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镇江段景观遗产保护调查与研究

2021-11-26余然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镇江大运河运河

余然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一、大运河镇江段概述

镇江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城市山、水,是镇江多功能的统一体,长江、大 运河以及穿城而过的支流,是古城的血脉,这是镇江的一大特色。镇江城建“铁瓮城”之初就立意于“一江横陈,三面连岗”的地理优势,这也体现了山、水在城市营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其中,镇江段位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是江南运河的起点,构成国内最大的“十字黄金水道”,成为南北的交通枢纽。镇江有运河,最早为秦,经历代开凿,至隋唐进一步疏拓,形成自京口达杭州的江南运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一度成为洋货内运的最大口岸,曾设有长江下游最大的米市、木市和煤市,成为近代江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镇江傍水而立,运河及其分支水系始终影响着镇江城市空间的发展。

经历代变迁,今大运河镇江段分为两部分:从平政桥到谏壁为运河故道,由隋唐时期河段、北宋新河及明初绕城运河串联而成,由京口闸、丹徒闸通江,长约16.69 公里;今江南运河镇江通航段北起谏壁镇,经辛丰,至丹阳、武进交界处出境,经谏壁闸入江,长约42.74 公里。

二、不同区域比较研究

刘太格先生认为,欧洲城市建设善于利用山、水和古迹,其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创作都具有本土特色,在长期的城市发展中,设计者们较好地实现了新旧文明的衔接,并进而向全球推广欧洲文化。亚洲城市建设过程中缺少对山水和古迹的保护,设计者中“现代化”“国际化”的追随者较多,设计缺少本土特色。

(一)扬州——运河串联城市

扬州是一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荣的城市,运河的南北走向使之成为南北交流中心。从邗城的建立,到清“扬州新城”,大运河在城市的历史变迁中充当重要的角色。不仅具有军事作用,大运河的经济作用更是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与兴盛。当运河只承担军事职能时,城址并未依运河而建,当运河主要为经济所用时,城市功能区沿运河岸边发展起来,也带来了新的建筑功能类型,如钞关(运河税收系统一部分)、码头、仓库、市场等。商业区分布于运河交通要道上。手工业、商业出现专门的行业街巷,清朝的盐商聚落分布于运河一线。

目前,京杭大运河扬州段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中,世界级和国家级的节点主要包括河道类7 处(里运河、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扬州古运河、瓜州运河、瘦西湖、古邗沟故道、小秦淮河);水利工程设施类6处(邵伯古堤、古驳堤岸、茱萸湾古闸、瓜州古闸、节制闸、壁虎坝);古建筑16 处(个园、西方寺大殿、莲花桥和白塔、仙鹤寺、天宁寺、扬州大明寺、扬州重宁寺、汪氏盐商住宅、卢氏盐商住宅、何园、逸圃、吴氏宅第、汪氏小苑、贾氏盐商住宅)。大运河扬州段运河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聚集分布与扬州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紧密相关,其中,高度密集区为扬州老城区,次级密集区为瓜州镇、大桥镇和邵伯镇,都是扬州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通过对景观遗产节点分布的研究,依据其分布特征,可以构建连续绿廊,使绿地系统成为遗产廊道的基底,提供连续的游憩体验,保护运河沿线的生态环境;并在绿廊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慢行系统连接各分区组团和遗产资源,保证分区间的连通性和遗产资源间的可达性,提供多种类型和方式的体验路径。景观以公园为主,包括了滨江滨河湿地、防护绿地等多种类型,分为传统名胜古迹、水利工程、体育运动、河流生态及其他主题。多沿运河扬州段、邗沟、瘦西湖、廖家沟等主要水系分布。

