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浅析

2021-11-26曾及恩向成钰张嵘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防控疫情

1 曾及恩 2 向成钰 3 张嵘

(1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2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四川 南充 637000;3 南充市第五中学,四川 南充 637000)

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分布广泛,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自我意识,善于接受周边事物。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期间即便是心理素质再好的大学生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自身因素的影响

相比于普通的社会公众而言,高校大学生能够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更为多元化,每天都能接收大量的疫情消息。大学生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做出了一系列心理反应,从最初的不知所措、迷茫、惶恐到稳定情绪,再到后期能够坚持原则、遵守纪律,最后指导家人朋友开展切实可行的防疫工作,这些都依赖于当代学生的调节能力及综合能力,除开当前社会中一些共性因素之外,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也面临一些内在因素。

1.就业压力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截止到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870 余万人,相比于去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大多数学生就业压力大。新冠疫情的影响或多或少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停滞,2020 届的毕业生就业时间相比于过去有所延迟,包括公务员考试、选调生面试以及研究生复试时间相比于往年都有所推后。由于就业环境的不理想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学生出现了焦虑、暴躁、敏感等不良情绪,直接阻碍了其心理健康发展。

2.科研压力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为了打好疫情防控战,大多数高校进行了封校管理,院校实验室基本没有进行任何实验研究。高校医学专业的学生所进行的细胞实验、动物实验都已经中断,设备设施无法正常运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源浪费,也无法第一时间进行信息数据的整合分析,科研工作无法有序开展,随之部分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学业任务,后续的成果产出、课题研究、论文汇总、毕业等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

3.学习压力

新冠疫情的发生是在年底,大多数学生正在放寒假,其在家中的作息及生活极其不规律,而当疫情爆发之后,国家立即出台了居家隔离政策,很多学生开始放纵自我。据调查显示,疫情爆发当月游戏下载量相比于往年直接增加了40%左右,而我国则占比60%~70%,大量学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疯狂玩游戏,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当承担的角色职责。而寒假结束之后,基于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实际要求,大多数高校秉持着停课不停学的基本原则和宗旨组织开展了线上教学,部分学生面临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根本无法适应,也不能快速找到学习状态。在网络授课过程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没有教师的监督指导,很多学生开始自暴自弃,无法正确看待自身价值,对自己表现出失望、难过等不良情绪。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

1.受居家隔离的影响

众所周知,当个体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其心理状态也会随之改变。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单一的生活环境中,其心理就会产生不同的需求。疫情期间,所有学生居家隔离,这与其日常的生活方式、生活行为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部分学生也产生了不同的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由于生活过于枯燥会产生空虚的情绪,有的学生由于自身行为受限会感到孤独,有的学生长时间与父母生活,无法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焦虑的情绪。

2.受碎片化信息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抖音、火山等多元化的平台都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和途径,但值得注意的是,碎片化信息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充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这样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是否高效科学在现阶段没有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其进行筛选及确认。大多数学生在疫情期间通宵刷抖音,看各地疫情汇总,无法规律自身作息,同时也对周边的亲朋好友造成了不良影响,自己的夸大其词、过于恐慌会增加身边人的焦虑情绪,甚至部分学生及其家人出现了厌食、心慌等症状,直接危害着个体的身体健康。

3.对学校制度的不理解

在国家出台一系列疫情防控政策制度之后,大多数院校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排查,要求学生每日汇报自身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掌握疫情防控信息。而这一举措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和积极配合,及时填报相关信息数据。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个别学生排斥这一行为举措,不愿意配合调查工作,也不汇报自己的行动轨迹,整体呈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偷偷摸摸返回院校,这些问题都直接阻碍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甚至危害了公共卫生安全。

二、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策略措施

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缓解其压力,有效调节情绪才能解决。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策略措施并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或学生自我行为就能够发挥价值作用的,也不是二者简单的结合就能够改善现状,必须正确看待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原因,在社会中整合多方力量搭建起健全完善的社会、家庭、院校、学生一体化的工作网络,才能形成合力,共同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主动了解社会现状,接纳融入社会形式,搭建个人化的社会支持系统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支持主要体现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主要模块。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及本质特征搭建起个人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利用外力挖掘自身内在潜力及主动求救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价值作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大学生所体现出的就业压力以及一系列负面情绪在必要时可以寻求社会帮助,向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媒体寻求心理咨询服务或者是心理疏导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职能部门在这样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加强指挥,在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提供可靠的支持和帮助。2020年,基于国家政府发展的基本形式对研究生、专升本两个模块进行扩招,这一政策制度一经颁布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各个省市地区也对此进行了贯彻落实,全面迎合国家发展需求。具体而言,上海地区研究生招录计划增加了15%,天津市研究生招生计划相比去年涨幅高达23%,湖南地区专升本录取比例相比同期扩大了1.5~2 倍,各大高校都对政策制度进行了积极部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招生方案。

学校是开展教学指导学校是开展教学指导工作的重要场所和基地,在疫情防控阶段其应当是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疏导其负面情绪的重要主体。

第一,针对毕业生就业而言,高校应当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手段,有效应对疫情期间学生就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组织力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与企业的有效合作搭建起相应的线上招聘平台,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开展备案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确保稳定就业。对于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而言,国家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可以组织开展一帮一实践活动,实现毕业生的快速就业创业,同时也可以组织开展网络双选会,有效帮扶疫情地区毕业生。对于疫情并不严重、居家隔离的毕业生而言,则应当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组织相关力量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创设咨询热线、心理邮箱,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第二,对于学生的学习问题而言,大多数高校进行了网上授课,结合专业的特征及学习现状灵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新媒体技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线上教学计划,并编写出心理疏导预案。值得注意的是,家是温暖的港湾,父母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是疏导其负面情绪的关键所在,父母应该更多的理解,包容学生、鼓励学生表达自身的想法和意见,有效释放不良情绪,通过加强合作的方式共同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科学调整心态及不良情绪

在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应当正确筛选信息数据,不要过分关注疫情变化,以免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尽可能从官方媒体获取疫情相关信息数据,谨慎分析,不能盲目焦虑。如果学生居家隔离,此时可以进行一些体育活动转移自身注意力,同时基于自身的发展目标制定活动计划,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负面情绪中解脱。

国家在疫情防控期间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优势参与到抗疫工作中,这一倡议引发全国各地大学生的响应,纷纷参与到防控工作中,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尤其是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具备一定的医学素养及专业能力,也有着良好的卫生意识,可以根据自身所学知识及日常经验积累,对信息数据快速筛选判断,为疫情防控贡献自身力量。

虽然受疫情影响,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但是相关工作人员及大学生可以将其作为一个自我反思的机会和平台,思考开展科研工作的目的初衷,并分析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境,审视整个过程,分析研究的不足及潜能。对于科研工作而言,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文件资料的查找、阅读、积累,可以利用这一时间进一步巩固自身的理论研究,加强数据分析。由此可见,即便科研实验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学生也可以根据实际条件进行科研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要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了解社会现状,接纳融入社会形式,搭建个人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科学调整心态及不良情绪。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防控疫情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