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记忆:秦桧囚于茅山酆都传说考论

2021-11-26何安平

殷都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茅山秦桧岳飞

何安平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241)

茅山位于今江苏省句容与金坛交界处,六朝以来即为道教上清派圣山,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称,在道教神圣地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关于茅山的文献,最重要者为元代刘大彬所编《茅山志》,“读此可窥元以前道教茅山宗之全貌”(1)任继愈:《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28页。。史料价值颇高,学者依研究所需各有利用,其中朱越利先生最先注意到《茅山志·楼观部》中关于秦桧在酆都鬼狱的一则传说:

紫阳观,旧名洞云庵。建炎中,河北博州道人王若宁者来山,独居丁公山东岩下,夜梦神人指岩穴曰:“此酆都考讯之所,可去洞百步居焉。”至秦桧殁,夫人王氏纯素诣靖真李宗师,乞拜章,知桧系此酆山狱中。王命其子嬉即洞口建太乙殿,以求冥释。所施幡与石记存焉。大元至元癸未岁,奉玺书为观,存古额也。(2)(元)刘大彬:《茅山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71页。

朱先生认为因秦桧阴险毒辣,“民众需要借酆都一泄痛恨”,而一直位于北方的酆都会出现在东南的茅山,有两个原因:一是“秦殁于绍兴二十五年,北方国土尚在金政权统治之下,南北方交通阻隔,编故事的人会觉得无法把秦桧的鬼魂押送到北方。可能还担心金政权会搭救秦桧的鬼魂。为了使故事情节周圆,只好将酆都鬼狱移到南方。”二是“恰好茅山有北极殿,酆都大帝与北极关系密切。将酆都迁至茅山,似乎也可找到说头。”(3)朱越利:《读<茅山志>札记五则》,《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朱先生的推断和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可继续深入,本文拟进一步考察秦桧系茅山酆都传说的背景与原因。

一、秦桧与茅山的历史和传说

秦桧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地近茅山,而生前行事也与茅山确实有过关系,茅山崇禧观在建炎年间遭火灾,就由秦桧再造。(4)(元)刘大彬:《茅山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67页。这次火灾并非普通的偶然事件,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东京留守杜充布置失当,宋军全线溃败,金人顺利渡过长江,杜充也投降,建康失守,宋将刘经、扈成、岳飞等带军驻扎到茅山,“经屯上观,成屯中观,飞屯下观,皆从兵掳掠为资。”(5)(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51页。不久,刘经等又离开茅山,到广德军钟村驻扎,茅山的建筑很可能就是宋军驻扎这段时间毁坏的。除崇禧观外,还有元符万宁宫、升元观等也在这段时间焚毁。尽管秦桧再建了崇禧观,可这并没有给他在茅山留下好的名声,相反,茅山上“预示”了他的死亡。洪迈《夷坚志》记载:

绍兴二十五年春,秦丞相在位。其子熺谒告来建康焚黄,因游茅山华阳观,题诗曰:“家山福地古云魁,一日三峰秀气回。会散宝珠何处去,碧岩南洞白云堆。”时宋(原注:此下疑有脱字)。为建康守,即日镌诸板,揭于梁间。到晚,秦往观之,见牌侧隐约有白字,命举梯就视,则和章也。曰:“富贵而骄是罪魁,朱颜绿鬓几时回?荣华富贵三春梦,颜色馨香一土堆。”读之大不怿。方秦氏权震天下,是行也,郡县迎候趋走唯恐不至,无由有人敢讥切之如此者。穷诘其所自,了不可得,宋与道流皆惧,不知所为。是岁冬,秦亡。(6)(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501页。

