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工作的实务经验总结及技巧操作应用

2021-11-27姚姗姗北京建筑大学

品牌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组内组员活动

文/姚姗姗(北京建筑大学)

社会工作实务是指在利他主义、助人自助价值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与方法,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其实践性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且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

近十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本土化实务经验不足、传统工作方法与现状的对话与糅合欠缺、专业督导与项目评估不完备的现象,各种模式经验也大都从宏观层面出发,缺乏微观层面操作的本土经验与技巧提炼(魏爽,2020)。基于操作不细致的问题,本文从微观层面对应用性技巧进行细致的梳理,为其他小组在开展过程中规避常见问题提供借鉴。

参与式研究以参与作为核心,其有机契合体现在研究逻辑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研究和伦理关怀相一致,并借助行动将实践与知识之间的探索相联结(童敏、林丽芬,2015)。研究以北京市B大学为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总结七次成长小组实际展开中的经验。该校同时开展五个成长小组,小组成员均为大一新生,每个组配备组长、副组长、观察员,均为社会工作专业的研一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由三位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于五个小组中轮换观察,并在当天活动结束后执行团体督导工作。

一、阶段流程中的问题与注意事项

(一)热身活动

1.准备充分与节奏把控

首因效应影响下组员的第一印象十分关键,初次见面的破冰活动要打破壁垒,增加组员间的熟悉度。带领者要在活动开展前熟悉规则本身,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注意组长指示语和引导是否明确、信息给予是否充分、活动规则是否过于随意。活动规则说明无条理、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会使组员有挫败感,组长也无从应对。所以应当提前考虑好活动场地在室外举办时存在的干扰因素,如声音听不清、路人影响组员表现等;示范游戏规则时避免长而冗杂,注重主题、目标、细节。上次活动若未分享完,在此次活动开场可以直接引入,但尽量还是先借助热身活动使组员放松下来。

2.避免熟人原则

破冰游戏中不应过度强调权威性,而以更多人加入互动环节为目的。在观察到有新的小团体出现时要打散组合,报团者产生后需要组长及时提醒。注重细节,尽量顾及到每一位组员,以此来帮助落伍者也能参与其中。分组时同班、同宿舍、已知恋人尽量分开,男女比例尽量均衡。

3.场地布置

椅子选用轻便可移动的,便于自由分组时的讨论与游戏开展,可以是一侧带有可收小桌板的,以免自画像等环节时组员没有地方施展。椅子摆放时,尽量围绕成同心圆,中间无格挡,视线无阻挡,使彼此可以清晰被看到的同时也能看到其他组员,坦诚公开。充分调动组员的参与感与投入感,尽量让组员们自发参与道具的准备,例如组员自身对桌椅位置的摆放、自觉推动桌椅复原等。当自己付出的越多,做出的努力就越容易被认可,同时会更好地维系良好的状态及关系。

(二)契约建立

1.内容范围

遵循基本的契约原则,小组契约由组员们共同参与制定与编写,边制定边让组员代为书写白纸黑字,字体清晰且保证字号大到远距离可以看到。邀请组员代为书写时不要问“谁写字好”这类具有评判类的话语,以免打消部分想做贡献,但又担心自己书法不够好的组员的热忱与积极性,可以用“谁愿意写?”“谁愿意为大家做贡献?”这些话术。完成后对小组契约再适当解释,征询大家的意见,最后每个人签名表示同意。除基本的尊重、保密、迟到、不窃窃私语等常见契约外,还应该额外注意手机问题,尽量白纸黑字写在契约里。

2.规则维护

尽量不因少数成员的缺席而延迟开场时间,准时开始之后又有缺席组员入场的时候,要执行之前针对迟到问题对应的解决策略。

3.组外关系

由于双重身份难以界定关系,组长与组员之间的关系越单纯越好。淡化学长、学姐的身份角色,更能促进组员间的自我披露。开组期间不建议组建微信群,不利于组内建构。群内过于活跃而超越实际小组氛围,或沉默不语,两种情况下都难以维系,在活动结束后可以由组员提出。组内关系越单纯,则相对越安全,要避免过度组织化,导致后续问题增多且难以管理。

(三)处理分离

活动过程中如果有组员中途离开,要注意时间点、离开时的状态、组内氛围。组员不想参与时,设身处地地考虑组员未参加、未请假,或没有请假理由的状况,公开慰问其状况外加询问 “下次来吗?不来应请假”以增强小组的整体感。对缺勤的处理:共情加惩罚。总的活动结束前一次需要及时提醒、提前告知,使组员做好分离准备。处理方式要灵活,给组员表达的机会,充分表达,不留遗憾。可用写满了组内其他组员的留言纸,依次传递,要有结束的仪式感,与第一次活动相衔接,手握在一起,共喊“123,结束”。

二、通用操作

(一)话术应用

1.发言方式

面对一开始组员不积极发言的情况,带领者应给予他们思考时间后,让他们主动打破沉默与尴尬。组长过快回应后,其他组员可能就不回应了,如果每次沉默后都是组长接应,这无形中会引发组员的防御性。组长话语不能接得太快,要让组员相互接应,把表达机会留给组员们。组长少说,组员多说,激发他人表达,推动小组的成长。若总是在无人应答后采用轮流发言的方式,虽打破了沉默的境地,但显得过于死板,不利于小组的发展。表达机会应该均等,自由、随机表达,适当控制话多者与偏离中心的话题。

