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高”建设背景下舞蹈表演专业群建设逻辑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1-11-24卢慧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双高舞蹈表演实施路径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双高”建设。既要建立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而高水平专业群是“双高”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湖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双高计划”的部署,本文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结合区域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学校舞蹈表演专业群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和广阔的空间,通过分析专业群建设逻辑与发展探索其实施路径,为本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提供思路。并以期为高职艺术类院校推进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双高建设;舞蹈表演;专业群建设逻辑;实施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试点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实施,深化改革 力度、增加教育投入等不同方面为职业院校创造可持续发展新的外部环境,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专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教学条件极大改善,专业结构全面优化,将为专业群的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围绕“双高”建设方向对舞蹈学院舞蹈表演各专业进行整合研究,梳理了专业群建设的发展逻辑提出了建立高水平舞蹈表演艺术专业群的实施路徑。通过推动“高水平”舞蹈艺术专业群的建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艺术类职业院校办学水平。

一、 舞蹈表演专业现状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表演专业群由舞蹈表演、舞蹈编导、国际标准舞三个专业组成,其中舞蹈表演专业社会培训指导方向正孵化为舞蹈教育专业(规划建设)。群内核心舞蹈表演专业筹建于 1984 年,1985 年建成,迄今已有 36 年历史,2017、2018 年分别开办舞蹈编导、国际标准舞专业后,逐步形成以湖北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核心,紧密对接湖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优质专业群,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在行业内乃至全社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文化艺术人才。

二、 舞蹈表演专业群建设逻辑

(一)专业群与产业的对应性

舞蹈表演专业群主要聚焦湖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中的三个核心环节,即:文化旅游产品研发、文化艺术作品表演、文化艺术教育及组织管理。群内各专业均能精确对应上述核心环节,其中舞蹈表演专业和国际标准舞专业主要对应文化艺术作品表演环节,舞蹈编导专业主要对应文化旅游产品研发环节,舞蹈教育专业(规划建设)主要对应文化艺术教育及组织管理环节。

(二)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全面服务湖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相关产业,面向舞蹈表演、艺术活动策划、舞蹈教育等岗位群,“岗课赛证演”五维融合,多元协同、分层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基本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质、较好的安全和健康理念、良好的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沟通交流能力及终身学习理念。掌握舞蹈表演技术、编创技法、舞蹈基础理论、舞蹈教学方法、基本音乐素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文化艺术人才。

(三)群内专业逻辑

从文化和旅游产业角度来看,舞蹈表演专业群使舞蹈艺术产品从单一性舞台走向多样化应用场景,进而衍生出新的文化旅游产品,突破传统文化艺术传播模式,易于集聚更多受众群,开拓更为广阔的文化旅游产品消费市场。

从舞蹈艺术类专业角度来看,舞蹈表演专业既是核心专业,也是基础专业,舞蹈编导、国际标准舞、舞蹈教育(规划建设)专业孵化自其中,舞蹈表演专业为群内各专业提供基本质量保障。群内其他专业同时根植于核心专业,将舞蹈艺术受众从特定人群扩展至普惠市场,反哺核心专业,为核心专业提质赋能。

从未来发展趋势角度来看,舞蹈编导专业提供的文化旅游产品研发能力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不同层次、岗位的文化艺术人才均能由此获得职业错层发展空间。伴随着湖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持续升级发展,专业群将向创新型通用技术技能领域转型升级,舞蹈表演专业由核心专业转型为骨干专业,舞蹈编导专业逐步升级为核心专业,国际标准舞专业作为支持型专业面向舞蹈培训市场,舞蹈教育(规划建设)专业成为基础专业为专业群提供基本质量保障,进而形成彼此支撑、相互补充、高度融合的整体。

三、 舞蹈表演专业群未来发展

组建楚舞研究中心,依托“智慧职教”平台,建成湖北地域舞蹈资源库,校企共同开发应用面广、受众多、内容新、质量好的新形态教材,共建技术先进、设施一流的实习实训基地;广泛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进课程资源库建设;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着力打造教师创新团队;

搭建社会服务与艺术创新平台,推广舞蹈文化,社会贡献度、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综合实力和影响力领跑全国同专业;建立健全专业群自我调整与完善机制,实现专业、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为建成全国一流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打下坚实基础。

四、 舞蹈艺术专业群建设实施路径

(一)多元协同分层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依托湖北艺术职业教育集团,全面深化产教融合面对“三教改革”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集团成员单位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实现师资、课程、专业、实训基地等共建共享,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协同育人平台。[1]

2. 建设湖北省舞蹈艺术产教联盟服务湖北省文化强省战略任务,借鉴湖北艺术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经验,联合湖北省各演出团体、行业组织和知名企业,组建“湖北省舞蹈艺术产教联盟”,成立联盟理事会,制订联盟章程和议事规则,健全激励考核机制;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试行现代学徒制,共建产业学院,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构建多主体参与、产学研用融合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开展人才双向交流和互兼互聘,共同研发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共同开发新形态教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3.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联合湖北省演艺集团、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知音号”、方特旅游度假区、欢乐谷等大型企业,建设舞蹈艺术实习实训基地集群,探索共建共享机制,打造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为教育教学改革、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提升提供支撑,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遵循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全面推行分层分类培养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定制课程模块,全面实施学分制,试行 3-6年弹性学制,推行分层、分类培养。响应国家“百万扩招”号召,针对不同学情、不同需求,分别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开展现代职教体系改革,试点“3+3”、“6+3”中高职贯通项目。

