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我国学校武术发展嬗变与反思

2021-11-27郭梦杰

当代体育 2021年39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体教文化课

郭梦杰

1 研究背景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包括8个方面37条措施,从保证锻炼时间、丰富活动形式、完善保障措施、健全考核机制等方面对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进行了说明。意见是新时代体育、教育领域一份具有新的特点的重大改革文件,是对体教事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政策支持,为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2 政策导向下我国学校武术发展过程梳理

2.1 经济体制转型后“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时期的学校武术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随着应试教育对学校体育的压迫和学业负担的加重;专业队运动员遵从“三从一大”原则使得训练专门化程度提升;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三方面导致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矛盾激化,运动员在进行专业化训练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学历教育和文化学习。此时,“体教结合”走向了历史舞台,“体教结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在体育领域和教育领域一个特殊的模式,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必须重视和大力推进的带有方向性的一项事业。

2.1.1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政策导向下的学校武术发展状态

(1)“体教结合”政策导向下的学校武术发展状态

自1979年文化课教育进入专业运动队,各省、市级武术队以及业余体校。体育管理部门负责对文化课的课程管理和课程建设。文化课仅仅作为专业运动队、业余体校运动员教育的附属品存在。由于体育管理部门负责,保障方面条件有限,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省级、市级体育局拨款,大部分的资金都用于运动训练的投入,文化课的资金投入所占比重少之又少,单一依靠财政来源的经费已无法满足保障高质量训练的同时又保障高质量文化课的教育。在文化课教师方面,因经费与事业编制有限,专业运动队、业余体校不得不从外聘请文化课兼职教师,这些教师流动性较大,难以保障运动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从运动员自身方面看,其有一定的学习动机,能够认识到文化课的重要性,但是对文化课的喜爱程度不足,由于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课程内容压力巨大,大多数运动员不能适应,导致已经从内心打消了文化课学习的兴趣。而对于运动员的出路问题,最好的出路应该是进入高校学习,首先能继续自己的运动生涯,其次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历,他们认识到自身文化的欠缺,希望通过学习来弥补由于训练而导致的文化素质的缺失。

(2)“教体结合”政策导向下的学校武术发展状态

在“教体结合”时期,由于运动员完全由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导致学训矛盾依然存在。高校在招收武术高水平运动员后,分成两种形式对其进行管理,一种是成立专门的运动员班,教学、训练、管理统一的“集中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将运动员分散到各个学院或专业进行学习,一般是在管理、语言、历史等文科专业,由所在学院负责文化课以及生活的管理,体育部或体育系、体育学院只负责运动员的训练,形成“分块培养”模式。但是无论哪种模式运动员最后还是不能学训兼顾,因为专业运动员一周至少保证5次专业训练才能保证运动水平。而由于修学分才能毕业的条件影响,运动员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文化课学习上,不能全力投入训练,文化素质较差也成为运动员学习文化课的绊脚石。

2.2 提倡文化自信体教融合时期的学校武术

2.2.1 体教融合政策导向下学校武术的发展方向

(1)回归文化本位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前提与根本。武术文化自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文化自觉、自信被认为是解决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矛盾与危机的主要路径与方法。因此,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终究是要回归到对青少年学生发展的关照中,需要始终贯穿教育第一的指導思想。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应当作为副产品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从群众体育发展来看,中央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群众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根本,离开了根本,体育强国无从谈起。文化价值正成为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主导价值观。而学校的习武人群正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来也是群众体育中武术习练者的源泉。在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学校武术在面对时尚、流量、甚至低俗粗鄙的消费文化时,以文化传承来延续国脉,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中流砥柱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2)回归以人为本

“今天中国武术发展目标迷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搞清楚‘为了谁'”。在社会不断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学校武术在不断取得进步,与此同时“以武树人”宗旨正在逐渐消散,或者说淡化了“以武修身”“以武立德”的价值引导。回归以人为本,在立德树人的指引下,学校武术教育更应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以人本精神使学校武术教育基于中国文化立场培养出新时代的青少年,其在行为上,以身体力行习练武术来体悟文化精粹,使得传统文化铭刻于心;在心理上,“武德教化实现青少年价值观改造,圣贤引领匡正青少年信仰危机”;在社会适应上,以“卧如弓”“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武术特征来要求青少年的形体,以直面武术对抗的成败来锻炼青少年努力拼搏、勇往直前的性格,使青少年即具备坚毅果敢的外形,同时也具备不惧困难的为人处事心态。基于此,将来的学校武术发展应紧扣以人为本,强化“以武育人”“以武树人”的目标,从内在与外在共同开发青少年的身体与精神。