此事亦见于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八:“己卯,少傅、观文殿大学士、万寿观使秦熺自建康还,入见。时秦氏权震天下,熺过平江,守臣汤鹏举先往吴江道周伺候数日,迎送甚谨。至建康,游茅山。因留诗华阳观,有‘家山福地古云魁,一日三峰秀气回’之句,留守宋贶即镌版揭于梁间,熺再来,见牌侧有白字隐然,提梯视之,乃曰:‘富贵而骄是罪魁,朱颜绿鬓几时回。’诘其所自,了不可得。贶与道流皆惧,而熺不怿。”(7)(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2013年,第3189-3190页。李心传将其写入史书,只是简略了题诗,补充了秦熺的官职,可见他是承认此事属实。事件中和诗的作者讽刺秦桧父子富贵骄横,而他们即使再富贵最终也不过一土堆而已,表达了民间对权臣的不满。洪迈故事中在结尾说了秦桧亡于本年冬,则具有了传奇性,给人一种预言实现的感觉。

此故事并未就此消歇,而是一直流传在今天的句容地区,《句容民间故事》中收有一则《茅山道士诗警秦桧》,内容比洪迈《夷坚志》更加丰富、更加奇幻,因篇幅较长,下面仅简述大概: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清明节早晨,秦桧找儿子秦熺商量要事,原来是十四年前秦桧害死岳飞后,怕东窗事发,就决定每年清明节祭祀岳飞,但只坚持了两年,也就不再祭祀了,昨晚突然头痛,还做了噩梦,梦见岳飞、岳云,岳云挥舞双锤要砸他,这才惊醒。秦熺听说后以为梦和现实相反,况且岳飞为虚,不必担忧,秦桧觉得有理,但心有余悸,就让儿子去道观祭祭太上老君,祈求平安。秦熺就到建康城上清宫祭祀,结束后到茅山游览,见茅山景色秀丽,就想让秦桧用计把茅山弄到手,想到得意处,题诗一首,即家山福地古云魁云云,又叫管家秦福找工匠把诗镌刻于匾上。这一天,三茅真君掐指一算,知道了此事,十分愤怒,向诗匾一指,轻轻叹气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秦熺休息后来看匾,忽然一道银光,上面有了几行白色字,他上去一看,发现是和诗,富贵而骄是罪魁云云。秦熺大怒,叫人把和诗擦掉,但越擦越清晰,最后只得烧了。(8)朱延生等:《句容民间故事》,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2-45页。

故事到此,民间传说中加了一段解释,说是茅山道士和工匠都憎恨秦桧,所以借机刻了和诗,并称是神仙所为,来吓唬秦桧父子。秦熺回家报告给父亲,秦桧并无悔改,继续作恶,这年冬天一命呜呼。和洪迈记载相比较,可知民间传说非常完整,补充了秦熺到建康祭告的缘由,将岳飞、岳云引入,反映了民众对岳飞惨死的不平和对秦桧的痛恨,而且因为事情发生在茅山这样的仙山,三茅真君自然也就出场,是当地百姓日常信仰的表现。

二、秦桧系酆都的传说

秦桧在后世人的印象中罪大恶极,传统观念中这种人必然下地狱受到严惩,以满足人们惩恶扬善的意愿,所以传说他系于酆都鬼狱十分合情合理,较早的记述见元代刘一清《钱塘遗事·东窗事发》:

秦桧欲杀岳飞,于东窗下谋,其妻王夫人:“擒虎易,放虎难。”其意遂决。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我已诉于天,得请于帝矣。”桧遂死。未几,子熺亦死。夫人思之,设醮,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因问秦太师所在,熺曰:“吾父见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果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9)(元)刘一清:《钱塘遗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2-43页。

“东窗事发”是广为流传的典故,其他文献关于秦桧下地狱的还有《云薖淡墨》《坚瓠集》《江湖杂记》《邱氏遗珠》等,都大同小异,由于是笔记体形式,记述颇为简略,但冯梦龙进行白话小说创作,以东窗事发的故事为引,在《喻世明言》中作有《游酆都胡母迪吟诗》一篇,细致描绘了秦桧夫妇等奸佞在地狱中饱受酷刑的情形:

