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思考

2021-11-29魏晓霞

林草政策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林分树种森林

魏晓霞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北京 100714)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是我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首要对象[1]。2020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3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 (2021—2035年)》 (以下简称 《规划》)。2020年6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该规划。做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国家木材供给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和各类林产品客观需求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本文将总结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主要目标和指标,以及未来保护和修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旨在为下一步开展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借鉴。

1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现状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20年发布的最新 《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显示,2010—2020年非洲每年的森林净损失量最大,约每年390万hm2;亚洲森林的年均净增长量最大,其中增长主要发生在东亚地区,中国报告的年均净增长量达190万hm2。10年间,森林面积年均净增加最多的国家是中国。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19年的研究结果,2000—2017年全球绿色面积增加5%。其中,中国绿色面积净增长135.1万km2,净增长率17.8%,均居首位。中国绿色面积净增长量占全球净增长总面积的25%,相当于俄罗斯、美国和澳大利亚之和[2]。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显示,2019年全国森林面积 2.20亿 hm2,森林覆盖率22.96%,森林蓄积量175.60亿m3;全国共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超过1.18万个,保护面积覆盖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发生长江流域、嫩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后,我国通过 “三北”、长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以及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居世界第6位,人工林面积长期居世界首位。全国森林植被总生物量188.02亿 t,总碳储量 91.86亿 t;年涵养水源量6 289.50亿m3,年固土量87.48亿t,年滞尘量61.58亿t,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40亿t,年固碳量4.34亿t,年释氧量10.29亿t。

2 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较大,部分地区重发展、轻保护、轻经营。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整体生态功能较弱。特别是森林质量较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2.1 森林质量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我国森林的主体是乔木林,其中质量好的面积占比不足1/5;我国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94.83 m3,位列世界第102位,远低于131 m3/hm2的世界平均水平[3-4];乔木林龄组结构不合理,中幼龄林面积占比高达65%[4-5],且过密、过疏林分比重较大。

我国94%的天然林是经过采伐或森林灾害形成的次生林。目前,次生林中残次林比重大、结构不稳定、林相差、功能低。人工林单产低,森林质量提升空间巨大。人工林中过密、过疏林分和遭受中度以上森林灾害的林分占比高达54%;70%以上的人工林是中幼龄林,且多为单层林;大径级林木占比低,多数为小径材;85%为纯林,树种组成单一;人工林中北方以杨树为主,南方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优质、珍贵木材供给能力弱,亟待改造提升[4-7]。

森林质量低、稳定性差,严重制约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挥。

2.2 森林退化严重,生态效益低

我国北方防护林退化老化严重。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 “三北”防护林工程,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大面积营造防风固沙林。20世纪末,我国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目前,西北和华北地区的人工防护林中,纯林面积占99%,超过1/3的面积栽种杨树,松毛虫和枯梢病等林业生物灾害多发。在20世纪 “三北”区域营造的防护林中,成过熟林面积超过100万hm2,目前出现大范围退化,病腐、空心、弯曲、成片死亡等老化退化特征明显,防护效能低下[8-10]。

我国南方林地土壤退化,低质低效林较多。南方集体林区人口密度高,林地中坡地比重大,易发生水土流失或养分流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通过植树造林、飞播造林等形成大面积纯林,纯林占人工林总面积80%以上[9]。目前,南方人工林中过疏过密林比重大,小老头树多,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弱;由于长期营造杉木、马尾松、桉树等速生丰产纯林且多代连作,造成地力严重衰退,森林退化明显,低质低效林增多[10]。

2.3 生态系统承受压力大,生态产品短缺

我国林地流失比较严重,违法使用林地屡禁不止,乱砍滥伐时有发生,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形势严峻。我国森林覆盖率比全球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7[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低噪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供需缺口正在日益扩大。

2.4 林地生产力低,木材安全堪忧

我国林业用地面积3.07亿hm2,其中7 954万hm2为人工林,却要靠新西兰180万hm2的人工林每年向国内提供大量木材,2018年中国29.12%的原木进口来自新西兰[8]。这说明我国林地生产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1世纪以来,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当前已达50%以上,木材进口风险日益提高。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成功实现了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粮食安全目标。我国林业用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2.56倍,木材供给安全状况却不断恶化,前景堪忧[8]。

2.5 政策和资金投入不到位,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没有专项中央投入,只能结合现行的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开展,政策规定、投入模式、技术规程等也主要参照现行的林业生态工程,无法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中央对工程造林实行补助政策,通常人工造林0.07 hm2(每亩)补助500元,远低于实际投入,需求缺口大。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主要依靠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造林营林的政策不健全、不到位。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总体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等问题广泛存在,生态建设任重道远[11-12]。

