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速览/博客

2021-11-27

传媒评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唐宫夜宴流量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 马萧林:“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今年春节期间,展现河南文物资源的《唐宫夜宴》节目一经播出大受好评。之后,河南卫视趁热打铁推出了《元宵奇妙夜》节目,同样好评不断。其实春节前,河南卫视已经录制好了元宵晚会准备播出。2月18日,也就是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专程到省委宣传部调研,重点分析《唐宫夜宴》等案例。节目主创团队经过反复论证,在2月20日也就是正月初九,决定推翻原来的节目计划,借鉴《唐宫夜宴》的经验,采用“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手法,将厚重历史与综艺节目结合起来,以河南博物院展示的一组彩绘乐舞女俑为文化向导,用艺术的手法把唐代舞乐俑的生活场景及动感情愫融入作品。《元宵奇妙夜》从创意产生到最终呈现只有五天时间。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才使得这两个节目如此“出圈”。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部长 高晓虹:初心可鉴,典籍常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播以来,以其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引发现象级关注。从首期节目走进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到第二期节目讲述中国古代重要科技文献《天工开物》,无数青年被典籍的魅力折服,纷纷在社交平台留言为节目“打call”。“穿越”在这档节目中是一种知来路、明去路的手段,戏剧演绎和专家阐释的双线赋能有效地帮助观众理解今日之中国。比如,理解了《尚书》里民本思想的由来以及后世的继承发展,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我国会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决心和勇气,带领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因为自古而今,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明其所愿。

@全国人大代表 广东TCL电子集团董事长 李东生:“流量”是互联网文化的重要标志,在许多网络活动中具有“底层逻辑”的意义。营销号更是视“流量”为命根。有的营销号置法律法规、公序良俗于不顾,不惜洗稿剽窃、歪曲事实、造谣生事、煽风点火,甘当网络世界的“泥石流”,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可见,从“流量观”入手加强营销号治理具有基础性意义。在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中,应明确把“流量观”作为重要内容,并将其纳入网络治理制度和法规,做到“君子爱流量,取之亦有道”。

@北京日报副总编辑 李学梅:过去一年,北京日报社全力推进融合改革,彻底改变了过去60多年以报纸为中心的新闻生产模式。与此同时,果断关停并转了集团旗下生存困难、影响力小的报刊,快速止血,优化结构。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是,在2020年的战“疫”传播实践中,《北京日报》累计推出疫情防控融媒体报道8万余篇,直播新闻发布会300余场,移动传播矩阵用户数达到1.3亿,全网阅读量超过370亿人次。

@新华社国际部记者 徐泽宇:古希腊作家埃斯库罗斯曾说:“战争中,第一个阵亡的是真相”。但在跟西方媒体对华抹黑的斗争中,我们必须要用真相去赢得胜利。当前,澄清真相的第一要务就是对他们的“灰黑滤镜”不能习以为常。每年两会,我们都会邀请外国记者采访报道。去年全国两会的时候,BBC曾发表过一篇报道,文章阐述和评论了大会的议题和内容,但是标题下方却配发了一张武警战士列队在天安门前巡逻的照片。图片旁则写了一行阴阳怪气的解说:“中国希望控制疫情,并控制香港。”在外媒报道中,这种图文严重不符的情况并不鲜见。每当这个时候,所谓的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早被西方媒体抛到脑后了。

猜你喜欢

唐宫夜宴流量
直播助农冲流量 勿忘质量
Tang Gong Ye Yan《唐宫夜宴》
邂逅 《唐宫夜宴》
张晓明:流量决定胜负!三大流量高地裂变无限可能!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寻找书业新流量
过去的一年开启了“流量”明星的凛冬时代?
星之葬
10·1潮趴夜宴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