即驱桧等至风雷之狱,缚于铜柱。一卒以鞭扣其环,即有风刀乱至,绕刺其身,桧等体如筛底。良久,震雷一声,击其身如齑粉,血流凝地。少顷,恶风盘旋,吹其骨肉,复聚为人形。吏向(胡母)迪道:“此震击者阴雷也,吹者业风也。”又呼卒驱至金刚、火车、溟泠等狱,将桧等受刑尤甚。饥则食以铁丸,渴则饮以铜汁。吏说道:“此曹凡三日,则遍历诸狱,受诸苦楚。三年之后,变为牛、羊、犬、豕,生于世间,为人宰杀,剥皮食肉。其妻亦为牝豕,食人不洁,临终亦不免刀烹之苦。今此众已为畜类于世五十余次了。”迪问道:“其罪何时可脱?”吏答道:“除是天地重复混沌,方得开除耳。”(10)(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353-354页。

可以发现以上传说均未特意说明酆都地狱在何处,只有《茅山志》中有秦桧在茅山酆都的记载。秦桧妻王氏拜诣的靖真李宗师即李景映,茅山第三十代宗师,他为王氏拜章知秦桧系酆都事亦见《茅山志·上清品》:“明年,为秦夫人王氏拜章,知桧系酆都事。”(11)(元)刘大彬:《茅山志》,第214页。有幡与石记留存,且《茅山志·明懿典首卷》明确记载“宋建太乙殿”(12)(元)刘大彬:《茅山志》,第31页。,说明李景映为王氏拜章当为历史事实。至于秦桧系酆都自然是民间想象。

关于这一传说开始于何时只能大概推测。较早记载秦桧系酆都的《钱塘遗事》的作者刘一清,生平事迹难以考索,(13)王瑞来先生经过考证,提出了三种推测:一是嘉兴道士说,二是庐陵教授说,三是书坊托名说。见《钱塘遗事校笺考原》前言,中华书局,2016年。“其书虽以钱塘为名,而实纪南宋一代史事。”(14)(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第466页。秦桧去世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然桧死熺废,其党祖述余说,力持和议,以窃据相位者尚数人,至孝宗始荡涤无余。开禧二年四月,追夺王爵,改谥谬丑。”(15)(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第13765页。考虑到秦桧及其党羽势力庞大,编写秦桧系酆都的故事可能在孝宗荡除秦桧一党之后,应不会远至元代才出现。但刘大彬编《茅山志》时何以把秦桧系在茅山酆都,一直在北方的酆都为何出现在江南的茅山,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

三、茅山酆都的可能性

人终有一死,死后世界古人早有想象,东汉时期普遍相信人死之后归于泰山,由泰山府君掌管,(16)(清)赵翼:《陔余丛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751-752页。佛教传入后,地狱思想逐渐被大众接受,泰山府君的信仰也并未消失,而是被吸收,成为佛教阴间十王之一。(17)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53页。作为阴间的“酆都”是道教的构造,“汉末魏晋,道教更兴起了九磊土皇与酆都北阴大帝说;于是泰山、土皇与酆都大帝都成冥界主神,其后酆都治鬼说广被道流所采用,因而酆都便逐渐成为冥界之代表,土皇渐被淡忘,而泰山则沦为北酆大帝之属神。”(18)萧登福:《汉魏六朝佛道两教之天堂地狱说》,(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第409页。和佛教一样,泰山府君信仰也被道教吸收利用。道教文献中有《酆都宫记》,但原文已佚,陶弘景《真诰》有征引,其主要内容当被《真诰》采用,所以现存文献以《真诰》所引为最古,(19)赵益:《地下主者·冢讼·酆都六天宫及鬼官——<真诰>冥府建构的再探讨》,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一辑),凤凰出版社,2008年。可借此了解酆都的一些情况:

