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葡萄产业发展概况与思考

2021-11-29唐冬梅仲伟敏张雯娟邵宇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21年5期
关键词:鲜食葡萄贵州

唐冬梅,仲伟敏,张雯娟,邵宇

(1.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6;贵州省果树蔬菜工作站,贵州贵阳 550000)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腹地,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貌上由云贵高原向湖南地区倾斜,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最丰富的片区,境内峰谷河流众多,地势高低悬殊,气候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明显,具有独特的“立体农业”条件,有许多区域适宜葡萄生长。

贵州绝大部分地区具多阴雨、寡日照的气候特点,葡萄生长过程中易发生病害,是传统定义上的葡萄种植次适宜区。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贵州引进了很多抗病葡萄品种,加上南方避雨栽培技术的成功运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下,新世纪后贵州葡萄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已成为我国西南葡萄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葡萄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果树,具有营养丰富、果形色彩多样、结果早、见效快、适应性广泛的特点。由于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贵州省内的相同葡萄品种可有1个半月以上的成熟供应期。在贵州多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有利气候下,加上果实膨大期常遇昼晴夜雨的天气条件,葡萄常表现出风味浓郁、易着色的特点。特别是在省政府助推大生态、大旅游的发展战略引导下,葡萄作为一种极适宜做观光采摘的城郊时令水果,在广大山区完成脱贫攻坚后,以旅游业带动农村产业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鲜食葡萄种植业在贵州旅游区的优势日益凸显,其与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的贵州旅游资源相得益彰。本文就贵州葡萄产业发展概况、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前景作一论述。

1 贵州葡萄产业发展的生态条件

贵州地处祖国大西南的云贵高原东部,海拔137~2900 m地势起伏的亚热带岩溶化(喀斯特)高原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6%。气候特征类型多样,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2]。全省热量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在12~18 ℃,≥10 ℃的有效积温在3000~6400 ℃范围内,以4500 ℃以上居多,完全可以满足葡萄的生长发育需要。无霜期时间长,多为250~300 d,高温区320~350 d,且由于贵州冬季阴日多,夜间地面辐射不明显,实际霜日更少,多地只有6~10 d。丰富的水热资源使得葡萄生长季有充足的生长发育期,一般在定植第2年就有可观的产量。全省大部分地区1月气温在3~6 ℃,最低气温大多在﹣6℃以上,冬季的低温完全能满足葡萄休眠期的蓄冷量。贵州雨水丰沛,雨热同季,年均降雨量为1100~1300 mm,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总体呈递减趋势,但夏季常夜雨昼晴。全省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在1200~1600 h,总的趋势是自西北向东南递减,全年80%的日照集中在4—11月。因而在贵州境内的山地河谷地带,大多地区适合葡萄的生长发育。

2 贵州葡萄栽培历史

贵州葡萄的商业化栽培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水晶’‘白香蕉’等品种从外地引进零星试栽,但基本没形成规模产量。80年代后期,科研单位和地方政府有计划地引进‘巨峰’等欧美杂种进行试验推广。同期,清镇、遵义、三都等地区开始规模化种植‘水晶’葡萄[3],贵州的葡萄产业进入初步发展期。

进入21世纪以后,在省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水晶’葡萄由于抗病、耐贫瘠、栽培管理容易、丰产性好、投资成本低等优势,在各地区原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开始迅速扩大,特别是在土壤肥力低、山高坡陡的山地,例如黔南州的三都县,因其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玉米等传统农作物,而受到广大贫困山区农民的喜爱和追捧。同时,湖南高产抗病的刺葡萄品种‘紫秋’等也引进铜仁种植[4]。

2010年前后,受广西、浙江、云南、四川等周边地区葡萄产业迅速发展的带动,避雨栽培技术的引进促使葡萄新区大量出现,品质优异的欧亚种和欧美杂种的种植快速增加,果实套袋、水肥一体化、省力化架式、限根栽培等新技术在贵州多地推广运用,大中城镇周边和风景旅游区新建的观光果园给果农带来良好效益,全省的葡萄产业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局面。