(二)苏州——水城市到水城镇

大运河苏州段总长约58 公里,另有两条支线(其中新运河经盛泽至浙江湖州段长28 公里,頔塘经震泽至浙江南浔段长24 公里),大运河苏州段沿线古镇众多,以苏州市为核心,与大运河在历史、地理上有密切联系的古镇包括同里、周庄、甪直等数十个,其中同里古镇、运河古纤道、宋锦等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无论在地位、人文背景还是经济形态方面都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历史非常明显且各具特色。作为大运河遗产带的载体,它们相互支持、互为一体,形成具有江南特色的整体板块。规划提出将京杭运河苏州段着力打造成“四美运河”的愿景,即:航运设施尽显绿色生态之美、航运设备尽显低碳环保之美、航运组织尽显高效顺畅之美、航运服务尽显人文智慧之美。

(三)北京——通惠河运河沿线风貌引导

现存通惠河通州段及通惠河北京旧城段(玉河故道及澄清上、下闸遗址和什刹海,现在均已不被称为通惠河的组成部分)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保护范围。针对文化记忆淡漠、遗址利用缺乏和城市活力不足三方面问题,通惠河在规划过程中,提出运河历史风貌引导的方法。主要通过古籍查找将古诗词资料图化、历史图像落位、历史地图叠合;进行资料整理,将特征风貌分段、路径梳理、节点提取,最后定位历史风貌。风貌通过面、线、点三个层面进行引导,主要分为重点街区、重点街道、重点点状,从而达到运河文化展示、特色景观塑造、激活城市活力、生态慢行网络形成的最终目的。

以通州古城片区为例,风貌定位为突出历史文脉传承核心的整体形象,打造承接北京大运河文化的古今交汇的城市名片,围绕古城核心区保护方案和“三庙一塔”区域规划,修缮重点文物,构建两岸慢行交通网络。以庆丰闸片区为例,风貌定位为融合现代风尚、雅集历史文化的商务片区,导入特色商业,优化片区公共服务设施,营造时尚现代的滨水活动空间和聚会广场空间。以高碑店片区为例,风貌定位为打造具有活力的现代运河民俗文化旅游示范片区,打造城市生活休闲岸线。延续古村镇空间格局,以漕运码头为核心,打造漕运文化为核心的展示空间。不难看出,以上三个片区均围绕区内可利用资源,找准风貌定位契合点,以重点文物建筑(“三庙一塔”)、滨水闸口、漕运码头三个不同的核心,展开风貌引导,从而在保护的同时,开发利用,形成各自的特色。

三、保护与利用策略

运河沿线景观遗产作为文化遗产已经从“点面的”“静态的”“历史的”“有形的”“经典的”扩大到点线面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古代与近代结合、有形与无形结合、经典与日常结合的类型范围。

2019年2 月发布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传承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宗旨已非常明确。2020年9 月发布的《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要求景观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相结合;结合大运河保护现状,保护和利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保护先行,应选取有历史、有文化特征、有景观价值、有产业、有现代功能的节点,加以更新,进而创造出独有的运河地方特色和弹性的历史文化景观,最终形成可持续的滨水城市发展框架。

(一)规划结构

从自然状态上看,大运河无疑呈线型状,大运河遗产也自然呈现出线型分布的状态,大运河犹如一根红线将沿途的物质文化遗产、精神文化遗产串连成一个带状,也就是所谓的线型遗产。

如何将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空间上展示,应通过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文化展示区、串联文化线路,充分展示大运河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丰富性,打造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和特色展示点,也就是园带空间。

建议围绕四线型一园带展开规划,其中包括宗教文化景观线、古吴文化景观线、工业文化景观线、水利文化景观线、名人文化景观线和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带。

(二)设计策略

1.古吴文化景观线

面对老街内商业功能基本消失,遗产保护状况堪忧的现状,建议以“项目化”为推进形式,进行丹阳西门老街、伯先路、新河街等一批运河相关古吴文化老街修复工程,恢复商贸古街历史风貌。首先应梳理街巷,在尊重原有街巷空间肌理的前提下,创造停留空间和良好的景观环境。再次,对可利用的建筑进行更新和改造,置入艺术、文创等功能,一方面通过艺术的手段表达古吴文化,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线的吸引力,提升游憩体验。