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山下有洞天,在山之周回一万五千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有六宫,洞中有六宫,辄周回千里,是为六天鬼神之宫也。山上为外宫,洞中为内宫,制度等耳。第一宫名为纣绝阴天宫,以次东行,第二宫名为泰煞谅事宗天宫,第三宫名为明晨耐犯武城天宫,第四宫名为恬昭罪气天宫,第五宫名为宗灵七非天宫,第六宫名为敢司连宛屡天宫。(20)吉川忠夫等:《真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69页。

酆都(罗酆山)在北方癸地,意为北方之北,极言其遥远,陶弘景注:“此癸地未必以六合为言,当是于中国指向也,则当正对幽州、辽东之北,北海之中,不知去岸几万里耳。”(21)吉川忠夫等:《真诰校注》,第469页。以此而论,茅山绝无可能出现酆都,《茅山志》的记载与传统认识不合。然而作为民间传说,是由普通百姓创造出来的,他们不会阅读《真诰》等道经,只能耳闻目睹,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去想象。对于江南地区,特别是建康附近的人来说,三茅真君和茅山应当是很熟悉的,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的盛会参加者云集,《真诰》中陶弘景注:“唯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22)吉川忠夫等:《真诰校注》,第364页。可见其盛况,至唐代依旧,柳识《茅山白鹤庙记》:“每岁春冬,皆有数千人,洁诚洗念,来朝此山。”(23)(清)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3828页。茅君信仰一直延续,宋代也是如此,洪迈《夷坚志》多处记叙宋人赴茅山观三月鹤会之事,如《夷坚甲志》卷一一《梅先遇人》:“庆善后予告,令往丹阳茅山预三月鹤会。”(24)(宋)洪迈:《夷坚志》,第92页。《夷坚丁志》卷六《茅山道人》:“绍兴癸酉三月,秦同其姪焞诣茅山观鹤会,邀溧水尉黄德琬访刘蓑衣于黑虎洞。”(25)(宋)洪迈:《夷坚志》,第588页。《夷坚丁志》卷一一《田道人》:“田道人者,河北人,避乱南度,居京口。每岁三月茅山鹤会,欲与其徒偕往,必有故而辍。绍兴壬午之春始获一游,因留连月余。”(26)(宋)洪迈:《夷坚志》,第626页。《夷坚志补》卷一七《西津渡船》:“绍兴元年三月,镇江西津发渡船,已载四十四人,太半是茅山道人赴鹤会而回者。”(27)(宋)洪迈:《夷坚志》,第1712页。因此茅山的神圣地位一直保持,以此为基础去“创作”故事并非完全不可能,况且也还可以找到一些依据。

三茅真君是指汉代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隋书·经籍志》记载有李遵所撰《太元真人东乡司命茅君内传》,按内容应作东岳上卿司命,《云笈七签》卷一〇四《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即为李遵传,已非原貌。李遵为仙人,自然是托名而作,其出世在东晋兴宁年间(363-365)。据《真诰》卷十一“茅山上故昔有仙人”等语,陈国符先生认为“《茅三君传》乃增益父老传说而成。”(28)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2014年,第9页。除李遵所撰传记外,《茅山志》有《茅君真胄》也记载三茅事迹,但已经是元代人所编,一般认为《云笈七签》本更接近原本。(29)李丰楙:《仙境与游历:神仙世界的想象》,中华书局,2010年,第185页。《茅君内传》中说他们是咸阳南关人,大哥茅盈从小就诚心向道,最终成仙,在江南的句曲山继续修行,句曲山也改成“茅君之山”。两位弟弟仕途顺利,但知道兄长白日升仙后,“始乃信仙化可学,神灵可致。”于是渡江到达茅山,各自成仙。三君各有神位和职掌,茅盈为太元真人,领东岳上卿司命神君,“总括东岳”“领录图籍”;茅固“位为定录,兼通地真”;茅衷封保命君,“总括岱宗,领死记生”“蒞治百鬼,典祟校精。”(30)(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第2254-2262页。从神仙职掌可以看出,道教在构造这一传说时吸收了泰山(东岳)府君的信仰,不仅茅盈能够总括东岳,茅衷也能,特别是茅衷有领死记生、蒞治百鬼的权力,实则是掌管着东南生死的神仙。有这样的背景下,在茅山出现阴间“酆都”也就不足为怪了。有意思的是,到明代时,在玉晨观本《茅山志》中,江永年增补的《明懿典》之《宫观考》出现了东岳殿和酆都洞,“在大茅峰前下,中奉岳神并茅君、十地,前有酆都洞。”(31)(元)刘大彬:《茅山志》,第31页。它们在刘大彬编撰《茅山志》时还没有,很有可能就是受到秦桧故事的影响才建立和命名的。

