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浙江海关从宁波移关定海的缘由

2021-11-29朱紫墨王和平

关键词:红毛商船海关

王 琦 朱紫墨 王和平

(1.舟山海关,浙江 舟山 316022;2.杭州外国语学校,浙江 杭州 310023;3.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22)

舟山,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后亦称定海。定海之名系清康熙帝御赐,取“海定则波宁”之意,其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中部,是沿海航线北上南下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通商的重要商埠。在英国等西方商人的视野中,海上交通便捷,又靠近华东繁华城市苏州、杭州、嘉兴、湖州及宁波等地的舟山,是进行海上贸易的理想之地。而海关则是对外贸易及关税的专管机构,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对清早中期浙江海关从宁波移关定海的缘由进行考述。

一、浙江海关的建立及其移关定海的动议

清朝初期,为了防御郑成功和张煌言等联合沿海民众抗清,朝廷大规模迁徙沿海居民入内地,史称“迁海”。与此同时,禁令“寸板不许入海”,严禁商民船只私闯入海,史称“禁海”。直至清朝廷收复台湾,消除来自海上抗清据点的威胁后,才解除海禁。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沿海四省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江海关、江海关四个海关,正式以海关名称取代过去的“市舶司”名称。首任浙江海关监督于康熙二十五(1686年)年到任。据《宁波府志》记载:“海关行署,在府治南,旧理刑馆地。中为正厅五间、檐厅三间,两旁廊房各五间,前为仪门,又前为大门……东北内署前后共八间,系旧清军署地。”[1]27浙江海关是负责处理海外贸易的官方机构。“海关”也被称为“钞关”,其主要职责是管理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事务,并征收往来商船的税收。当时,外商需要的生丝、茶叶主要产于浙江、江苏、福建、安徽,外商在广州采购物资,需要经过长途运输,成本随之增加。因此,英国东印度公司希望在广州以北的通商口岸开辟市场,拓展对华贸易,而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三江入海汇合处的舟山群岛则是他们的首选。

当时,浙江海关的驻地在宁波府城,而外国商船大多往返于舟山,这给双方开展贸易带来了诸多不便。依照规定,外国商船到宁波贸易,商船抵达舟山后,需要前往宁波报税、给票,因两地相距较远,而且蛟门水急礁多,极大地限制了外国商船前来贸易的热情。基于上述原因,在时隔十余年后,即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浙江海关监督常在向朝廷奏请移关定海:“初设海关时,定海尚未置县,故驻扎宁城。凡商船出洋回洋,出入镇海口,往返百四十里,报税、给票,候潮守风。又蛟门、虎蹲水急礁多,绕道涉险,外国番船至此往往回帆而去。请移关定海,年可增银万余两”。[1]27但朝廷认为,浙江海关总部由宁波迁移定海后,不仅关署需要另建,而且会影响宁波商业的发展。朝廷一贯“重农固本”,而定海平素以“渔、盐之利”纳缴税收,是为正税,对外贸易的发展无疑会使当地百姓弃渔盐而就“末商”(工商业称为末商),最终必导致农本不稳、正税收缴困难,故未予采纳。[2]26-28两年后,浙江海关监督李雯又奏请将浙江海关迁移至甬江口的镇海,并建设一座负责接待和理事的场所“红毛馆”,为外国商船到舟山和宁波贸易提供便利,但结果仍未成功。两年后,浙江海关监督张圣诏再次奏请朝廷:“定海岙门宽广,水势平缓,堪容外国大船,可通各省贸易,海关要区,无过于此。自愿设法捐造衙署一所,往来巡视,以就商船之便。另设红毛馆,安置红毛夹板大船人众,可增税一万余两,府城廛市仍听客商贸易,不致毁坏。”[3]这次奏请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许可,“张圣诏始请移关定海,部议从之”。[4]于是,浙江海关关署移设定海钞关弄。据雍正《浙江通志》记载,浙江海关先建“行署在府治南旧刑厅馆地”,“又榷关公署在定海县城东,康熙三十七年海关监督张圣诏建”。[5]

钞关弄是定海的古老弄堂之一,旧时地处芙蓉洲河西岸,其形成得益于芙蓉洲河的水运便利,与城西的柴水弄一样,当时运送木柴、大米等大宗货物的船只通过南城墙的水城门进城,并就近形成了木柴集市。因此,钞关弄也称柴行弄,[6]清雍正年间的《定海县治图》中清楚地标绘着“海关”地名。同年,在定海南道头西侧,建立了一处西洋楼,俗称“红毛馆”。

