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南阳古镇为题材的写意山水创作

2021-11-25潘迪彤吴丹萍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写意

潘迪彤 吴丹萍

摘 要:《写意南阳》主要通过对南阳古镇民居建筑的描绘,烘托当地人生活的闲致与安逸。这幅作品主要运用了写意的手法,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创作,把济宁美丽的风土人情用画笔展现出来,让大家都可以了解这样一个风景优美,且有着历史悠久的儒家文化以及运河文化的地方。

關键词:写意;居民建筑;运河文化

一、选题思路

传统的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但随着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的同质化倾向愈发严重,那些有着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的数量已越来越稀少。因此,走在南阳古镇中的时候,笔者便不可避免地被这里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以及当地人闲逸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同时,笔者作为济宁人,走在南阳古镇的路上,心中涌起深深的对于家乡的归属感。

南阳古镇,坐落在京杭大运河河上,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小岛、古镇、运河、大湖融为一体,这种岛在水中、河在岛中、镇在湖内的特殊景观在运河文化中独树一帜,让人去过之后便流连忘返。最能引起笔者注意的还是古镇中朴实的居民,他们主要的交通方式就是船。正是因为看到他们,笔者才有想要拿笔画创作的想法。

笔者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画来展现家乡的风土人情,以吸引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到南阳古镇这个美丽的地方。笔者会在游玩时用相机或者速写小稿短暂地将自己看到的景象记录下来,之后再对其进行回顾。通过对这些照片和速写小稿进行集合整理,笔者总是能有一些新的发现。

二、对山东居民建筑的调查与研究

(一)居民建筑艺术特色

1.沿海民居海草房

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这就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这里的民居多依山面海而建,因而院落大多都依坡就势。虽然庭院狭窄,但家家户户都保持良好的通风与采光。

2.中部山区的石屋

笔者曾在坐高铁时看到过山东中部的山区,那里有很多的山,平地比较少,所以没有那么多的土地去种粮食。为了节省土地资源,当地人只能把房屋建在山坡上。因此,有的房屋建得较高,有的房屋建得较矮,与脚下的青山融为一体,加上四季草木的点缀,景色非常优美。这种石头民居经济、耐久、施工方便,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山区仍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3.麦草泥墙面的院落

在鲁西南、鲁北等平原地区,历史悠久,土地辽阔,那里的民居建筑院落很大,院前一般有一块小小的菜畦,可以种点瓜果蔬菜,有着浓厚的农家风情。

4.以船为家

在古代,山东南部的微山湖地区的居民没有盖房住的习惯,家家户户都是以船为家。这些船被称为“连家船”,是当地人工作和生活的空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渔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湖边都建立起了固定的居民居住点,真正以船为家的人正在逐渐减少。

(二)地域艺术特色

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传统深重,是孔孟之乡。在特有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山东的民俗风情风格多样,生生不息。

古时山东曾分为两个国家,即齐国和鲁国,因而现在的山东也被称为齐鲁大地。这两个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民俗风格,并一直相互影响。2006年,高密扑灰年画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密扑灰年画全国独此一家。艺术家们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而有“扑灰”之名。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如今,扑灰年画作品日渐减少,其留下的任何作品都非常珍贵。

三、《写意南阳》创作的论述

(一)创作角度

因绘画对象是一个古镇,在作画时要注意画些有特点的房屋和船,以表现出人们安逸的生活状态。南北朝时期的王微所著的《叙画》中有一段话谈到书法用笔与绘画的关系:“曲以为嵩高,趣以为方丈。以叐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隆淮。”其含义是:用曲折的笔致去表现嵩山的高峻;用灵动有趣的笔致去表现方丈仙山的缥缈;用迅疾的笔致去表现华山的挺拔;用斜侧的点笔去表现突兀的山石。即画家应以不同笔致来描绘不同的对象,这当是中国绘画史上较早的对笔形关系的理论性表述[1]。中国山水画注重以一定稳定性的整体境界给人以情绪感染效果,这种效果不在于具体景物对象的感觉和知觉的真实,而在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对于整个人生的环境、情绪和氛围[2]。

(二)构图手法

笔者在创作前画了张简单的草稿。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最早的解释,其中谈及立意与用笔时提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在此强调了用笔和立意造型的关系,即立意需造型、造型需用笔[3]。因此,应该提倡以意为主、以笔墨语言来塑造物象,笔墨与造型并重,既发挥笔墨的表现力,又保持物象本身的特征[4]。