3 贵州的葡萄野生资源

贵州多样化的立体山地生态环境,蕴育出丰富的野生葡萄种质资源。据《贵州植物志》和潘学军报道[5],贵州现有葡萄属野生种植物11个种和3个变种。不同地区野生葡萄分布种类和密度差异较大,以黔东南州分布的野生葡萄种类最多。其中,毛葡萄分布的范围最广、密度最大,其次是刺葡萄。刺葡萄的果粒较大,含糖量较高,可用作鲜食及葡萄酒和葡萄汁的加工原料,在贵州天柱发现的野生刺葡萄优系,可做商业化利用[6]。其他还有腺枝葡萄、绵毛葡萄、葛藟葡萄、华东葡萄、美丽葡萄等。这些原产中国南方的野生葡萄资源,多具有抗病和抗湿热的特性,可直接用作砧木,及作抗病杂交育种的亲本。

4 贵州葡萄产业现状

4.1 种植面积及产量

贵州葡萄产业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增长较快,“十三五”期间增速放缓。截止2020年,全省葡萄种植面积达3.39万 hm2,投产面积2.67万 hm2,产量约52.7万 t。产业规模在贵州水果产业中排名第8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水果的5.2%和10.1%。

4.2 种植区域

贵州全省9个地州市都有葡萄种植,集中分布在黔南、黔东南、铜仁、贵阳、遵义、安顺等地。种植面积超过330 hm2的市区县有:黔南州的三都、长顺、独山、平塘、都匀,黔东南州的凯里、施秉,铜仁地区的万山、江口、碧江,贵阳的息烽、清镇,遵义的习水,安顺的紫云,毕节地区的金沙,等。黔西南、六盘水和毕节海拔较高的县市分布较少。其中,三都的种植面积最大,达到6400 hm2,其次是凯里2533 hm2,长顺2133 hm2,息烽2067 hm2。

4.3 品种结构

贵州三大主栽品种为‘水晶’‘紫秋’和‘摩尔多瓦’,均为抗病性强的品种。‘水晶’面积最大,超过1.67万 hm2,占全省总面积50%以上,在各地州市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贵州的中部和南部,包括:黔南州的三都,黔东南州的凯里,贵阳的清镇和息烽、遵义,安顺的平坝县,毕节的金沙等。李贝贝等用SSR引物扩增鉴定认为,‘水晶’葡萄为尼亚加拉(Niagara)葡萄的同物异名品种[7],属欧美杂种,为鲜食加工兼用品种,狐香味浓郁,品种特性更偏美洲种,抗病性、抗瘠薄土壤、耐粗放管理能力强。据考证,该品种是由侨居昆明的西班牙人庄重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引进,种植于昆明东郊北沙河的谷丰农场[8],于70年代中后期从云南引入贵州,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成为贵州第一大品种。目前,‘水晶’在云南弥勒地区种植约2000 hm2[9],在湖北恩施关口乡(当地称为关口葡萄)也有部分种植,在国内其他省份则极少见到。

‘紫秋’是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野生刺葡萄品种,生长势极强旺,除霜霉病外对其它病害抗性极强,属鲜食加工兼用品种,20世纪铜仁地区从毗邻的湖南怀化引入种植成功后[4],逐步扩散到中南部地区,目前种植面积达3733 hm2,主要分布铜仁的万山,安顺的紫云和黔南的独山等地。‘摩尔多瓦’在贵州称为‘紫王’,最初由四川引入,首先在长顺地区种植[10],面积2000 hm2左右,带动附近的贞丰、普定等地种植,目前全省总面积已达2800 hm2。该品种在其他省份多作为观光采摘的黑色晚熟搭配品种,但因抗病性强成为贵州的主栽品种,主要分布在黔南的长顺、黔西南的贞丰等地,大部分露地栽培,近年避雨栽培的面积有所增加,作为鲜食加工兼用品种。其它品种有‘夏黑’‘巨峰’‘阳光玫瑰’‘金手指’‘美人指’‘京亚’‘紫玉’等,主要分布在大中城镇周边及风景旅游区附近,以观光采摘园的模式生产,种植区域较为分散,多由来自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等周边地区的投资商进行规模化生产,面积有逐步扩展的趋势。

4.4 独特的山地栽培模式

贵州很多葡萄种植区域,山高坡陡且土壤瘠薄,葡萄作为藤本果树发挥其“占天不占地”的独特优势,特别是‘水晶’‘紫秋’等品种具抗病、耐贫瘠、易管理的优势,且丰产性好,投资成本低,虽扎根于陡坡石块间隙的瘠薄土层,枝叶却延展巨石之外且硕果累累,因而在众多引进品种中脱颖而出,在三都、独山、凯里、清镇、遵义等地区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在坡度高达60°以上的山坡,例如三都县土石混杂的陡坡,有着“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的连片产业带。在土质贫瘠和坡度陡峭的荒山、荒坡地区,将葡萄产业与荒山改造、生态恢复相结合,把珍贵的平地资源留给粮食作物,有效地缓解了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的矛盾。特别是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地、贫困山区和喀斯特岩溶地貌严重的地区,更凸显出葡萄产业的脱贫致富带动效应,在绿水青山之中,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共赢。2015年在贵州省三都县成功举办了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11],当地的山地葡萄产业发展模式更是得到与会葡萄专家和种植者的肯定,被认为是贫困山区及石漠化地区生态改良和经济发展成功结合的典范。