《宁波风物述旧》详细描述了红毛馆建筑式样,“定海红毛馆在定海西道头,是一座高大的西式建筑物,面南背北,宽约15丈,深5丈,两层结构,四周筑有砖墙,每个小间也是砖墙,不用一柱,上架桁梁。窗户高敞,檐牙高啄,涂以粉色,给人壮观之感。南面辟有小园,短篱围护,花木繁盛,凿池蓄鱼,为架笼饲鸽,虽具体而微,却十分幽邃”。[7]“红毛馆”门上还悬一方匾额,上书“万国来同”四个大字。“红毛馆”作为外国客商和船员接待场所,实为当时清政府设在浙江定海的一个对外办事机构。[8]

二、浙江海关移关定海后的运行情况

定海未设“红毛馆”时东西洋船全部停泊在甬江,浙江海洋移关定海并建立“红毛馆”后,外国商船纷至沓来,定海也有了市廛。当时定海港不仅对外商提供便利,市廛生意也十分红火,宁波港对外贸易因此受到了影响,特别是那些市侩、牙人不甘心自已的利益受损,官司打到浙江巡抚那里。为避免区域之间的利益之争影响正常的对外贸易,经闽浙总督调和,浙江巡抚宣布“东西洋船,愿往宁波者,听其驾赴宁波,愿往定海者,听其停泊定海”[9],各级地方官员不得干预,并在宁波府和定海县两处“勒石永禁”。从此,外洋番舶停泊宁波或定海完全由外商自主选择。

英国商人对定海情有独钟,其中英国东印度公司捷足先登。清廷开海禁后,东印度公司派遣大批商船赴中国东南沿海贸易。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一月,“麦士里菲尔德”号等商船前来定海贸易。据统计,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共有8艘英国商船抵达东南沿海,其中“萨拉”号、“中国商人”号、“麦士里菲尔德”号、“联合”号及“罗伯特与纳撤”号等5艘抵达舟山,“海王星”号抵达厦门,“海津”号、“日出”号抵达广州。从这一统计中我们可以发现,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出商船中大部分是通往舟山的。英国商人还携带了25万英镑作为投资,其中投资舟山和宁波高达172 224英镑,占总投资的68%;投资广东为46 876英镑,投资厦门为36 486英镑。可见,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舟山寄予了很大希望。

究其原因,定海的地理位置和港口优势是英国等国商人考虑的首要因素。当时中国出口英国等国家的商品主要有茶叶、丝绸及土布等,茶叶为主要品种。舟山周边地区的华东五府均是著名的茶叶产区,钱塘江水系又流经浙、赣、皖三省,其毗邻地区就是著名产茶区。茶叶如从浙江定海港出口,商船出海道即可,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成本,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这是广州口岸无法比拟的。如从鄱阳湖入赣江,越大庾岭再南下广州,不仅路途遥远,且运输成本大增。一些商品尤其是绿茶,贮存时间也有特殊要求,时间一长,质量就难以保证。另外,杭嘉湖一带的丝绸、瓷器等,从定海出口,运输成本等自然比广州低。加之英国的毛纺织品在广州也不太受欢迎,而在舟山、宁波等地的销量要比广州大,因为决定产品的销路往往与气候相关,毛纺织品就是一例。

定海能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税率和规费要比广州、厦门低。如英船进入广州交易,管理费、规礼银要比定海口岸高得多。[10]1689年,英国商船“公主”号到厦门时,也碰到了类似情况,故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逐步从广东、厦门口岸向定海转移。

