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高校运动训练有效性的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

2021-11-25刘江涛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10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教师运动员

刘江涛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

高校运动训练是高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运动员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的重要内容。保证高校运动训练的有效性,既是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体育运动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运动训练。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要准确找出制约高校运动训练有效性的不利因素,制定应对策略,以最大限度地保证高校运动训练的有效性。

1 影响高校运动训练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1.1 运动员层面

运动员是高校运动训练的对象和主体,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着运动训练有效性。

1.1.1 身体素质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柔韧素质等,其对运动训练的有效性有较影响。例如,同样是1 000m跑训练,耐力素质好的运动员和耐力素质差的运动员抵达终点的时间有很大的不同。再如,同样是体操训练,柔韧素质好的运动员和柔韧素质差的运动员完成的动作结构特征和难度水平也有很大的不同。训练时间是运动员已接受系统运动训练的时间。通常,已接受较长训练时间的运动员要比接受较短训练时间的运动员能更快地进入训练状态,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运动训练内容。

1.1.2 心理素质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运动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从容应对艰巨的训练任务以及训练中出现的运动损伤。反之,若运动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对运动训练产生抵触、厌烦情绪,进而出现迟到、旷训等现象。

1.1.3 运动训练兴趣兴趣爱好是个体对人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并由此产生的认识、参与和探索的心理倾向。有些运动员仅是在休闲娱乐层面喜欢体育运动,对身心疲惫的运动训练并不喜欢,这就导致其参与运动训练的态度消极,进而影响高校运动训练的有效性。

1.2 体育教师层面

1.2.1 执教水平低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运动训练计划制订、训练过程安排与组织、运动训练效果测评等活动的主要责任人。另外,高校体育教师也是运动员日常生活、思想教育、竞赛指导等活动的主要责任人。目前,很多高校忽视对体育教师执教能力的培训,导致高校体育教师执教水平较低,难以保证高校运动训练的有效性。

1.2.2 道德水平体育与德育的关系密切,一个优秀的体育运动员,不仅具有较高的运动水平,且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高校体育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才能给运动员作出榜样示范,进而提高其道德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道德水平协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校运动训练的目标。

1.3 学校层面

1.3.1 运动训练相关专业与课程缺乏高校运动训练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活动,需要相关专业和课程作为强大支撑。有些高校既没有设立相关专业,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导致高校运动训练成为“无根之木”,难以保证有效性。

1.3.2 体育场馆设施、器材不完善高校运动训练需要数量充足、质量能够保证的场地、设施与器材。例如,篮球运动训练需要篮球场、篮球架、篮球以及相关的比赛计分器材。若高校的体育设施不完善,会大大降低运动员参与运动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另外,运动员在不专业的运动场地,或应用质量低劣的运动设施与器材进行训练,也易导致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

1.3.3 学校体育运动队管理混乱学校体育运动队是高校组织实施运动训练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正确认识学校体育运动队管理的目标、任务、内容等,是保证高校运动训练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就目前来看,我国依然有很多高校存在运动队管理的规范性较低的问题,运动队管理混乱,运动员缺乏对运动队的归属感,进而影响运动训练的有效性。

1.3.4 体育比赛规模小体育比赛既是测评运动员运动训练效果的重要平台,也是帮助运动员积累比赛经验、进一步提高其运动水平的重要平台。目前,一些高校仅组织了一些校内的小型体育比赛。在这些比赛中,参赛运动员互相十分熟悉,比赛时的竞争意识较弱,难以真正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高校体育教师无法对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效果进行准确判断。

2 提高高校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策略

2.1 运动员层面

2.1.1 加强体能训练体能训练是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的重要路径。在高校运动训练中,体育教师应当把体能训练摆在一个和运动技术训练、运动战术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师要以运动项目专项比赛基本要求和规律为依据组织实施体能训练。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重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相结合。

2.1.2 加强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以发展运动员的感知觉、注意力为主,让其正确认识运动项目的相关信息,如“运动训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运动训练的常用方法是什么”等。体育教师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引导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自我谈话,积极想象运动技能的关键环节和特征。体育教师要让运动员有意识地注意动作细节,增强动作的稳定性。体育教师要通过清晰地讲解帮助运动员正确认识运动训练,明确地告诉运动员练什么、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遇到困难怎么办、如何总结等。训练期间,体育教师要多鼓励运动员,提升其自信心,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享受运动训练的快乐。

2.1.3 培养运动员运动训练兴趣首先,体育教师要向运动员讲解运动训练的作用,让他们从思想上重视运动训练。其次,体育教师要多采用游戏性、比赛性的训练方法。这些训练方法能给运动员营造轻松、愉悦的训练环境,让他们体验到运动训练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运动训练兴趣。

2.2 体育教师层面

2.2.1 提高体育教师的执教水平在高校运动训练中,体育教师要有计划、有创造性地安排训练目标、内容和方法,并提供反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高校运动训练的有效性。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高校要定期组织有关运动训练的理论培训活动,夯实体育教师指导运动训练的理论功底。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学习体育学理论,还要学习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学理论、信息学理论等。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高校体育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各个训练阶段的训练要点。其次,高校要鼓励体育教师针对运动训练进行科学研究。例如,在联结阶段,运动员的注意力主要是放在动作过程上,而在自动化阶段,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已经十分熟练,这时他们的注意力是在其他外界事件上,如队友和对手在场上的位置。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运动员的注意力转移问题进行相关研究。

2.2.2 优化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高校要从知名体育运动院校招聘优秀毕业生担任体育教师,补充本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对于新招聘的体育教师,高校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的知识结构尽快达到指导本校运动训练的相关要求。

2.2.3 加强体育教师道德素质培养首先,高校要将道德素质培养作为体育教师培训中的重要内容。其次,高校要制定体育教师道德规范,用以约束和指导体育教师在指导运动训练中的各种行为。最后,高校要将道德素质作为考核体育教师的重要指标。

2.3 学校层面

2.3.1 加强运动训练专业与课程建设为保证运动训练的有效性,高校要加强运动训练专业与课程建设。高校要成立专门的领导组织结构,制定运动训练专业与课程建设规划,开发运动训练专业课程、选择优秀的运动训练教材、制定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推动运动训练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等。

2.3.2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器材建设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体育设施建设。首先,高校要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其次,高校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体育设施建设,资金不充足的高校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最后,高校要根据本校运动训练实际需要制定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标准。另外,高校要安排专职人员负责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维护工作。

2.3.3 加强学校体育运动队管理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运动队的中心工作,高校要制定健全的学校体育运动队管理规章制度,为运动员运动训练提供行动纲领。高校要贯彻人性化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体育运动队的指向作用、激励作用、标准作用和凝集作用,围绕运动员开展一切管理活动。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高校一方面要合理组织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另一方面要协调好运动员与教师、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

2.3.4 组织较大规模的体育比赛体育比赛规模越大,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越能增强运动员的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其参与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因此,高校要积极举办(承办)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让本校运动员和外校运动员同场竞技。在学校荣誉感的推动下,运动员在大型体育比赛中的竞争意识会显著提升,运动水平得以正常或超常发挥,这就利于体育教师准确把握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效果。

3 结 语

高校运动训练是高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的重要路径。高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些因素对运动训练有效性的影响,以运动训练目标与任务为依据,制定出科学的应对策略,以提高运动训练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育教师运动员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体育运动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