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记者走基层接地气的重要性

2021-11-28斯海燕

记者摇篮 2021年7期
关键词:出租车新闻报道传统媒体

□斯海燕

新闻报道的“接地气”要求记者不仅要把党和国家的主要政策传播给普通百姓,还要深入人民群众,理解和感受群众的喜忧,报道和传达基层群众的心声,在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之间架起桥梁。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一些记者在深入群众、写出接地气作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因此,有必要探索让新闻采访接地气的办法。

一、走基层才能采访出令人信服的新闻

“新闻是跑出来的”是每个记者都应牢记的真理。对记者而言,这是坚持客观性原则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只有深入基层群众,进行扎实的采访,才能写出能说服群众、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让人信服的新闻。

在新媒体时代,记者的采访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和MSN已成为记者手中的“制作工具”。对电话和互联网的过度依赖将成为影响报道客观性甚至不知不觉地制造虚假新闻的客观原因之一。

去年,一个微博称“在杭州出租车起步价为15元,每公里24元,将从下个月开始实施”,很快在互联网上被1万多人转发,引来1800条评论。尽管第二天微博发布者说,消息来源于“在乘坐出租车时听出租车司机所说”并删除了微博,但公众的不满情绪仍在蔓延。面对此情此景,当地主流媒体记者及时介入,不仅采访了当地各有关部门,还深入采访了出租车司机、市民。最后,主流媒体发声,不仅驳斥了不实的传言,而且还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出租车司机的生活状况,增进了公众对这一行业的了解。紧接着,媒体还报道了政府举办的出租车票价听证会。有网友说,“这样真实、及时的报道才是我们想要看的新闻”。

二、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

当前,媒体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记者依靠网络信息资源,甚至未经验证直接使用网民的文章。另一种是依靠采访单位或者采访对象统一提供的新闻稿。如果记者抱着“偷懒”的想法回来将现成的资料一发,这样的新闻势必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受众。

“在基层中抓活鱼、采访出水灵灵的新闻”才是新闻工作者的正确态度。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许多新闻媒体通过深入研究,开设了许多受群众欢迎的好栏目,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泥土气息”的新闻作品。有一年,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一个高山村的村民还在把山塘水库作为饮用水,旱时极易断水。通过深入采访刊发了一组报道,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最终村民饮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这样鲜活的稿子老百姓不但爱看要看,而且促进了难题的解决,这就是新闻报道价值的所在。所以,只有当记者深入基层,与群众共呼吸,才能写出生动活泼的作品。

三、走基层能够避免稿件的模式化

记者撰写稿件时,通常会面临同质题材的竞争。一般而言,记者的稿子会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很难找到“新意”。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记者在选择主题时,不要急于采访,而要先查阅相关资料,对要采访对象、选定的角度有深入了解,然后带着问题进入第一线,才能挖深、挖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走进基层深入企业,与群众对话,会让我们摒弃形式主义和想当然的毛病,发现新空间和新天地。所以说,牢固树立群众观,以开放、虚心的态度向群众学习,才能使新闻报道更贴近实际,才能写出独具一格的文章来。

四、走基层接地气的重要性

个别人职业道德淡薄、过于追求功利等行为的存在,影响了新闻从业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影响了新闻的价值。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探讨如何写出优秀的“接地气”的新闻报道,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新闻记者在接受外部挑战的同时,应明确自身的价值。所以,新闻采访更应实实在在“接地气”。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线通信,实现了“多对多”即时通信。由于信息的广泛性、多样性、数字化,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和“多元化”,传统媒体应接不暇。

面对这种情况,“内容为王”始终是传统媒体最有利的武器。尽管在数量、传播速度和多样性方面,新媒体要优于传统媒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是完美的,盲目追求速度和点击量导致一些虚假信息的泛滥成为其最大的诟病。所以,传统媒体只要注重高质量内容的生产,仍然可以拥有它的受众。

在全媒体时代,借助新媒体技术平台的应用,记者的快速反应实现了传统媒体实时滚动播放的梦想。

2019年,《诸暨日报》开展了大型新闻行动。记者深入基层帮农民卖农产品,帮企业解困难,报纸派出各路记者组织活动并积极宣传,微信、微博实时发布最新动态。

同时,在报纸和网站上开设专题,以图片和文字与读者、网民互动。事实证明,随着媒体技术的变革,记者手中不仅有纸笔,还把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放在包里,席地而坐写新闻、席地而坐发新闻将成为记者工作的常态。

五、结语

最生动的新闻来自基层,最生动的新闻语言来自基层。基层是新闻工作者情感的源泉、报道活力的根源。记者只有出现在新闻现场,用朴素的语言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增强媒体的吸引力、号召力和信誉度。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捕捉新鲜的题材,新闻才能真正生动起来,成为受众喜爱的记者、人民的记者。有了这些理性认知,我们将更有活力和动力投身于伟大的新闻实践中。

猜你喜欢

出租车新闻报道传统媒体
乘坐出租车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凭什么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李书福炮轰出租车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