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课堂活动设计

2021-11-29赵欣

地理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习环境

赵欣

摘 要:近年来,随着“具身”思潮的兴起与扩散,在教学领域出现了对传统“离身”教学的反观与思考。以身体为主体、与心智及环境交互协同,共同创设身体在场的具身课堂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本文以“水循环”为例,在分析具身课堂的活动设计要素、明确具身课堂三要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课堂活动设计方法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具身课堂;学习环境;身体意识;人际互动

课堂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如果忽视从学生角度设计活动,那么活动就是形而上的,没有落地。然而有的课堂看似学生不断在讨论、观察、思考,但是教师抛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困难,学生只是被动参与,这样的课堂活动是低效的。如何将课堂活动设计成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海洋里上下求索?本文尝试从具身认知视角出发摸索课堂活动设计的方法和思路。

一、具身课堂的概念

具身认知理论是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它将身体这一主体引入人们的认知过程。该理论认为认知是身体、心智及环境交互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其关注点聚焦于身体感受、身体体验和情境交互上。地理教师可将具身理论借鉴到教学中,以身体为主体、共同创设身体在场的具身课堂[1]。

二、具身课堂的构成要素

具身观点认为,认知是身体及身体活动方式在与环境的相互对话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具身课堂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学习环境、身体意识、人际互动三个部分[2]。每一部分皆是具身课堂在设计和实施时所必须考虑的。

学习环境:是从具身认知的角度看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即他的身体在环境、在学习活动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因为环境构成了认知。学生作为身心合一的主体存在,其主体性能否得到充分实现,他们的具身认知水平发展得如何等问题,总是与他们身体所处的生活世界,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等直接关联。

身体意识:关注课程的身体实践,将身体放回教学情境中,使学习者通过具身观念建构自身与他人、社会世界的直接联系,因为一切的认知皆深深地根植于身体与世界的交互之中。

人际互动:是从身体之间的交互联系构筑他者和世界的概念。教师可以利用身体实践与时空的联系来进行学习环境的创新和设计。主体之间不仅可以扩大身体的时空感知性,也为身体之间的行动、情感交流提供了真实在场的保证。[3]

由此可见,为学习者创设和提供一个信息丰富的学习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在信息丰富的环境中,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这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活动任务,提出有效问题,丰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解决问题,形成新知,三者之间的关系参见图1。

三、具身课堂的活动设计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为例,讲述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本节课的活动设计依托具身课程的理论指导,创设情境、构建故事、设计情节,重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身体实践,生成新认知。

1.创设情境,体验式学习

水循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学生通常只注意到“风”“河流”等水循环的部分环节,对水循环并没有整体认知。本文从学生认知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其观看模拟水循环的视频,找到水循环的环节,并简单绘制出整个水循环过程。这个过程简单易行,动手绘图可以更好地构建出水循环是由诸多环节组成的庞大系统(参见活动设计一)。

【活动设计一】观看视频,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活动目的及方法】运用情境法、演示法,组织学生观看图2水循环动态视频,让学生绘制图3水循环示意图中的主要环节,认识水循环概念。

2.设计故事情节,提出问题链

本課根据“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文本素材,把雪融化为水,然后下渗为地下水,再从地下水变为泉水, 汇集成丽江古城水源黑龙潭等一系列过程,制作成一部水墨风格的视频,从视听的角度激发学生兴趣,为整堂课搭建故事情境。

在黑龙潭作为丽江古城千年水源到黑龙潭缺水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线索,提出植被减少这个假设,通过实验等具身性的体验活动,验证缺水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植被覆盖率降低。继续通过查找资料,构建“植被覆盖率增长,水资源却依然短缺”的冲突,推翻原有结论,激发学生继续查找缺水的其他因素。在课堂活动中设计故事情节中的问题冲突,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参见活动设计二)。

【活动设计二】分析黑龙潭断流的原因

黑龙潭位于丽江古城象山山麓,主要由玉龙雪山冰雪融水下渗为地下径流后在低处涌出的泉水形成,随后流入玉河。

【活动目的及方法】运用案例法、启发法、实验法设计故事情节,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结合活动设计二,拟将学习任务分为5个步骤:产生问题情境;分析情境并提出问题;以假想的方式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论证假想或者顿悟;利用实验进行验证。该过程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呈现了创设情境、设计情节冲突的方法和步骤[4]。

材料一:20世纪40至70年代,黑龙潭发生断流超过60天的次数为11次,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就有两次,分别是1995年和1998年。

材料二:自1994年以来,位于玉龙雪山保护区的黑白水林业局不合理采伐,导致90年代末期玉龙雪山森林覆盖率仅43.1%,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中森林覆盖率最低。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黑龙潭断流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实验1  植被覆盖率对下渗的影响

材料:两堆土壤墒情、体量等均一致,且都放置在坡度相同的支架上;相同大小的两个烧杯;相同流速的两瓶注水器;苔藓

步骤:将苔藓铺设在土堆1上同时向两个土堆表层注水;观察两个土堆下方的烧杯的水量并记录,参见图4,完成实验报告一(表1)。

问题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植被与黑龙潭断流的关系。

材料三: 在十二五期间,丽江积极建设“森林丽江”,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8.48%。但黑龙潭于2015年1月17日断流至2018年8月8日,跨年断流长达1 299天。

材料四:2012—2018年丽江市国内旅游人数、收入情况(图5)。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分析还有什么原因导致黑龙潭断流。

收获小结:一定时空条件下水循环实现水体更新。

3.重组教学方法,获得具身新知

学生的体验和反馈,促进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设问方式。如何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笔者整理了情境法、实验法、案例法、启发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以上教学方法都是从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实践出发,丰富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感性和理性相互交融的地理学习方法获得具身新知(参见活动设计三)。

【活动设计三】认识流水对物质搬运和地表形态的影响

【活动目的及方法】利用实验法、案例法认识水循环的意义。

实验2   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材料:两堆土壤墒情、体量等均一致,且都放置在坡度相同的支架上;相同大小的两个烧杯;不同流速的两瓶注水器

步骤:同时向两个土堆表层注水,观察两个土堆表面的侵蚀情况及下方的烧杯中水的含沙量并记录,完成实验报告二(表2)。

图片材料展示(图6)。

收獲小结:水循环实现物质搬运、塑造地表形态。

【其他活动设计】认识水循环其他的地理意义

【其他活动的设计目的及方法】观察图7,说明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地表水体蒸发,再受重力作用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又从高处流向低处,在这个过程中能量得到了转换,热量也在不同地区间传输。学生通过亲自计算,认识全球水体的收支平衡。最后运用案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搜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参考文献:

[1] 董乔生. 中学地理“具身”教学范式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8.

[2] 夏灵,苏迎春,黎明.单元教学设计理念下的地理教材分析方法研究——以人教版新教材“水循环”为例[J].地理教学,2021(04):16-20.

[3] 陈乐乐.具身教育课程的内涵、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0):11-18.

[4] 梁锋.基于问题链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学习环境
让英语与生活同行
让优秀成为习惯
探究班主任管理中对轻与重的把握
横跨时空的新兴教学环境——国内“智慧校园”相关文献综述
试论初中英语学习环境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