(3)回归学校教育主导地位

武术回归学校教育主导地位以迫在眉睫,在“该坚持的坚持,该发扬的发扬,该改进的改进”的原则下,通过武术教育使学生以切身体验找回“中国人的身体之根”。武术不仅仅是简单的肢体动作,它蕴含着中国人优秀的素养与精神,是“中国人”身上特有的符号与基因。不但能有利于强壮体魄,更能体现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无畏的精神思想,为人处事中的“规矩”和“宽容”等“美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是其他文化形态所不能代替的。基于此,将来武术在学校教育中推进和开展,必须让更多的学生体悟和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才应该是我们找回学校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主导地位的最强动力。

3 学校武术未来发展的反思

3.1 在“体教融合”的战略下深耕学校武术的推广

在学校武术的未来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国家提出的“体教融合”战略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学校武术发展史上百年难得的一次机遇,而且对整个中国武术的发展、传承与推广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此次改革将解决学校武术在“体教分离”“体教融合”“教体融合”各个时代的多方面问题。对于学校武术的发展不能以过去“守株待兔”的方式去等待、依赖、索取,要“迎难而上”去争取、创新、行动。

3.2 落实“小学到大学”的一体化途径

在国家体教融合的过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下,进一步明确学校武术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级武术进校园的路径与措施,深入开展三个“一体化”,即: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落实。改变以往只是武术进课堂的表面文章,增加武术进课外,成立武术代表队、俱乐部等组织,建立武术传统特色学校等路径。学校武术最终战略目标是形成不同地区、各个学段从“小学-中学-大学”保持项目选择连续性的“一条龙”培养模式。将业余体校、特色学校、高校特色专业或高水平对整合在一起,解决学生升学、人才断档等问题。

3.3 重点解决“施教者”的问题

一直以来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教师执教能力的优劣都是直接掣肘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要问题。高水平武术教师的培养是各个时期学校武术发展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能胜任学校武术教学训练的高水平教师匮乏。近年来无论是提高武术课堂质量、开展业余训练、还是举办武术竞赛都需要优秀的武术教师,因此学校武术改革中改革师资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改革学校武术师资力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提高专业院校武术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抓好学生教学实习实践;(2)聘用武术专业人员执教学校武术训练与代表队;(3)通过购买服务从社会武协、武术馆校、非遗传人中聘请师资参与学校武术教学;(4)定期培训在岗武术教师,提升在职教师的武术教学能力和专项运动技能。

3.4 “赛练结合”应起到关键作用

体育与竞赛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武术亦是如此,中华武术自古就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是提高武术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赛事举办可以遵循四个方面,即:体系化、特色化、多元化、频繁化。首先是体系化,单项比赛与综合比赛要同时进行,可以采取先单项再综合的方式分年龄、分学段形成赛事体系。其次是特色化,结合地方武术特色、武术之乡建设和项目特点,设计并开展特色传统武术赛事。再次是多元化,根据学校武术的特点,从竞赛形式、競赛内容、竞赛办法等方面,举办多元化赛事,并形成赛事品牌和传统。最后是频繁化,充分利用好竞赛这一训练抓手,推动不同学校、不同项目、不同水平的武术进校园活动,通过“赛事不断线,促进学和练”。此外,在比赛的设计上可以将校内与校外联系起来做成“联赛模式”;比赛成绩与中国武术段位制结合,利用竞赛成绩套取相应段位;教学评价体系与比赛成绩结合,以赛代考运用于课程结业与升学。

4 结语

在全面回顾了各个时期的学校武术发展历程后,从“思想是变革的先声,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出发,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应坚持从传统武术拳种出发,努力构建起具有独立文化体系的学校武术教育平台或校本课程,在未来的学校武术教育中,让更多的学生体悟和感悟中国传荣文化的精神实质,但是我们发展学校武术教育,或者让武术回归学校教育的初衷。那种只将学校武术看作学校体育教育一部分的方式,明显是愚昧和无知的。对武术而言,它所承担着的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任务,而且蕴含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的文化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体教文化课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体教改革举措之反思
合理安排训练 树立学习榜样
艺考生如何“逆袭”
艺考生不能轻视文化课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