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防治研究进展

2021-11-30初伊娜胡雅鑫高新霞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静脉炎输液导管

陈 颖,田 婧,初伊娜,胡雅鑫,高新霞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102)

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能够减少需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且操作简单,能够保护患者血管,临床应用广泛[1-2]。外周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由不锈钢的针芯,软的外套管及塑料针座组成[3]。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应用广泛,涉及急诊、病房、社区及家庭等多个领域。留置针优势明显,但相关并发症不容忽视,如渗出、静脉炎、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均会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其中静脉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4]。本文对因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并对相关护理措施进行了归纳,以期对临床静脉炎的防治提供参考。

1 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

1.1 留置针的型号、大小、材质选择

临床实践证明,静脉炎的发生与留置针粗细的选用存在一定联系,因较大、较粗的留置针,穿刺静脉时,增加了留置针对静脉的摩擦力,加大了对血管内壁的损伤程度,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的发生风险较大。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的导管输液后,并发静脉炎的几率高达42%~49%,而采用生物材料制成的导管输液后,并发静脉炎的几率相对较低,为20%~24%[5]。可见静脉炎的发生几率,与制成导管材质密切相关[6]。

1.2 无菌操作

病室环境、手卫生及消毒过程不规范、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穿刺部位皮肤的消毒面积、消毒液的浓度不够、消毒液超出有效期、消毒液时效未达标等,将病原菌经穿刺部位带入静脉内,从而引起静脉炎的发生[7]。

1.3 穿刺技术

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专业技术操作经验存在差异。部分护士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经验,穿刺技术不标准、不规范,导致同一血管反复进退针或重复穿刺以及止血带系扎时间过长等,均可以造成患者静脉血管内壁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易引起静脉炎。研究[8]报道,具有较高穿刺技巧的护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1.4 留置部位

研究[9]显示,下肢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较上肢的高,而远心端高于近心端。因此,护士在进行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直、弹性较好、远离静脉瓣、瘢痕、关节的血管,且要便于观察、易于固定的穿刺部位,同时针对患者血管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留置针。

1.5 留置时间

外周静脉导管每72~96 h更换1次,以减少静脉炎和血液感染的风险。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局部渗漏或静脉炎的风险就越高[10]。美国BD公司产品说明书建议留置时间为3~5 d,最好<1周。目前尚缺乏证据支持外周静脉留置导管应每72~96 h更换1次,但应每班次严格做到对静脉留置穿刺部位的观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9,11]。

2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2.1 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在配置过程中形成的细小微粒或溶液瓶橡胶塞不洁净[12],输液器和加药用的注射器不洁净,切割安瓿、加药时反复穿刺橡胶塞导致橡胶塞撕裂等致使微粒进入液体内,输入人体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易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患者在输入渗透压高,刺激性强,高浓度的药物时要加强巡视,过程中询问患者的主诉,随时关注患者皮肤的颜色及血管的情况,如出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师,防止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

2.2 机械性静脉炎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避开关节,穿刺和在固定操作时动作要熟练,避免因技术不娴熟,造成血管管壁机械性损伤。留置期间应适当限制穿刺肢体的活动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针孔变大或针管滑脱。穿刺部位选取上肢为宜,既有利于良好固定,又可以满足患者进行适当运动的需求,能有效避免活动过度造成静脉留置针穿透血管壁。临床研究[13]发现,选取下肢进行静脉留置针治疗,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明显增加。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制定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16版)中推荐:外周静脉-短导管有多种规格尺寸,成人常规选择20~22 G,16~18 G一般用于成人大量快速输液,22~24 G多用于儿童和新生儿输液;在满足治疗方案的前提下,选择管径最细、长度最短的导管。我国卫生部2014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推荐评估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和静脉条件,在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细、较短的导管[14]。如果条件不允许,必须应用外周静脉时,使用留置针只适用于单次静脉给药,不宜连续化疗药物持续给药。同时,应由熟练穿刺技术的护士操作,护理人员在加强护理基础上,应提高自身技能,保证穿刺成功率。

2.3 细菌性静脉炎

我国2016年发布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指出,静脉导管穿刺和维护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时宜使用清洁手套。穿刺部位皮肤消毒使用安尔碘,消毒面积至少达到8 cm×8 cm,待干后方可进行穿刺。若留置针脱出,不可再送入血管内。合理使用敷料,杭红[15]发现在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为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后,将水胶体敷料牢牢固定于穿刺部位,预防性的护理措施能减低患者静脉炎的发生风险。采取无张力固定法粘贴敷料,加强输液过程中的观察,及时发现药物渗漏情况[16],正确评估穿刺处周围皮肤,出现发红、硬结、脓点等应及时处理[17]。沐浴时,尽量不要让穿刺部位浸水,发现无菌贴膜滑脱或穿刺部位潮湿应及时更换。控制留置时间,留置时间控制在72~96 h内,尽量不超过96 h。护理人员应经常巡视病房并严格交接班,每次巡视要检查输液管道是否畅通,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肿痛的感觉。穿刺操作前,护理人员要做好手卫生,穿刺部位消毒,面积应大于敷料贴膜面积,避免细菌侵入后引发感染[18]。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静脉留置针的外包装,严格核查有效日期,有漏气、损坏及时更换。

3 小结

临床上诱发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原因复杂繁多,做好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加强静脉炎的防护,注重健康宣教,不断总结穿刺经验,保证穿刺技术等一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静脉炎。护理工作中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时,可以根据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使用、防护、效果观察等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开放评审

专栏主编点评:该篇论文作者论述了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以达到提高护士对各类静脉炎影响因素的识别与控制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提高留置针使用效能的目的。本文主题符合征稿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观点表述准确,可增加国外相关研究进展,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

猜你喜欢

静脉炎输液导管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输液
导管人生
消化内科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