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思维中的审美
——中国地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共性

2021-11-26赵英棋辽宁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程式化讲究中国画

□赵英棋 辽宁师范大学

一、中国画历来讲究意象思维

意象衍生于先秦《易经》中的“易象”,“意”与“象”原为古代哲学概念,可谓“圣人立象以尽意”。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直接使用了“意象”这个词,其“意”指心意,“象”指物象。中国画素来讲究“画有尽而意无穷”,其“意”既是手段又是目的,齐白石“取似与不似之间”的观点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画是对“象”的高度概括,写意大于写实,从中可窥探其“意”,即中国人意象思维的一种体现。

狭义上,以唐代张萱、周昉作品为例,二人皆擅画仕女,以宫廷贵女为“象”,表现其闲散的生活,观者却能从中体会不同的“意”。相比之下,张萱的画大多彰显达官贵人骄奢欢愉的生活;周昉的画则揭露了晚唐贵妇们空虚乏味的精神生活。

再以“鸭——兔图”为例,图中所作的物象非鸭非兔,但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辩证欣赏时,它便既似鸭又似兔。其中之“意”便由欣赏者内心所孕化,如此产生的这种弹性思维就是一种意象思维。

中国画是在特有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出的文化背景中演变的。受哲学影响,儒学和道家思想渗透进国画,暗藏着对意象、情感及人文思想的表达。中国诗词歌赋无一例外都是对意象的表达,国画中的诗、书、画、印一体更是如此,如王维的诗、苏轼的词、文人画中的意境等。从古至今,老庄学说中的“道”、程朱理学中的“天理”“太极”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二、中国画中的意象思维与程式化

(一)意象在艺术创作中可以借助符号表达情感

传统意义来看,《易经》中的“--”“——”代表乾卦、坤卦,由此衍生为天、地、大自然。唐朝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造化”指大自然,“心源”指内心的感悟,意指创作中既源于自然又来自心灵的创造,通过主客体相融产生意象。宋代郭若虚道“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绢楮”,借以物象呈现在画面中的意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中国人遵从自然,所以从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山水树木、花鸟鱼虫中形成意象思维。自宋朝起,艺术家多用写意的手法创作以山水花鸟为主的作品,以体现内心的审美境界,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风格。如北宋郭熙的《早春图》,观者可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齐白石的《虾》,其简练的线条尽显虾的神韵,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正是中国画讲究的“意境美”。

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在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社会见解,形成意象思维。如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其画风简略,笔墨洒脱,用夸张的手法把人物塑造得淋漓尽致,同时表现了南宋时期盛行的禅宗思想;八大山人的《荷凫图》,画家作为明宗室后代,遭国破家亡之痛,所画鱼鸟大多以白眼示人,充满强烈的主观色彩,表达愤懑不羁之情。

人追求真善美,以人为本,注重自身内心的抒发,形成意象思维。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其注重对眼睛的描绘,传达内心的主观感受,并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这是对艺术家创造力的高度肯定,亦是对意象创造的高度概括。又如,元吴镇的《渔父图》,借景抒情,借渔夫之形表达幽僻清寂的意境,寄托了隐居之情。同样,“梅兰竹菊”也有象征意味,代表着人的风骨、秉性。

(二)“程式化”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必然性

过去的革新已成为现在的历史,无论技法还是思想都得到了传承。中国人讲究习古,正因如此,程式化才区别于西方绘画,具有独特性。艺术家通过不断认知自然,并总结前人的理论与经验,集大家于一身,同时通过实践,终领悟更深的境界,从而得到自己的方法论。

技法上,中国画向来重法度、讲传统,用笔讲究“如锥画沙,屋漏痕”;用墨则有墨分五色之说。人物画的十八描,从顾恺之的“游丝描”至吴道子的书法用笔,再到李公麟的白描,直至明末清初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都在不断创新;山水画的各种皴法,如卷云、披麻等;花鸟画的各种勾法、点法,无论宫廷画院还是文人画派都自成一体。特别是文人画兴起后,从诗入画、书入画直至元代集诗、书、画、印于一体,演变成一种趋于完美的程式。

思想上,程式化可被看作一种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语言是特定历史文化的积淀,受到民族、地域、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它融入国人的血脉,是中国画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其可以被看作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猜你喜欢

程式化讲究中国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中国画
说话要讲究停顿
吃火锅的这些讲究,你知道吗?
《远方》中国画
健康吃饭有讲究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京剧服饰的文化内涵
浅谈京剧身段表演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