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构建

2021-11-26马玉花

关键词:趣味课堂传统文化小学数学

马玉花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优秀品质的重要阶段,各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这些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后续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早已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肥沃营养。因此,本文对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如何有效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策略,希望可以为其他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 趣味课堂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11.008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和持续发展的精神寄托,现阶段的学生应肩负起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文化自信也会因此在学习中获得提高。特别是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构建的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是最符合小学阶段的教学方式,因为小学生不具备足够的自我管控能力,并且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课,所以就需要教师发挥出其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继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文化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意义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小学数学趣味课堂进行构建,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数学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了解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得到提高,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其之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推动学生将来的综合发展。在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时,教师可以适当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中的趣味性,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传统文化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策略

1.提高传统数学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教学时,因为他们的年龄尚小,智力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即使有课程视频辅助教学,在理解数学知识时也较为困难。小学生缺少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他们在学习知识时很难确保最后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时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经常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便开始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学生既无法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还会将课堂的教学时间浪费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渗透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了解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一举两得。另外,生动有趣的数学文化知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技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与“小数运用”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构建趣味课堂时为学生介绍小数的起源,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是首个提出小数的国家,同时也是首个在实践中应用小数的国家。如此一来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构建趣味课堂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将数学文化知识渗透到小学数学趣味课堂中,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小学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进而实现构建趣味课堂的目标。

2.创设动态知识展示情境,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

若想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实现数学趣味课堂的构建,教师还需要对以往的静态知识输出方式做出改变。教师需要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让学生可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掌握数学技能,明确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创设动态知识展示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文化性,构建数学趣味课堂。

例如,在教学与“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构建数学趣味课堂时,利用祖冲之进行教学,祖冲之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其所创造的割圆术在我国数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数学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教师利用割圆术创设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瓶矿泉水,并提出问题“让六个人按照顺序分别站在六个在同一条直线上分布的点上,每人都用一个同样的圈套矿泉水,谁先套中谁赢,同学们认为公平吗?”学生在交流后发现,六个人距离矿泉水的距离不同,因此这个游戏不公平。之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六个人站成正方形的画面,让学生再次对游戏的公平性进行讲述,学生在交流后发现,四个角的人与可乐之间距离相等,但是外边的学生却有所不同,这个游戏仍旧不公平。最后再让学生猜测“全班同学一起套矿泉水,形成哪种图形才具有科学性?”学生便会猜测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圆形,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3.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利用传统文化构建趣味性课堂

利用数学文化开展数学教学,可对教材中的文化资源进行进一步应用,一是仔细观察教材中有无对数学知识背后的历史发展背景的介绍,以及古今中外的著名知识成就,若教材中有相关内容,教师则需要观察是否体现了传统文化;二是教材中是否包含能激发学生数学思想的内容,可利用这些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方法;三是教材内容中有无涉及人文精神以及美学;四是教材内容中有无以数学文化题材为主题的章节;五是教材内容中是否存在传统文化因素。

例如,在教学与“平面图形”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图形背后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而在深入发掘时可以发现教材中有关七巧板的历史。通过资料可以了解到“七巧板起源于宋代,其创始人为黄伯恩,最早被称为燕几图。”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图形背后的数学思想进行挖掘。平面图形可以将数学的划归思想、抽象思想等呈现出来,如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够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等。在构建趣味课堂时渗透传统文化,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4.利用生活展示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知识的魅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在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构建的数学趣味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传统文化图案展示给学生,利用生活展示文化价值,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同时,在数学趣味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还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特点和魅力。

例如,在教学与“圆的周长”相关的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三个大小不同的车轮,让学生猜测哪个车轮滚动的路线会更长。其次,要将提前准备好的圆形拿出,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对周长、半径的倍数进行计算,以此让学生体验“化曲为直”的理念。学生利用祖冲之的方式对“周三径一”进行了有效验证,从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古人无限的智慧,其文化价值是无法衡量的。

综上所述,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几个策略在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时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立足传统数学文化、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创设动态知识展示情境以及利用生活展示文化价值。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教材内容,挖掘數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氛围,同时借助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并善于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而有效构建数学趣味课堂。

参考文献:

[1] 黄广平《利用传统文化建构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祖国》2017年第3期。

[2] 林梅萍《利用传统文化建构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年第37期。

[3] 赵广虎《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中外交流》2019年第12期。

[4] 黎勇锃《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当代家庭教育》2019年第4期。

[5] 杨会凤《挖掘传统文化,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新课程(教研版)》2017年第5期。

猜你喜欢

趣味课堂传统文化小学数学
例谈小学语文趣味课堂的构建策略
“趣味课堂”在技工院校语文课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