三、东印度公司定海事务所的建立及贸易兴盛与衰落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在定海拓展商业贸易,决定在定海设立英国东印度公司定海事务所,[11]并派遣喀恰浦(Allen Catchpoole)为第一任监督,同时,英国国王任命其为总领事,以求在定海开创对华通商的有利局面。第二年,他们又派出一艘商船前来定海,以101 300英镑作为投资,可见他们对定海通商寄予了很大希望。正是由于在定海贸易有利可图,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英国方面又派出大量的商船前往定海贸易。据统计,这一年先后到达定海港的商船就有10艘,当时的定海港成为东南沿海最繁荣的外贸港之一。[2]33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后,浙江海关的监督一般由浙江巡抚兼任,时任巡抚李卫兼管海关事务。此时,前往东洋贸易的船舶数量巨大,李卫要求在沈家门设立巡检,并于雍正七年(1729年)向朝廷奏报,“再,定邑之东沈家门乃洋船出入之所,南为乌沙门,直接大洋,东连普陀山,外即洛伽门,为定邑之咽喉,最为紧要。且离县城七十余里,查向有宝陀司巡检驻扎此处。缘本朝初年迁禁海界,将巡检衙署折毁……若令驻扎沈家门,实为要地,应请设立沈家门巡检,以资巡缉,实为防范海疆之要”。[12]朝廷同意这一奏请,沈家门宝陀巡检司是因“洋船出入”而设。康熙、雍正年间几次颁布律令,规定“各处商船往东洋者,必由定海镇所辖之要汛挂号而出”,说明浙江海关加强了缉私、边防管理工作。由于定海港对外贸易管理上的规范和严格,英国商人要求直接进入宁波城府交易,被当地官员拒绝。1737年,当时准备驶往定海贸易的“哈里森”号商船闻讯后,改变计划,前往广州。在以后的十几年中,英国商船来定海贸易次数逐年减少。然而,这并不代表英国人放弃了对定海这个贸易良港的渴望,他们时刻都在寻求机会,希望能重新回到定海。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决定重新开展对定海的贸易,一方面希望再次在华东区域开辟更大的市场,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在广州贸易,经常受到粤海关敲诈勒索。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六月二日,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大班哈刺生与翻译洪任辉(詹姆士·弗立特)等58人,带着24 000枚银圆、1 560瓶英国酒和2箱蜡烛等货物,乘“霍德尼斯”号和“格里芬”号商船到定海,购买和换取了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获利巨大。武进升提督上奏:“查红毛船只多年不至,今既番入境,自应体恤。”[2]32-33从提督的奏折看,英国商船久未来浙,要求地方官员替他人着想,在交易中提供照顾和帮助。清乾隆二十年(1755)七月七日,英国商船“荷特奈斯”号到达定海,商品主要有黑铝等货物,还随带银圆200 000枚,准备采购大量货物。由于当地官员的重视,双方交易十分顺利。尔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哈德威克”号、“切斯特菲尔”号、“格里芬”号、“翁斯洛”号等商船先后到达定海港,定海口岸的贸易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与浙江贸易复苏的状况相反,广东贸易呈下降的趋势。两广总督杨应琚向浙江总督喀尔吉善提出,应增加浙江海关关税,使船钞同粤海关拉平。他们联名向朝廷提出此建议,被乾隆帝认可,并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十一月二日谕令定海浙江海关税提高到“就粤稍重”,其主要目的是限制英国来定海的商船数量。由于在定海商品售价要比广州低,即使浙江关税提高了,也没能影响英国商人到定海交易的热情。既然加重关税也无法阻止英国商船赴定海贸易,乾隆帝经过权衡,决定改变以往用经济手段把英商逐回广东的策略,谕令定海关税不可过重,并要加强浙江海关督理。乾隆帝于二十二年(1757年)九月二十日谕令:“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例,用内务府司员补援宁台道,督理关务。约计该商所获之利,在广在浙,轻重适均,则赴浙赴粤,皆可惟其所适。”[13]当时四个海关中,只有粤海关由内务司员督理,乾隆帝谕令定海关照粤关之例,说明当时浙江海关在对外贸易中地位之重要。

据《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省海关》所述,当时不仅浙江海关曾有过一关两署即宁波、定海,而且福建也有过福州南台与厦门,广东有过广东与香山县澳门,江南有过华亭漴阙与上海。设立衙署并非易事,均需报请朝廷批准。凡海关监督衙署所在地,均为该省沿海地区通商要口,[14]这一观点,作者表示认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浙江海关闭关呢?由于当时海盗猖獗,浙江离北京又近,海疆稳定是乾隆帝考虑的首要问题。原两广总督奉调闽浙总督的杨应琚以粤民生计和浙江、福建海防为由,力陈浙江通商的弊端,故乾隆帝予以采信,放弃了先前的“不禁之禁”之策。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十日,乾隆帝下令外国商船只准到广州一地贸易,浙江海关管理进口贸易职能消失。次年,关闭定海浙江海关及“红毛馆”。至此,四个口岸关闭了三个,一口通商成为定局,英国等西方国家商船只允许在广州贸易,而被迫退出浙江定海口岸。

猜你喜欢

红毛商船海关
释疑解惑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互相羡慕
“非正式成员”
红毛柳
救命法宝
2013年1~12月中国花卉进口省市海关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