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有效渗透与传承

2021-11-26毕晓静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

毕晓静

摘 要:在初中课程体系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下,针对该学科而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进一步有效渗透和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确保传统文化得到更有效的传承和弘扬,进而为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提供支持。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有效渗透和传承策略,希望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 渗透与传承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11.015

当前,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之下,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工作而言,也需要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更有效的传承和弘扬,进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应有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提供必要的支持。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有着紧密联系,确保两者进行有效渗透和融合,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和认知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同时对于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体会,进而呈现一举多得的效果。具体来说,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和传承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着重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关内容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想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融合效果和渗透成效,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分析和掌握两者的契合点,以此作为契机,进一步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例如,在针对《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的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有效挖掘和探究其中的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视角出发,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在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包含很多与生命和时光相关的古诗词,如清代屈复的《偶然作》:“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就是珍惜生命、歌颂青春的典范之作,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中的内涵,同时进一步明确青春的相关内容,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实现两者的融合和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充分感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古诗词的深刻内涵,同时也可以起到良好的德育作用,使学生珍惜时间,把握青春,养成更加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进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也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有效的传承和弘扬。

二、通过成语故事的有效融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知识和内容可以有效通过成语故事的呈现来表明其中的内涵,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更充分地融入成语故事,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无穷魅力,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融入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亲情之爱》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成语故事的形式,使情感世界的相关内容得到更有效的表达,进一步整合相关方面的资源以及与情感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体现出美好情感的作用和效能。如“寸草春晖”“单衣顺母”“扇枕温衾”表现的就是最真诚的情感,体现出的是感人肺腑的母爱,这是亲情之爱的精华,也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通过成语的有效引入,可以让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对于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感知和认识,为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必要支持。

三、实践活动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融合,体现德育功能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特别是针对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涉及多方面的教学和实践内容。例如,设定诚信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等主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有效通过端午节等相关节假日体现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和融合,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各种节日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例如针对端午节来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且进行有效总结,且引导学生对于诗人屈原产生敬仰之情,了解屈原的爱国之情及其文学成就,这样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可采用辩论会的形式对屈原的相关内容和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然后教师进行相对应的点评,以此更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可以举行大合唱《走向复兴》比赛,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内在情怀得到有效激发,以此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

四、在生活化教学中有效渗透和传承传统文化

我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因此要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生活化,这样能够呈现出更为显著的融入和渗透效果。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针对七年级初中生来说,要高度重视自身的生活经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更充分收集和整理与该地区相关的传统文化,如建筑风格、传统节日等,让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有效融合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反观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在滲透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好奇心,有一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眼睛,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发现和感悟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对于道德与法治中的逻辑性和严肃性进行体会,使其变得更加平易近人和生动可感。

教师要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一特点,改善课堂沉闷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传统节日的相关故事和历史,应用古代诗词来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这种古诗词中包含着古人对于战乱和亲人离散的苦难的理解,以及对于家人的思念,这类内容都是特别理想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进而让学生更有效地融入其中,以此体现出更加良好的融入和渗透效果。

例如,在对《友谊的天空》这一单元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有效分析生活实践中自身所遇到的矛盾或者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在遇到相关问题或者矛盾的过程中,应该怎样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融入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实践的案例进行相关问题的有效回答,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友谊的珍贵,同时延伸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珍惜友谊、谈交友的智慧等重要内容,而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古时候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等都是中国人友谊的体现,这也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伟大智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更加多元化、更生动形象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对不同的社会事件进行充分掌握,并且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内容中,以此通过生活实际和传统文化知识以及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体现出更加良好的同步推进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渗透方法的多元化,充分呈现更加真实有效的生活场景和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针对七年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而言,要想呈现出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充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从多方面着手,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实践过程中,要把握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使传统文化得到更有效的传承和弘扬,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来,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支持,同时也进一步确立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进而使其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许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以〈道德与法治〉为例》,《才智》2017年第21期。

[2] 李中平《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德育的思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S1期。

[3] 李如升《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11期。

[4] 赵永柱《传统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9期。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