茅山出现酆都的另一个原因或许和南宋朝廷当时的境遇有关。北宋哲宗时,茅山是符箓三宗之一,徽宗崇信道教,崇宁元年(1102)加封三茅君。(32)(元)刘大彬:《茅山志》,第77页。北宋灭亡后,北方国土尽失,其境况和东晋类似,均为偏安东南的新朝廷。茅山信仰在东晋中期形成,侨民与土著的信仰在此融合,东南民众的生死有了新的主管,(33)魏斌:《句容茅山的兴起与南朝社会》,《历史研究》2014年第3期。不用再受泰山管辖。南宋朝廷建都临安,延续着三茅的信仰传统,既然传统观念中的酆都和泰山府君都远在北方,而北方又不在南宋的版图内,因此与其把秦桧送往北方阴间受惩罚,还不如就为茅山“创造”一个酆都,真正发挥茅君掌管生死的作用。

四、秦桧系茅山酆都推测

茅山酆都的出现是有依据的,那秦桧为何一定要被系于道教圣山茅山呢?秦桧系茅山酆都的故事背景是宋高宗时期,高宗继续奉行崇道政策,(34)卿希泰:《宋高宗与道教》,《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2期。并且对茅山一派非常宠信,曾累召茅山宗师李景映,李景映“辞疾不起,即山中赐号‘靖真先生’”(35)(元)刘大彬:《茅山志》,第214页。又张椿龄亦茅山道士,居凝神庵,高宗欲改赐观名,“先生辞以有观额则事烦,非幽居之宜,故只赐今名……庚辰岁,建三清殿,像设供具皆上方所制。其后以行宫赐银建天祥阁,奉藏宸翰,又为层屋,置内府赐钟。”(36)(元)刘大彬:《茅山志》,第396页。于此可见优待之厚。不仅茅山,高宗还在临安建有供奉三茅君的道观——宁寿观。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宁寿观,在七宝山之上,旧名三茅堂,有徽宗御画茅真君像。绍兴二十年,赐额。观后林内,下瞰大内之宫中楼殿,皆仿佛可见,今为禁地。”(37)(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2000年,第80页。陆游《行在宁寿观碑》记载更为详细:“乃命道士蔡君大象知观事,蒙君守亮副之。许其徒世守,又命中贵人刘君敖典领,置吏胥,给清卫兵,略用大中祥符故事。后十年,敖遂请弃官,专奉宁寿香火,诏如所请,赐名能真,改左右街都道录,仍领观事,实又用至道中内侍洪正一故事。上心眷顾,每示优假如此。”(38)(宋)陆游:《陆放翁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第91页。此外,还会派人到茅山设醮,如“(绍兴七年正月)遣人于三茅山设黄箓醮,仰祝圣寿。”(39)(元)脱脱:《宋史》,第2502页。宋高宗崇奉茅山道教不是出于信仰,而是“明显带有利用道教,稳固皇位的特色”,(40)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52页。这从他给刘能真的诗清楚反映出来:“炎兴指日中原复,剩是茅君翊翼功。”(41)(清)阮元:《两浙金石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05页。

