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的CT诊断及鉴别研究

2021-11-29袁惠君孙浩远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期
关键词:腹膜炎肠梗阻腹膜

袁惠君,武 煜,孙浩远,张 林,王 玲(通讯作者)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 江苏 徐州 221002)

相较于以往,当前我国医学技术有所进展。在此情况之下,双袋灌液前冲洗技术在临床中也得以广泛应用。且值得说明的是,近年来该项技术的应用以及连接系统协助改进,使得腹膜透析之后相关性腹膜炎发生概率有所降低。但不容忽视的是,患者完成腹膜透析之后仍有可能患有包裹性腹膜化(EPS)。这种疾病不但在极大程度上对病患的整个透析治疗过程造成影响,另外也会加大患者死亡率[1]。

早在2005年,国际腹膜透析学会针对于《腹膜透析有关感染疾病治疗指南》中,对处理包裹性腹膜硬化就提出了有关建议,并对以上疾病的治疗作出了阐述。但即便如此,在临床实践依旧就有部分客观性以及主观性的原因导致包裹性腹膜硬化的诊断困难重重。特此,本文全面探究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CT诊断和鉴别研究,现综述如下。

1 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发病概率、具体机制以及临床表现

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种类。这种疾病预后不佳、患者病情严重。疾病的发生和病患自身年龄存在极大关联性。倘若患者的透析年限在3年以下,较少出现包裹性腹膜硬化;透析年限在8年以上者出现该并发症的发生率大约为2.50%;而长久性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包裹性腹膜硬化的发生概率则高达17.20%。

迄今为止,临床中针对于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的发生机制仍旧存在一定争议。很多学者指出[2]:这种合并症的出现和二次打击学说有关。也就是说,若病患长期受到非生物相容性腹膜透析液之影响,会导致腹膜发生纤维化以及硬化改变。上述为首要打击。以此为基准,由于停止了透析以及腹膜炎的关系,腹膜出现过度炎症反应,就此形成二重打击。继而引发了腹膜包绕肠管造成肠梗阻,造成疾病出现。

2 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临床诊断以及具体病理表现

透析腹膜后包裹性腹膜硬化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肠鸣音下降、腹泻腹胀、恶心等等。在此同时,患者存在血性透析液以及腹水。少数患者同时存在腹部肿块以及粘连的情况。

针对于此类疾病,临床中一般应用M R I、C T、超声以及X线平片、血管造影等方法进行诊断。通过C T检查表明[3]:受试者肠管内径具有截断样改变的情况。在此同时,肠壁以及腹膜有所增厚、腹腔内部具有大量包裹性积液、肠系膜脂肪密度上升等。对受试者开展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查为重要的疾病病理诊断依据。但不容忽视的是,剖腹以及腹腔镜检查均为有创性。所以说,实施此类检查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因而在目前甚少使用。该疾病患者具体病理表现缺少特异性。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查能够发现病患腹膜组织内具有血管数量增加、丢失、增厚和血管硬化的表现。

3 CT诊断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的价值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就第一次报道了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疾病。其特异性征象主要为反复小肠梗阻与腹膜硬化。在对患者开展CT诊断过程之中,有必要结合其临床表现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实现综合性诊断。国外EPS临床实践指南表明疾病诊断主要为2个标准,即:(1)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具体为腹膜增厚、钙化、硬化、小肠聚集为团状。可以发现反复性血性腹腔积液,但其并非是疾病的特异性表现。(2)患者所表现出的梗阻性肠梗阻症状伴有或不伴有程度不一的系统性炎症反应。

3.1 CT检查方式

以64层螺旋CT检查方式为例,具体为:对疑似性EPS患者开展检查过程之中,应当将CT的扫描参数设定为管电流200 mA、管电压120 kv。无间距容积数据收集,扫描范围为:膈顶至盆底。在对患者开展检查过程之中,可指派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图像加以分析和测定[4]。

3.2 对患者开展CT检查的意义

针对于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患者开展MSCT扫描范围甚广、视野大。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好扫描工作,该法能够更为直观且全面的展现出人体肠壁腹膜和肠周病理改变情况。其也为现如今检查此疾病的首选方式以及监测手段。