四、创作绘制

(一)创作初期

一开始,笔者去南阳湖实地拍照,通过整理照片后画出小稿。但小稿的成果并不是很让人满意。这时笔者所画的小稿是对某一处景色的单独放大绘制,远远达不到笔者的创作目的。在向老师请教后,笔者明白了问题所在。老师让笔者先查阅一下资料,然后将拍出的多张照片在脑海中进行构图,从而设想出一幅完整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明白了除了要确保画面中有完整的构图关系,还要对画面中的物体做相应的加减法。山水画创作是体现一位画家综合素养与业务能力的试金石,其拥有的临摹、写生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都要通过创作来体现和发挥。可以说,创作是一个画家艺术水平的集中展示。

画完铅笔小稿之后,老师对这些小稿提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即桥画在了画面的中间,将画面分割得太过平均。于是,笔者将画面中的河流往左挪,增添了右边房屋的数量,然后将桥画在河流靠上一些的位置。这样看起来整体画面就好多了。改完之后老师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即河流过于笔直,不符合实际,应该有一些弯曲的走势。同时,画面中的有些地方空白太多,需要补充。此外,画面中的树木画得比较分散,影响了整个画面的美观度。通过查阅资料,笔者了解到国画忌平、忌齐、忌均,要通过有疏有密来打破平均。只有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才能使整体画面拥有灵魂,形成韵律感。画家不能从形式上一味地追求某个效果,而必须对画面的主体内容进行整体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画面更加赏心悦目。

(二)创作中期

在绘制完成铅笔稿的基础上,笔者开始绘制色彩稿。跟鉛笔稿不一样的是,色彩稿的绘制使用了宣纸,这也暴露了笔者在作画中存在的很多问题。笔者一开始画的房屋,太过于追求透视,像以前学素描时画的正方体一样。这是不对的,因为国画的透视是散点透视,其优点就是不受空间的限制,视角也可以不断移动,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表现事物的外在特征。这样做可以让画面更加鲜明、生动、具体,更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因此,笔者画的房屋靠近地面的这条线,应该和侧面地上的线画成一条直线。这是笔者在刚开始绘制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然后,房屋上的房梁,不应该只是淡淡的一条线,而是要有足够的厚度。以及门和窗的上面那条线,应该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笔者在之前的绘制过程中,只关注了画面的整体布局,却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问题。

在改正了这些问题之后,笔者又重新画了一张色彩稿。但由于色彩搭配比较混乱,画面出现了失去协调性的状况。在一幅好的作品中,不同的色彩之间是需要相互呼应的,前面重后面就要浅,树木颜色重那房屋就要淡些。这些地方都是笔者平时注意不到的,在接下来画大稿时,需要要多加注意。

(三)创作末期

从色彩稿到大稿的过程中,笔者依旧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河流在画面中所占空间太多。笔者所画的是一个古镇,但这幅画从第一眼看上去,最能吸引人注意力的地方就是河流,使得古镇在画面中被弱化了。因此,笔者在之后的绘制中就把河流缩小了很多,并且将其放在画面靠左的位置,从而不让河流占据太大的空间,同时又让河流贯穿整个画面。

在之后的创作中笔者发现,在画完全部房屋之后画面依旧很空。经过老师指导之后笔者才明白,这是因为房屋画得过于简单了,导致画面缺少细节和看点。对此,笔者先欣赏了几位名家的作品,对房屋的一些结构进行了初步了解,然后再去思考怎样去进一步地刻画房屋的细节。在山水画中,对房屋的描绘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一定要注重画面的协调统一。笔者既要注意房屋的透视关系,也要用笔随意,避免把物体画得呆板了。这些细节虽然观赏者在第一眼观看时可能注意不到,但是细看就一览无余了。虽然笔者创作的是一幅很大的画,但是也要注重画面中小的细节,只有这样才能画出一幅好画。

五、结语

《写意南阳》这幅作品源于笔者某一次去南阳古镇的游览经历,是以南阳民居建筑为题材的作品,主要表达了笔者对于济宁的热爱。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和大量的文物古迹。其中,传统的民居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并且体现着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保护美丽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林木.笔墨论[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39.

[2]黄宗贤.中国美术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9.

[3][4]林木.笔墨论[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40,119.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写意
浅析梁楷的绘画风格及成因
浅析舞台美术的写实与写意之美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写意与留白:《刺客聂隐娘》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解读汉画像石“线”语言的生命力
当代戏剧创作的现代与传统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