4.5 苗木生产

贵州主栽品种如‘水晶’‘摩尔多瓦’等苗木,基本由主产区果农或合作社扦插育苗,在满足本地区苗木需求的基础上,少量供应外县区的苗木需求。‘水晶’葡萄苗木一般0.5~2.0元/株,‘摩尔多瓦’2~4元/株。在2011—2015年葡萄产业扩张较快期间,年生产苗木可达20~40万株,目前发展面积稳定后,已少有专业育苗主体。‘紫秋’葡萄苗木主要从湖南怀化采购,因受葡萄根瘤蚜疫情影响,同时引进了湖南种苗公司在贵州境内扦插育苗,供应部分贵州产区用苗,一般价格为8~15元/株。其他品种如‘夏黑’‘巨峰’‘金手指’‘温克’‘美人指’‘阳光玫瑰’等苗木,绝大多数来源于山东、河南、湖南、云南等地,少量由贵州省内种植合作社或小型企业,如江口、长顺、安顺、毕节等地,利用本园枝条扦插育苗,极少繁育嫁接苗,年产苗20万株以下。贵州葡萄产业总体育苗量少,基本供应本省内市场,极少供应省外。

4.6 加工业

贵州葡萄商业化生产绝大部分用作鲜食,用于加工制酒的很少。全省葡萄酒年产量100 t以下,加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在息烽、乌当、习水、三都等地,在“十三五”期间新建小型酒庄,利用‘水晶’‘紫秋’‘摩尔多瓦’等本地鲜果,生产干红、干白、甜红、蒸馏酒等产品,主要面向省内市场,乌当区生产的波特酒系列产品成功拓展省外市场。各地栽植的刺葡萄除了部分作为鲜食果品销售,还在本地及湖南、广西等作为酿酒原料供应酒厂,以及家庭购买自酿成甜葡萄酒。部分小型种植企业、合作社及农户,将鲜食销售剩余的产品进行小规模的或家庭作坊式的自酿葡萄酒,在周边市场销售。

4.7 市场状况

贵州的葡萄鲜果主要在本地消费,近年来销往邻近地区有所增加。‘水晶’葡萄因果皮较薄、穗紧,极不耐贮运,且长期以来在本地培育了大批消费受众,因而以满足省内鲜食为主,另有约25%销往广西、广东、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邻近地区,出园价1~7元/千克。‘紫秋’在省内外的销售份额基本对半,目前作为酒厂和家庭自酿酒原料的销量大于鲜食销量,出园价在3元/千克左右。‘摩尔多瓦’首先作为鲜食销售,其余用于酿酒原料销售,在主产区出园价4~8元/千克,采摘园价格为8~16元/千克。在邻近城镇郊区和旅游区的采摘园,主要面向当地居民和旅游者销售,少量直接销往周边省份,售价因品种、品质和产地而异,一般在10~40元/千克。

5 贵州葡萄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品种结构有待优化

近年来,虽然不断引进了许多品质优异的鲜食品种,但传统品种‘水晶’的占比仍然很大。由于该品种难以长时间贮藏,因而上市时间集中,造成价格低迷的问题长期存在。采摘园新引进品种并非根据贵州立体差异化的气候特点进行搭配,引进和推广多是盲目跟风,无序发展,以中晚熟品种为主。贵州南部热量充足地区未发挥提早上市的优势,缺乏不同熟期、多种色泽、口味的品种搭配布局。

5.2 栽培技术落后

除了采摘园新引进的避雨栽培模式外,‘水晶’‘摩尔多瓦’等主栽品种规模化种植区域仍采用传统的水平棚架和“X”整形方式,修剪复杂;或者多主蔓扇形篱壁架形,不适宜贵州寡日照山地条件。贵州黄壤土质黏重,而很多果园没有设置行间排水沟;山区坡地土层瘠薄,土壤水肥流失严重;老产区病虫害频发,科学防控普及不到位。在农村从事葡萄生产者多是留守的老年人,学习技能差,技术培训推广困难。一些园区从四川、广西、云南等地引进品种和栽培模式的同时,也引入了业已落后淘汰的技术,与贵州本地的环境条件不相适应,面临管理成本高且品质低下的尴尬局面。