当前临床所公认的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的征象主要包含腹膜强化、腹膜增厚、钙化、肠壁增厚、肠壁钙化。在此同时应用M S C T检查也能够展现出多类并发症。比如说腹腔积液、肠梗阻、肠黏连、脓肿、管口渗液、疝、急性胰腺炎、血肿和缺血性肠病等等。

有学者针对于疑似性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患者开展C T检查,得出了下述C T征象:小肠壁以及腹膜增厚、钙化、小肠粘连。同时存在动力性肠梗阻等等并发症。而疝、血肿等等并发症和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的发生不存在相关性。其为肾脏功能不全终末期所导致的并发症。另外后者针对于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炎化的病变程度判断也无帮助。开展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手术为唯一确诊包裹性腹膜硬化的方式。但此法并不常用。另外包裹性腹膜硬化并不存在显著的组织学改变,所以说病理学检查针对于此疾病的诊断并无过大帮助[5]。

3.3 透析后腹膜炎化的CT分型以及具体表现

在以往,临床所应用的Nakamota分期主要联合受试者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实现分期。这种分析方法缺少特异性,另外也存在交叉性。无法及时诊断和鉴别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因此可以将Nakamota分级为基础,对受试者开展C T检查。结合疾病与C T检查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征象,判定具体疾病严重程度。把原有疾病分期进行简化、合并。具体将通过C T检查表现为腹膜局部轻度增厚,且厚度在5 m m以下。腹膜早期呈小灶性钙化、斑点样钙化,且钙化范围在5处以下是为轻症组;而将小肠钙化、腹膜钙化、病灶在>10处者同时发生肠梗阻、肠粘连等等视为重症组。这种分类方式更为科学,可以更好的对包裹性腹膜炎化实现分型和诊断。

包裹性腹膜化轻者主要表现为腹膜厚度增加同时合并小钙化灶。在包裹性腹膜炎化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显著时,对受试者开展X线检查大多为阴性结果[6]。对于此类患者可以考虑其为重症包裹性腹膜硬化。

有很多学者一致表示包裹性腹膜硬化的重要C T表现为腹膜增厚、腹膜钙化、包裹性肠积液以及小肠粘连。

4 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炎硬化CT鉴别诊断

患者在接受完壁腹膜透析之后所出现的包裹性腹膜炎化应当和下述疾病做好鉴别工作。

4.1 静脉硬化性肠炎

该疾病属于肠系膜上静脉分支和结肠壁静脉广泛性钙化病变。在此同时患者同时存在右半结肠壁增厚。其属于一类罕见性缺血性结肠炎。一般继发于门静脉高压、慢性肝病群体之中。从C T影像上来看,能够发现静脉硬化性结肠炎患者的肠系膜上静脉和分支广泛性钙化。肠系膜四周扭曲性侧支血管增多,右半结肠壁增厚,血管壁和四周可发现钙化。另外钙化一般处于中远段结肠受试者右半结肠的系膜侧结肠壁和肠系膜存在斑点样钙化。这些患者往往存在缺血性肠病[7]。

4.2 腹膜结核疾病

该疾病患者大都存在结核密切接触史或者肺结核病史,往往继发于身体其他器官结核性病理改变。其可从腹腔内结核直接蔓延以及血行播散。患者往往存在盗汗、发热等等典型的结核病症状。从CT表现来看,腹膜结核患者的腹膜为结节样、饼样增厚。腹膜往往存在粘连的情况,而钙化较为罕见。发生钙化也大都在淋巴结腹膜和脏器之中。可以发现受试者腹膜后淋巴结发生肿大以及环样钙化,另外患者也存在其他位置结核病灶[8]。

总的来讲,C T为诊断腹膜透析后包裹性腹膜硬化的首选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动态性监测重症和轻症包裹性腹膜硬化。可以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参考资料,因此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腹膜炎肠梗阻腹膜
疑似猫传染性腹膜炎的诊治
MicroRNA在腹膜透析中的研究进展*
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腹膜透析拔管与重置管同时进行成功治疗复发性合并难治性腹膜炎1例报道
α-平滑肌肌动蛋白、上皮钙黏素在腹膜透析大鼠腹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腹膜炎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18F-FDG PET/CT联合CA125、HE4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什么是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