从秦桧本人来看,他籍贯建康,死后亦葬于建康,让其鬼魂归于离建康最近的、掌管东南民众生死的茅山,也是很合理的想象。此外,他的十位主要门客中有一位李季,最擅长“设醮奏章”,(42)(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第16页。秦桧最初得病时,就派李季去天台山桐柏观设醮,(43)(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31页。从中可看到秦桧对道教虽难说信仰,但至少愿意相信道教的那一套方法有用,《茅山志》的记载或许也与此有关。

秦桧的夫人王氏,是北宋宰相王珪之后,据说岳飞之死即由其决断,宋代《朝野遗记》记载:“秦桧妻王氏素阴险,出其夫上。方岳飞狱具,一日,桧独居书室,食柑,玩皮以爪划之,若有思者。王氏窥见,笑曰:‘老汉何一无决耶?捉虎易,放虎难也。’桧掣然当其心,致片纸入狱。是日,岳王薨于棘寺。”(4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第7编,大象出版社,2015年,第282页。所以岳王庙中秦桧跪像旁边还有王氏。王氏生前曾乞求赐予道号,《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九:“甲辰,秦桧妻韩魏国夫人王氏乞改赐一道号,诏特封冲真先生。”(45)(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第3220页。虽有官员反对,以为妇人不应有此号,但未能阻止,直到王氏死后,才夺去“先生”号。(46)(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第147页。所谓“冲真”或即“冲真之道”,杜光庭《仙传拾遗·郭文》:“太和真人曾降其室,授以冲真之道。晦迹潜修,世所不知。”(47)(宋)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96-97页。“先生”不是普通的尊称,而是高级道阶。徽宗政和四年定道阶二十六等,政和八年改定道阶,南宋沿用,(48)关于宋代道阶制度,参见唐代剑《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线装书局,2003年,第160-161页。据此可知冲真先生为二字先生,同文臣中散大夫,道阶中仅次于六字和四字先生。据此推测,王氏可能有道教信仰,这也就能解释,秦桧死后,王氏为何请茅山宗师李景映拜章,又命子建太乙殿,“以求冥释”。当地百姓或许就依据王氏的宗教信仰以及她与秦熺在茅山的活动,从而创作了秦桧系茅山酆都的传说。

岳飞曾在茅山驻军,而且流传着岳飞在茅山题字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岳飞驻扎茅山时,传说他题写了“墨庄”二字,还送给茅山道观草书《吊古战场文》,茅山对此非常重视,视为至宝。(49)范美庆等:《句容历史文化新编·岳飞墨迹留茅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11-212页。岳飞既然受到茅山的崇敬,害死他的罪魁祸首秦桧就在茅山受到惩罚,这也是民间惩恶扬善心理的一种反映。

结论

总之,秦桧由于奸臣形象深入人心,在民间传说中,其死后鬼魂就到酆都接受惩罚,但起初并没有特别强调是在茅山,到元代刘大彬编《茅山志》中记载的传说才把秦桧系于茅山酆都,这一传说的出现有地理和宗教两方面的根据。地理方面,秦桧籍贯建康、葬于建康,魂归距离建康很近的茅山顺理成章;宗教方面,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祖庭,在东南有巨大的影响力,三茅真君的信仰也很普遍,百姓自然知道三茅君总括东岳、蒞治百鬼的权力,加之南宋时,茅山道教依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茅山道士在宫廷和民间社会均有不少活动,以此为基础为茅山创造管理鬼魂的酆都,再将亲近道教、夫人为道教信徒、害死忠臣岳飞的秦桧囚系于此,这由民间而创造的历史记忆,其实是表达了民间百姓痛恨奸佞的集体情感。

猜你喜欢

茅山秦桧岳飞
岳飞和他的“岳家军”故事
一品锅中尝春味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岳飞,我想对你说
岳飞
铁铸的秦桧跪像
油炸“秦桧”
无题
无题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