5. “岗课赛证演”五维融合,培养复合型文化艺术人才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证书标准、舞台演出标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行业专业赛项所涉及的技术技能融入课程标准。校企共同制定岗位标准及舞台演出标准,共同讲授专业核心课程,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同步实施专业课程教育与认证考试。建立证书学分认定机制,支持在校生取得职业技能证书。构建“校赛——省赛——国赛”多级竞赛平台,以赛促学。

(二)重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资源建设

1.通过系统分析文化和旅游产业岗位群职业能力,构建互通、互应、相补、相容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人文素养、通用技能、核心技能、能力拓展融合培养。

2.整合湖北舞蹈艺术资源,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力度,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智慧职教”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一体化设计、颗粒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的逻辑,重点制作以舞蹈片段为主的颗粒资源,建设适应自主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原创舞蹈剧目资源库》和《湖北地域舞蹈资源库》,打造既具校本特色又可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

(三)坚持德技并修,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提炼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

2.基于课程资源建设,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凝练湖北地域舞蹈文化研究成果,开发《高职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湖北民间舞蹈训练教程》等集合视频、动画、音频、图像、文本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特色教材,并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企业内训教材。

3.依托“智慧职教”平台,探索混合式教学。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发扬表演艺术类专业“学徒制”教学优势,依托“智慧职教”平台,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在充分尊重艺术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分类、分批实施教学方法改革,试点翻转课堂、在线学习等,探索表演艺术类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四)革新人才引进机制,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研团队

优化舞蹈表演专业群师资队伍结构,以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研团队为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文旅产品研发、文艺作品表演为载体,依托名家名师工作室,挖掘自身潜力,整合行业资源,打造具有鲜明专业特色、融合创新能力极强专业教师队伍。 [3]

1.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4]健全特殊人才引进机制,引进行业权威并兼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才为专业带头人。结合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学历提升,创造条件帮助青年骨干教师拓展国际化视野,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舞台实践,构建“传帮带+海内外进修+实践与考核”的青年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2.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通过艺术人才培养、舞台成果转化、文旅产品研发等方式,充分发挥“湖北民间舞专家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完善项目式专家工作室管理制度,带动教师团队教学水平提升和创新能力提升。汇聚行业资源,孵化“楚舞名家工作室”、“湖北地域舞蹈传承人工作室”,开展湖北地域舞蹈文化智库建设工作,聘请行业知名专家来校担任客座教授、创新导师,共同推动教学改革。

(五)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搭建社会服务与艺术创新平台

面向湖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发挥专业群资源优势,开展以“楚舞”为核心的文化研究、艺术创新、社会服务工作,搭建校校、校地、校企全域协同的社会服务与艺术创新平台,推动荆楚文化传承与创新,助力湖北省文化软实力提升。

1.依托湖北地域舞蹈资源库、湖北民间舞专家工作室等优质资源,创建“楚璞”研究院,打造“楚舞”文化品牌。建立健全“楚舞”研究专家委员会制度,挖掘“楚舞”文化艺术价值,形成独具湖北地域特色的舞蹈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凝练“楚舞”教学成果,探索成果转化,研发“楚舞”文化旅游产品,进而反哺专业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打造精品剧(节)目,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集聚专业群优势力量,复排《家住长江边》《激楚》《采桑》等经典剧目,用高质量、高水准的演出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凸显专业群功能性特征,提升专业群服务社会能力。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区之间的合作,搭建舞蹈艺术社会服务平台,为政府部门、企业员工、学校师生和社会人员,提供演出、培训、职业体验和学历提升等全方位服务。面向少年儿童,打造“湖北少儿舞蹈艺术团”,定制化编创少儿舞蹈作品,开展美育教育。面向中青年,产出教育性、娱乐性并重的舞蹈艺术作品,着力推广荆楚文化。联合社区、老年大学等机构,面向老年人群体开展广场舞培训等多元化、个性化服务,丰富老年群体文化生活,提升老年群体幸福指数。

(六)坚持开放办学,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1.引入境外优质教学资源,打通境内外教育资源互换渠道。依托现有国际合作办学基础,持续推进与国际知名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引入境外优质教学资源,打通境内外教育资源互换渠道,逐步形成“互鉴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办学格局。全面研究、吸收、转化、创新职教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提升专业建设国际化水平。

2.实施高水平境外文化交流与培训项目,提升专业群国际影响力

落实“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尝试建设教师境外研修基地,拓展师资培训渠道,利用寒暑假期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赴境外学习研修。通过交换生、访学、境外实习、境外演出交流等方式,与境外高校及相关机构开展学生交流。承接各级政府、文化和旅游系统开展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國家中国文化交流中心、孔子学院等机构合作。[5]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实地教学等方式,开展舞蹈艺术相关培训,传播荆楚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马小兵.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J].燕山大学,2018

[2] 冷维娟.“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艺术理论教学创新改革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

[3] 梁建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2012.7

[4] 张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1-232

[5] 郭文富.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的实践路径思考[J].职教论坛,2019.10:35-39

作者简介:卢慧,学士 国家一级演员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艺术职业教育、舞蹈教育。

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实地教学等方式,开展舞蹈艺术相关培训,传播荆楚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双高舞蹈表演实施路径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全职妈妈浪费吗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浅析舞蹈表演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创新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