3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总体思路和阶段目标

3.1 总体思路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要全面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以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供给安全、促进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统筹各类生态系统实行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规划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切实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障优质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推进森林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和修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目的是造福人民、造福全社会。在指导思想上应强调保护、修复与利用的平衡,不能片面强调保护和修复,更不能单独强调利用。应以科学的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打破传统行业界限,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分区施策、分类实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最大效能。

3.2 阶段目标

建议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分2个阶段规划和实施,分阶段设定目标:第1个阶段为 2021—2035年,第 2个阶段为 2036—2050年。

1)第1阶段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主要目标。到2035年,通过全面保护和修复,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成,木材供给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6%,森林蓄积量达到210亿m3;天然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约2亿hm2;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达到105 m3以上;85%以上的全口径木材供应(包括原木、锯材、家具制造、纸浆及造纸等)实现自给。

2)第2阶段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主要目标。到2050年,全面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森林质量超过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全国重点林区森林质量达到同期同纬度林业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森林经营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森林蓄积不低于245亿m3;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达到121 m3;全口径木材供应力争达到自给自足,并具备1年的战略储备;全面实现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供给安全。

4 实现目标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4.1 做好天然林保护和保育

我国有6%的天然林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是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精华,是天然林保护的重中之重,必须实施最严格的保护,以保持其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天然次生林和过伐林,根据其所处的演替和发育阶段、生态区域特点等,实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优化树种组成、林层结构,加速林分正向演替,促进其形成天然复层异龄林。对天然灌木林、未成林封育地和疏林地,应以封育和补植补造为主,提高珍贵树种、乡土树种、深根系树种的混交比重。同时,根据政策要求严格执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4.2 有效修复天然次生林

天然次生林占天然林的绝大部分,其修复成效事关我国天然林经营的成败。应全面引入并应用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从天然次生林的生态系统特性出发,将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作为天然林恢复的主要目标。第一,林分中目的树种林下更新幼苗较多或者母树下种能力较强,可进行天然更新,同时采取封禁措施。对于林中空地,宜通过补植提高目的树种比重。如果天然更新不足,应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采用松土、除草、割灌等措施促进种子和幼树生长。对一些萌发能力强的更新苗木实施平茬复壮,诱导其形成复层异龄混交林,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第二,对于景观林,可通过补植、修枝等措施提高其景观效果;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健康状况较差、受害株数较多的林分,应开展卫生伐,并选择乡土珍贵树种补植,诱导形成混交林。第三,对于主林层退化严重而林下缺乏天然更新的林分,应在林冠下补植目的树种、乡土树种恢复森林。第四,对于退化严重、目的树种不足或密度过小的次生林,应通过人工手段优化林分结构,逐渐形成以目的树种为主的混交林。第五,退化次生林修复应严禁采取高强度经营措施,尽量保护原生植被,保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总之,应科学开展森林抚育、林分改造及卫生伐,运用现代森林培育理论不断提高天然次生林的质量和生产率。

4.3 科学经营人工林

人工林经营须从源头抓起。对于新造人工林,选育、选用良种壮苗造林是提高造林质量的关键。应重视加强对优质速生丰产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适宜旱区及困难立地造林的抗逆性树种的选育和选用。依托林木良种基地、育苗基地培育良种壮苗,实现种苗培育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以生态工程为依托大规模推进造林绿化,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科学确定造林树种、初植密度和混交比例。对干旱半干旱、石漠化、盐碱化等困难立地,应以水定林、以地力定林。对立地条件好的地块,应优先选用高价值珍贵树种造林,充分发挥地力优势,培育大径材。提倡使用实生苗、容器苗造林。大力营造混交林,增强林分稳定性,提高森林自肥能力。造林后应加强幼林管护和抚育,科学浇水、施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应采取地膜覆盖保墒、节水灌溉等措施,提高造林质量和造林成活率。

对于退化人工公益林,纯林应以调整树种组成为主,通过补植等措施促进其向混交林演替。补植以乡土树种和演替后期树种为主,补植后密度应达到该类林分合理密度的85%以上。对于过密中幼龄林,应采取透光伐、疏伐和生长伐等措施,调节林分密度和结构,促进保留木生长。在复层林中,对于已影响下层目的树种正常生长发育的上层林木,采取透光伐、生长伐等措施,伐除上层干扰木。对于景观林,可采取修枝、补植彩叶树种等综合抚育措施,提高景观效果。对于遭受自然灾害、林内卫生状况较差的林分实施卫生伐。对幼林应进行透光伐,清除妨碍幼树、幼苗生长的灌木、藤条和杂草。对中龄林通过疏伐,去劣留优,通过生长伐促进目标树生长。对于培育目标为混交林的林分,抚育过程中应注意保护针叶纯林中天然更新的阔叶树种和珍贵树种幼苗,同时进行必要的补植。对于以培育珍贵树种或大径材为目标的林分,应进行施肥,每次抚育间伐后目的树种比例须高于伐前。对于林相残败、老化、受灾严重、长势衰退的退化人工公益林,应进行近自然改造。

