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牢『实在实干实绩』用人导向 建强中青年干部队伍

2021-11-26谢兆村

党员干部之友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层干部历练中层

□ 谢兆村

近年来,平度市树牢“实在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全链条建强中青年干部队伍,着力锻造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加快助力建设青烟潍城市群会客厅和青岛辐射带动半岛一体化发展桥头堡。

一是系统制定“战略”规划。立 足5—10 年 乃至更长发展,从结构、类别、层级、专业、数量等方面,通盘谋划推进队伍建设,分类开展领导班子、市管干部、中层干部、一般干部专项建设,突出实施“干部三年成长计划”,努力实现“三个确保”:确保镇街班子成员中,35 岁以下的保持一定比例、30岁以下的至少1 名;确保镇街中层干部中,35 岁以下的不少于10 人、30 岁以下的不少于5 人;确保组织部门日常掌握100 名左右市管和200名左右中层优秀年轻干部,系统推进队伍年轻化建设,为高质量突破发展打牢坚实力量保障。

二是全面建强“中坚”梯队。全方位优化年轻干部梯队建设,锻造事业急需的过硬中坚力量。实施英才储备工程,统筹招录、选聘、引进等,每年新进干部300 名左右,加快壮大发展“生力军”。实施分类建库工程,开发应用干部分类管理系统,实施一线“知事识人”考察,精准画好干部像,建起年轻职级干部库、年轻中层干部库、其他优秀干部库和“百佳青苗”榜等“三库一榜”,让优秀的成为组织“最眼红的”。实施分级提升工程,制定加强党政正职队伍、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分类建强“一把手”和中层梯队,去年以来,选出了327 名优秀中层干部,提拔了14 名“80后”干部走上“一把手”岗位。

三是突出抓实“蹲苗”历练。统筹加强培养锻炼,引导攻坚担当中强本领、快成长。开展“提上去”素质大培养,紧盯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20 多项发展重任,用好党校、农村、企业、项目、院校、外地等资源,定向举办各类“突破发展”专题班49 期,培训干部3000 多名。开展“走出去”能力大提升,分批选派干部到先进地区“专口”历练,124 名干部赴深圳、上海等先进城市进行实训或挂职,提升了专业化能力。开展“扎下去”作风大锤炼,创新建立年轻干部“三进三同”(进基层、进村庄、进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乡村振兴体悟实训基地,实施“百佳青苗”精培计划,选派325 名干部投身防疫一线历练,下沉1125 名干部到农村管区磨练,组织176 名新录用干部入村(企)锻炼1 年,积极引导干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四是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大力选拔使用各层级优秀年轻干部,有效激活干事创业力量。大胆“选”用,全覆盖蹲点调研,精准选用414 名年轻干部,及时充实重点领域工作力量。大胆“考”用,开展年轻干部能力素质大比武,组织理论大测试,考选20 名35 岁以下干部担任镇班子副职,择优向上推荐考用10 名40 岁以下正科级干部。大胆“挂”用,安排17 名年轻干部挂职镇街党委副书记,4 名走上正科级岗位,同步组织50多名干部到上级28 个部门挂职历练。大胆“派”用,选派一批干部充实“突破南村”发展战线,组织95 名干部奔赴防疫等急难险重一线攻坚担当。大胆“提”用,为356 名40 岁以下干部晋升副科级(四级主任科员)以上职务职级,提用327 名干部担任中层骨干。大胆“跨”用,畅通机关企事业单位交流渠道,147 名干部“跨界”任职发展。大胆“轮”用,开展市管、中层、重要岗位和一般干部轮岗,实现554 名干部在不同系统间、单位间、科室间、岗位间多向交流。

五是倾心护航“突破”成长。打好“厚爱+严管”的干部激励“双响炮”,广泛营造“知敬知畏知暖”的干事氛围。加大“爱”的力度,优化副科级干部提拔条件,深化用好职级晋升政策,实施重点专班借调干部正向激励,开展“向组织说说心里话”和“市委书记上党课”活动,建立干部实绩档案和荣休制度,投资1.05 亿元打造青年社区,加大优秀年轻干部评先评优力度,充分激励各层级年轻干部担当作为。织密“严”的网络,盯住“任前、任中、任后”,严格“审、测、鉴、考、评”,实时抓好干部“查体”“敲钟”“响鞭”;突出“全节点、全方位”,实行平时考核、“不胜任工作人员池”和“培训-考试-通报”机制,完善形成干部工作5 大环节、14 个关键点、3 张流程图;统管“人、事、档”,将“8 小时外”“三圈”“信用平度”和教体、卫健、工信、人社、供销5 大系统管档专训相贯通,严密把好选用关;应用“大数据、智慧化”,开展党员干部大起底,搭建“电、信、访、讯、网”五位一体信访受理平台,实行21部门干部信息交流,建成档案数字化工程,全力保障阳光成长。

猜你喜欢

中层干部历练中层
一种溶液探测传感器
历练旅途
进退之间:中小学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提升
根雕
如何创新学校中层干部管理工作策略
企业中层管理团队在运营中的困境与作用
学校中层干部的管理与素养
《中层危机》:探讨应对的金钥匙
校长要善于引领中层干部走出“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