5.3 资金投入不足

贵州葡萄产业仍以单个农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占主导地位,企业主体规模经营较少。葡萄未列入贵州省脱贫攻坚重点发展的水果树种,因此来自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大多农户无力承担高成本的避雨栽培设施改造;老产区陷入生产成本投入不足、果实品质低下、价格低迷的恶性循环中,种植户生产信心受挫,技术措施难以推广实施到位。

5.4 缺乏葡萄加工企业

‘水晶’葡萄是鲜食加工兼用品种,在全省分布面广、产量大,因极不耐贮运而使鲜食销售受限,虽进行了长期多方招商引资培育葡萄加工企业,但效果不显著,存在着市场调控能力差和产品增值空间有限的局面,整体效益较低。

5.5 科技投入不足

贵州的葡萄专业研究机构有贵州省农科院和贵州大学农学院,主要在种质资源、栽培生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应用基础研究,也在产区开展技术指导推广。由于科研经费和技术人员有限,难以覆盖整个产业,因此各地企业种植户多是聘请外地技术人员指导生产,但有些外地经验在贵州的适应性还有待观察。受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的限制,科研推广经费不足,造成先进技术难以推广实施。

6 贵州葡萄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6.1 整体规划区域发展格局

贵州地跨亚热带和温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经济实力,进行科学规划,并区别化适度规模发展具地方特色的产业。重点发展采摘观光园,主要以满足省内消费为主,逐步开拓省外市场。

推荐建设五大区域:一是调整和缩减贵州中部和黔南现有的‘水晶’种植面积,着重提质增效,多方争取引进培育生产葡萄汁、葡萄酒、葡萄醋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二是贵州中部贵阳、遵义周边的早中晚熟鲜食葡萄产区,利用贵州凉爽的夏季旅游旺季,在都市郊区和重点旅游区发展观光产业,重点发展优质早熟欧美杂种和晚熟品种;三是贵州南部热区,以早中熟的欧美杂种为主,利用一年两收技术保证夏冬两季供应鲜果;四是东部的铜仁、黔东南等地打造酿酒葡萄(如刺葡萄和毛葡萄等)产区,配套专业化酿酒加工设备,适度发展特色葡萄酒产业;五是西北部威宁等地的露地鲜食和早熟葡萄促成栽培区,利用高原地区晴朗少雨的自然条件,发展露地鲜食欧美种,以及利用冬春季晴朗多日照升温早的气候条件,以早熟的欧亚种和欧美杂种为主,发展日光温室促早栽培。

6.2 筛选引进优良品种,加快推广先进栽培技术

在发挥原有抗病品种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引进国内外新优品种,特别是我国自主选育品种,在区域试验的基础上有序推广;同时充分发掘利用本地野生资源和抗病品种,进行野生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创新利用、优系筛选和杂交育种,选育适宜本地环境条件的新品种。鼓励发展规模化苗木企业,繁育高标准无病毒新品种苗木。加大新技术培训和示范带动力度,根据葡萄品种特点以及平地和山地的地域特点,推广省力化架式、根域限制栽培技术等;在平地推广深沟高垄,坡地实施梯台化的土壤整治和水肥管理模式;示范推广葡萄化肥农药双减的技术成果,加强土壤改良培肥和主要病虫害的规范化高效防控,提升果品的商品性和安全性;在南部光热资源丰富地区示范一年两熟栽培技术。

6.3 多方争取技术和资金支持

加强与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各省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借助乡村振兴政策,促进科研院校与企业联动,鼓励产区主体开展技术交流、人才引进、合作共建试验示范基地等形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高葡萄专业人员管理技能;建立运行基于云平台的可视化专家实时科技服务系统,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力量。通过申请政府支持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筹集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改造和提升标准化示范园,辐射带动产区提高管理水平。

6.4 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加强品牌建设

以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在有区位优势和种植基础的区域,扶持培养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支持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种植基地,积极引进采后加工企业,拓展延长产业链,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推进葡萄产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构建线上、线下交易相融合的电子商务网络销售体系。依托贵州山水人文风貌,展示山地特色葡萄景观,助推葡萄产业与贵州大健康、大旅游、大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鲜食葡萄贵州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杨凌高叶酸鲜食玉米成健康餐桌『新贵』
葡萄熟了
当葡萄成熟时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