2.博物馆文化景观线

对于镇江而言,镇江恒顺醋厂(镇江醋文化博物馆)显然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首先,博物馆是对传统记忆的传承,是一个保护非遗的平台。对于本地人而言,博物馆可以唤起他们内心对家乡文化的热爱,释放他们的乡土情怀;对外地游客而言,博物馆是了解酿醋文化,体验劳作的乐趣的好去处。

另外,镇江铁路工务段站房、贻成面粉厂(制面间)、镇江江边自来水厂均为保存完好的工业遗存,均可进行博物馆类景观更新和利用。

除以传统工业展开的博物馆景观线外,还可以利用大运河本身展开博物馆群建设,如江苏苏州的大运河遗产展示馆、大运河美术馆、吴中博物馆;江苏扬州的大运河博物馆、两淮盐运博物馆;江苏无锡的大运河数字博物馆、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江苏常州的大运河历史陈列馆;江苏宿迁的大运河露天博物馆等。室内博物馆和室外空间博物馆相结合,对运河相关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和保护。如白娘子传说、梅庵派古琴、南乡田歌等民间音乐、乱针绣、扬中竹编、上党挑花、泥塑(太平泥叫叫)、天鹅绒织造、镇江肴肉制作等传统技艺,金山寺水陆法会、华山庙会等民俗。

3.水利文化景观线

运河水工程遗产主题游览路线包括了河道、水利工程设施、航运工程设施、运河管理机构、运河档案文献及与相关的古代文化遗存,主要游览资源有丹阳市丹金溧漕河黄埝桥断面自动站“最美水站”、江苏“最美运河地标”苏南运河第一标(含谏壁船闸、谏壁节制闸)、西津渡、丹阳万善塔等3 处地标。古今多个入江口共同构成了大运河镇江段江河交汇文化资源体系,自西向东分别为京口港(又称“大京口”)、新港(又称“小京口”)、甘露港、丹徒港和谏壁港。

建议在设计之初,联通原有水道,尽可能恢复古运河原有的水道格局,便于后期对于闸口、河道空间的更新和利用;其次,对运河河道两侧的空间界面进行界定,划分出有可能的开放空间,特别是针对“最后一公里”的通达性的设计考量;最后通过规划设计,形成相对连续的滨水开放空间,激发运河的活力和凝聚力。

4.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带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国家性指的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及,遵循国家一系列的发展规划主题,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文化性指的是建设中深入挖掘“千年运河”的文化内涵、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通过文化引领,树立文化自信;公园性指的是设计前期,公众参与到保护和设计更新的过程中去,设计完成后,公众是主要的受益者。

以大运河镇江段“练湖-丹阳”展示带为例,一部练湖志,半部丹阳史。练湖是江南运河段的特色“水柜”,是兼具工程与文化的水工奇迹。思考在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带构建中占据一席之地,打造练湖门户、文旅休闲区,项目重点包括以滨水公园为主体,配合建设水上街市、滨水商业。根据地形地貌的分析,京杭大运河可分为若干的汇水单元,在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将练湖汇水区作为典型单元,探索大运河“绿色生态城市湿地单元”的建设方式。

四、结语

构建大运河镇江段景观遗产廊道,提出保护策略,有利于吸收镇江本土文化基因,培育地方特色、彰显人文魅力;有利于整合利用运河遗产廊道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有利于推动遗产地的资源保护、游憩开发、区域振兴的协同发展。本次研究针对京杭大运河镇江段景观遗产进行了保护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利用和设计策略,策略围绕四线型一园带展开,虽然在现实改造和推进中还面临很多细节问题,但为景观遗产保护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规划思路。

猜你喜欢

镇江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镇江大地 诗意栖居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名点“蟹黄三娇”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