与登山观赏为主,其他的体育旅游项目较少,也没有形成规模,再加上基础设施与硬件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许多可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由于设施不足无法开展[3]。

(三)宣传不足,人才缺乏

在调查体育旅游基本情况时发现,有一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体育旅游,这说明目前对体育旅游的宣传不够,也没有形成产业品牌。到目前为止,我省没有一家上档次成规模的专门体育旅行社,在培养旅游人才的职业院校中,尽管体育作为公共基础专业存在着,但没有一个学校将体育旅游作为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设置,从而导致体育旅游产品很难被大众熟知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旅游的发展。因此在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的保障而难以发展。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作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包括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和旅游市场运营人才,当前时期体育旅游市场缺口很大。

三、体育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途径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成为全球旅游市场中增长较快的部分,也成为我国旅游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更是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体育旅游是把体育运动作为核心内容,以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和参观游览作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健康娱乐、旅游休闲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当前正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与旅游休闲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旅游的前景正被体育界和旅游界共同看好。

从体育旅游产业角度来看,“体育+旅游+”模式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寻找开发体育旅游的切入点,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打造体育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升体育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扩大体育旅游的市场知名度,从而成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体育+文化旅游模式

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已成为我国当前时期的“五大幸福产业”,其中文化、体育与旅游具有天然的互补性。体育承载着人民强身健体、磨炼意志、凝聚人心的功能,文化和体育为旅游提供丰富的产品内涵,旅游则为前两者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提升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体育文化旅游在当今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推动体育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可以展示各国文化内涵与魅力,塑造体育旅游品牌形象,进一步实现国家文化经济价值[4]。在现今文化越来越受重视的大背景下,为凸显文化的重要性,各地纷纷行动,挖掘其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增添优质而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容,为文化传承和体育发展注入新的更大的内生动力[5]。

2.体育+康养旅游模式

随着大众度假旅游时代的来临,居民消费结构发生着变化,从过去以观光休闲为主逐渐向度假康养为核心的旅游市场转变。旅游与健康有着天然的耦合性,体育旅游与康养产业的融合互动,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业态,有利于实现山西旅游高质量发展。

山西拥有十分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从北到南,由东至西,温泉资源涉及省内8个市18个县。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温泉旅游度假地有忻州顿村、奇村、原平大营、浑源汤头、太原神堂沟、盂县寺平安、夏县的南山底等,有的虽然起步较早,但存在规模不大、产品形式单一,影响力不强,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链[6]。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全域旅游的发展,产业融合成为必然的趋势,我们可以以“温泉”文化为特质,以“体育健康养生”为内涵,遵循“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凸显“山水养眼、温泉养生、文化养神、运动养性、生活养情”的“养”文化,进一步扩大现有的产业优势。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申办成功,冬季体育运动项目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全国冰雪旅游的大环境已经成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资料显示,到2025年中国冰雪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的规划目标。而山西有着丰富的山地资源,冬季结冰期长,尤其是大同作为山西最北部的城市,在气候条件和交通区位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8年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国内一流大型专业的万龙白登山滑雪场,促进了山西冰雪旅游的热潮。山西要想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应该加强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合理规划、专业设计,建设高标准、国际化的冰雪运动场地,并且通过组织和承办系列冰雪赛事活动,让冰雪旅游成为山西冬季旅游的热点,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3.体育+研学旅游模式

今年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校外综合实践教育课程,本身兼具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之双重作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价值。体育类研学旅行以体育为主题,学生通过对相关主题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亲身体验,增长体育文化见识,拓宽体育视野,深化对体育的理解。想要打造一批体育研学基地,就要大力发展山地户外产业项目,完善体育研学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进行项目布局,以丰富新颖的赛事活动以及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市场的认可。除此之外,还可以建设一批现代化、科技化的体育文化场馆,如体育博物馆、体育主题公园、体育科技馆、智能体测驿站等作为研学基地,充分利用场馆功能,整合大众体育项目,如网球、游泳、足球、武术、跆拳道、冰壶、拓展训练等项目。还可以引进地域差异性的体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打造具有体育特色的研学基地。

4.体育+购物旅游模式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7万亿元。按照规划,未来十年内体育产业将有5万亿元的市场增量,体育消费将成为主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感知体育、参与体育,全媒体报道会放大体育明星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便成为热门话题。比如小黄鸭发卡、胡萝卜发绳、乒乓球项链等在东京奥运会期间,一夜之间成为电商平台的“爆款”;在东京奥运会期间,抖音电商体育用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65%,大众球类商品最受欢迎;运动品牌销售榜单中,鸿星尔克、贵人鸟、李宁、安踏等国产品牌位居前列。“奥运同款”热卖现象成为当前中国体育消费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年轻人成为消费主体,消费升级换代包括数量的增多与质量的提升,主要以体育服饰、鞋帽以及运动器材和器械为消费对象,各类体育培训、赛事报名和场馆预订的体育服务消费也在不断增长。此外,消费者对智能手环、智能跑步机等科技类产品的需求也在快速扩张,中国产业信息网在调研中发现,已有近八成用户会选择可有效监测自身运动生理指标的产品。我们可以通过打造集差异化体育场景和沉浸式运动体验相结合的大型综合体育主题购物中心,满足区域内消费者追求健康休闲生活方式的物质及精神需求。

四、结语

目前,发达国家体育旅游收入约占旅游总收入的25%,我国体育旅游总人数约占旅游总人数的5%。总体来看,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尤其受2020年疫情影响,全民对体育、健康愈加重视,以家庭户外运动、家庭休闲运动为主的体育旅游和运动休闲旅游也越来越受欢迎。根据2020年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大数据”显示,我国要着力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出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建成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培育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与知名品牌。体育旅游总人数达到10亿人次,占旅游总人数的15%,实现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突破1万亿元的目标[7]。2021年,随着新冠肺炎疫苗接种规模的扩大,多种形式的旅游将继续快速发展,山西省可乘着体育旅游发展的强劲势头,实现山西旅游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马拉松旅游体育
冰上马拉松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旅游
我们的“体育梦”
一起来跑马拉松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