对于退化人工商品林,应采取松土除杂、平茬促萌、林木嫁接、施肥、防旱排涝等措施复壮。对于过密的单层同龄纯林,应选择顶级树种中的优良个体作为目标树,伐除干扰树。对于中龄以上、目标树天然整枝不良、影响林内通风和光照的林分应进行修枝。对受灾严重的林分,可伐除受害木和病源木,同时伐除对目标树生长有负面影响的干扰树。对于经营不当、严重退化、难以实施以上措施的林分,可采用渐伐或带 (块)状皆伐修复,逐步更替为适生乡土树种。

以定向、稳定、丰产、优质、高效为准则,高标准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并将竹材纳入国家储备林计划。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国家储备林建设,建立基于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国家储备林可持续经营体系。

4.4 全面开展灌木林保护和修复

灌木林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森林植被,应科学开展灌木林保护和经营,恢复和增强灌木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充分发挥灌木林的综合效益。

全面开展天然灌木林保护,采取封禁保护措施,设置封育区,严格保护天然灌木林。对低覆盖度的较空旷地,采取人工或机械翻耕松土等人工辅助措施,促进天然落种更新。在生长衰退、天然落种或萌发更新困难的陡坡等地段,采取补植补造、封育等措施,促进灌木植被恢复。及时清除病弱和枯死木,调控密度,促进灌木生长。

对人工灌木林进行复壮更新,对生长在陡坡、险坡、沟头、沟底等区域的人工灌木林,采用封禁等措施,维持其生态防护效益。对灌木幼林,实行封山育林,促进尽快成林。在林中空地,采用实生苗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萌蘖苗进行人工补植。对进入成熟龄,出现衰老、生产力下降或者病虫害多发、萌发更新能力强的人工灌木林,采取带状平茬、块状平茬、隔带隔丛平茬、封禁等措施进行平茬复壮。对灌木能源林,进行隔行隔带轮换平茬。对进入衰老期的灌木经济林,采取嫁接、修剪或平茬等复壮措施,提高单株产量,培育抗逆性高的优质高产品种。对已经衰老、丧失生产力或者生长不良、病虫害严重的人工灌木林,沿等高线伐除修复带内的植株,挖出主根结,重新造林或促进根萌蘖成林。进行平茬作业和抚育修复时,应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灌木防护林,严禁樵采。有条件的地区应适度培育乔木林,形成乔灌混交。

4.5 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水平

全面梳理我国的森林经营政策,建立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政策和管理制度。简化林木采伐审批和采伐限额管理程序,出台鼓励珍贵树种和大径材培育的相关政策。健全国有林管护、经营制度。进一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培育新型森林经营主体,促进集体林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科学编制全国、省级和县级森林经营规划,按照多功能、全周期经营理念,加快推进各类经营主体根据森林经营规划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建立制度,强化森林经营方案的执行力,将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任务落实到森林经营的各环节、全过程。

欧洲部分发达国家如德国、奥地利,通过近自然经营,其林分平均蓄积达300 m3/hm2以上,是中国的3倍多。在北美,因为采用生态系统经营,美国用只占全球8%的阔叶林,成为全球最大的阔叶原木出口国[8]。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森林经营理念值得学习和借鉴。应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管理试验示范,边试验边改革,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成功之路。

4.6 切实强化科技支撑

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组织实施重大林业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科技投入。按照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理念,加强各类示范林建设,强化森林经营科技攻关和实用技术推广;研究构建精准高效的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集成组装系列实用技术,形成涵盖种苗繁育、栽培、森林抚育和更新的全周期森林经营技术体系。在森林资源丰富地区,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科技示范基地,加强科技成果示范推广。

欧洲的森林经营历史已近300年,其森林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也曾受到破坏,经过近100年的修复,现已进入可持续经营状态。欧洲在森林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并没有停止森林采伐,只是执行了更加严格的采伐控制措施。鉴此,应不断强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在理论、技术和管理层面的科技支撑。

4.7 实现林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积极贯彻落实新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法制保障。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能力建设,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执法水平;健全普法体制机制,创新形式手段,形成全社会依法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良好氛围。制定完善立地质量评价、退化林分修复、灌木林复壮更新、储备林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规程,最终形成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地方标准为补充的较为完备的相关标准体系。

猜你喜欢

林分树种森林
不同地理尺度下中国城市绿化树种多样性的均质化特征
树种的志向
树种的志向
人工营造混交林树种的选择与配比
4种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特征研究
4种阔叶混交林的持水特性研究
树种结构调整方案设计初探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