组内参与不积极时,组长可以在等待过后仍旧无人发言的时候,以眼神示意活跃的组员发言,从而积极带动其他组员参与;可采用转笔、抽签顺序发言等趣味的应答流程活跃氛围;亦可让刚发言完的组员点下一位组员发言。

2.语速控制

语速过快时容易使人产生焦虑感,语速过慢时让人感到活动拖泥带水,也有可能影响小组的任务进度。有效的时间设置可以增加小组的稳定性。

3.注意用语

注重非评价、非命令、非指导性言语的使用。组长不应对组内成员说“谁谁最好、最快”等,不夸赞、不否定、不强权。评价时要真诚,尽量回忆组内接触时,发生了什么以及带来的感受;少问“为什么”,因为“为什么”属于理性层面,而组内更应该注重感受。在绘画环节中,组员羞于展示的时候,组长需要及时察觉并跟进,表明活动目的是呈现而非评比,组长话语要有底气、有影响力。书写环节节奏不一样时,可以用“写完的同学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一会如何分享”等变相提醒没写完的同学。

组员真情分享后,其他组员笑笑无回应,或回应的技巧匮乏,则会使小组缺乏前进动力。组员未来得及接话或在没有完全表露完就被打断时,自我暴露的人失望于缺乏广大成员的回应,回应不够时感到落空,导致缺乏后续的回馈与信任感的维持。创伤后的支持性言语回应,可以运用鼓励的方式使组员感受温暖,促进小组关系,有利于安全感、信任感的建立。

玩笑话的运用要适可而止,否则可能伤及对方。在前期为打破尴尬可偶尔使用玩笑话,若是玩笑话使用过多,在后期则无法触动较深的感情。

(二)配合把控

1.组内配合

正副组长间的配合要默契,组长与其他组员的配合要到位,特殊的提议可推给其他组员,咨询大家的看法。价值的碰撞与个人的经验相关,接受程度不同时应充分调动组内资源,允许不同意见,可以反驳,接纳特殊性。组长尽量避免做判官,保持价值中立,也避免机械主持的角色。在分享者分享负面建议后,由其他组员否决负面行为,而非组长提出。问题解决是组员间共同讨论出来的,例如组员戴口罩的问题。戴口罩后看不到组员的表情,无形中形成了一道屏障,拉远了距离,是一种佩戴者的自我保护。此问题的讨论与解决可以抛给小组的其他成员。

控制权不能全在组长手中,要摆正态度,让组员们积极参与并拥有一定的主动权,很多事交由组员完成。在付出过后,组员会产生相应的参与感、投入感、互动感。在组员关系密切的进程中,也应注意两个熟人间的私自对话过于频繁的问题,留意次小组的产生。

2.时间把控

注重活动时长与分享时间的比例安排,以及不同扮演者角色分享时间的比重安排。分享的时间平均主义化并非是件好事,可以有重点、分主次的发言。组长要有原则,不能因为个别耽误整体进程。时间不应浪费在不必要的细节上,应用简洁的专业性话术与社工用语,避免琐碎,减少唠叨与闲聊天的频率。若在小组即将结束,而活动时间不够但感受鲜明时,可以适当争取组员意见后延长分享时间,但要注意温度的把控。

3.分享焦点

分享点要聚焦于特别的反应以及如何换位思考,要注重感受分享。信任的培养是缓慢且相互的,相似问题连成串可以促进联结。组员分享琐碎而抓不到重点时,组长应适当干预、打断,且注意表达方式,不能打击组员的分享积极性。对于喋喋不休的成员组长应适当打断,考虑任其继续下去对组的贡献与负面影响,综合进行对比。同时,组长要照顾特别的组员或少数民族,给予其机会,及时补偿与跟进;充分调动其他组员的力量,引导组员将好奇心运用于重心位置,抓住议题。

4.特有风格

小组风格在每组都会有所不同,不用过于纠结。不同的带领者及组员特质会产生不同的组内氛围与互动风格,与组长气质、组间的推动与动力、组员自发性有关。

(三)活动形式

纸质的文字分享,存在流水账式的分享之嫌。活动中注意每个环节间的连贯性与衔接,充分考虑多环节活动是一次性给予全部题目,在全部完成后一起探讨,还是分阶段性细致化带领更合适。

(四)观察记录

观察员的笔记应整体记录,先从整体上把握时间,记录的时间需要标明几点几分完成进度,特别的时刻要着重记录,有助于推动小组动力与凝聚力;可以适当记录发言对象与发言次数,不能太过纠结记录组员的行为动作细节,应观察组员的思考回应方式。组员位置可以体现凝聚力,观察谁经常坐在一起动作。记录时应客观记录,避免带有主观评价色彩。观察员随时整理并完成观察记录表,及时给予正副组长活动反馈。

猜你喜欢

组内组员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
还是不错的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