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疾病心理学视角下张枣创作心态之研究

2021-11-24张墨君

今古文创 2021年44期
关键词:心理分析疾病

【摘要】 张枣的大半生都与疾病为伴,其诗歌创作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疾病的身影。疾病对于张枣创作心态的影响可谓潜移默化、历久弥坚。在对疾病本身及其成因、影响进行心理分析时不难发现,疾病对张枣孤独主题的深化、逃避心态的表现、不安全感的产生以及死亡认知的转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重视张枣的疾病分析以及疾病心理分析,可以为解读张枣作品及其创作心态带来新的角度和思考。

【关键词】 张枣;疾病;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4-0046-03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往往视疾病为洪水猛兽,谈之色变。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心理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仅对疾病进行物理层面的治疗而更多地从患者内心出发,找出他们在意识层面的症结。德特雷福仁在《疾病的希望》(又名《疾病心理学》)中认为,所有疾病的根源都是心理问题,是人的心灵首先处于失衡的状态,才引发了生理上的疾病。疾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从而发现更真实的自我。在对张枣的分析上,疾病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切入点。通过对张枣一生中所患疾病,如失眠、成瘾(吸烟、喝酒、暴食)、胃溃疡和癌症加以疾病心理学的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进一步了解张枣的精神状态、处事心态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心境,有助于为读者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张枣。

一、疾病背后的创作心态

(一)疾病背后的孤独意识

失眠伴随着张枣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在其各个阶段的诗歌中都有反映。失眠分为暂时性失眠、短期失眠和长期失眠。张枣早期的失眠,是一种暂时性失眠。这种因情绪兴奋,思维高度运转带来的失眠,并没有过多影响到他的生活,反而让夜的孤寂渗入他的诗中,给他增添了许多诗人的忧郁。张枣早期的孤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又孤单又晴朗”的。无论是“无休止如星星的碎语/半夜里雨花和烟头落地/的碎语”[1]7,还是“一个男人般的影子/走进我谛听的影子/他递给我一支香烟/他说,他愿意在这个夜晚和我讲和/跟我心中另一个透明的脸蛋讲和。”[1]39,这时他的寂寞更像是一种清愁,和缓而平静。没有撕心裂肺和肝肠寸断,只有对情绪的探知和对人生的思考。

而到了中年這一切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彭英龙在论述张枣的孤独主题时曾说:“这一扩大在他接下来的尤其是去德以后的诗歌中持续加强。”[2]当他满怀希望地来到德国,打算开启人生新的阶段,对诗歌做出新的尝试时,却惊觉现实的一切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在德国他鲜有朋友,鲜有理解和推崇他诗歌的人,到后来他甚至丢了工作,感情也出现了危机。命运的无常、异国他乡的漂泊、远离知音的孤寂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深深折磨着他。精神和物质上的巨大压力让他渐渐陷入了长期失眠的痛苦中。在其随笔《枯坐》中他写道:“住在德国,生活是枯燥的……是的,在这个时代连失眠都是枯燥的,因为没有令人心跳的愿景。为了防堵失眠,你就只好‘补饮’。”[3]206张枣越是无法入眠,便越是借酒消愁,而这也加重了他的悲凉情绪,深化了他诗歌中“孤寂”主题的表现。是故张枣德国时期的失眠,常常伴随着浓烈的背景渲染和啼血的悲鸣。例如在诗歌《眼镜店》中,“风暴席卷全球”“失去通道的历史”“但丁的尾巴”“变种的向日葵”“膻腥天使”[1]166这些黑暗如末世般的意象与失眠组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诗都充满着压抑诡谲的风格,可见此时张枣的心情早已阴云密布。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与失眠和孤寂保持着一个恰当的审美距离,长期的失眠时刻困扰着他,放大他的孤独,提醒他的忧愁,给他带来切肤之痛。可见失眠作为一个线索很好地展现了出国后张枣内心孤独状态由浅入深的变化,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把握其作品中孤独的两个层次。

(二)疾病背后的逃避心态

疾病心理学认为“成瘾的人会渴望得到某种东西,却过早停止寻求,而卡在某种代替物的层面中” [4]203。而这往往是不愿直面问题的逃避心理在作祟。钟鸣曾评价张枣说他怕辛苦,擅长做一个即兴诗人。张枣赴德留学期间亦曾因无法平衡学业与工作而请钟鸣代写博士论文的其中一章。可见在张枣无法解决棘手的问题时,往往会寻求一种替代来逃避这种冲突。而这也体现在张枣诗歌“消极主体的升华”中,他正是通过不快乐而写快乐的“轻甜风格”来实现逃避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张枣的轻甜并没有让他实现真正的洒脱和通透。正如柏桦回忆:“虽然他表面有一种夸张的笑容可掬,其实是为了更深地掩藏其寂寞。”[5]4轻甜更像是张枣逃避冲突的工具。他是在“用‘甜’所包含的柔润、轻盈、透明、清凉、宁静调和现实困境中因流亡、失语、暴力所引发的消极感、宿命感”[6]。

纵观张枣“轻甜”风格的诗,如“感伤的猫追逐/蝴蝶,阳光鹤立台阶/焦灼的荷花在啮吃”[1]133 “一封信打开/我咀嚼着某些黑暗/另一封信打开/皓月当空”[1]186等,不难发现这类诗歌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与轻甜灵动的意象相伴出现,让读者能够明显感觉到一个主动转化情绪的过程。他通过将消极的情绪与灵动、轻盈、美丽的意象相结合,来达到中和哀愁迷茫,体现积极赞美情绪的追求。但即使如此,读者依然能从字里行间发觉他的忧伤。因为他轻甜的产生方式是将痛苦刻意加工为甜,而非直接从生活中感受甜。“轻甜”只是他渴望的理想生活的折中替代物,他止步于此,不仅没有得到精神上的救赎,反而只能躲到轻甜背后独自去消化他的愁绪,从而失去了真正与生活和解的机会。也就是说,张枣只完成了艺术精神上的升华,而没有达到自我心灵层面的升华,这是张枣轻甜风格的遗憾。

二、疾病背后的不安全感

正如前文所说,张枣的生活习惯和处事风格一直给人一种即兴的、洒脱的、纵情的感觉。事实上,他之所以会做出一系列不甚理智的行为是因为其内心深处一直有童年创伤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张枣的童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外公、爷爷、父亲都是右派,大人们都被下放在外,造成各种童年阴影和压迫”[5]49,以至于在他的诗歌中,童年总带有灾难和冷酷的色彩。

如《入夜》的第一段:“花朵抬头注目空难/我深入大雪的俱乐部/靠着冷眼之墙打个倒立/童年的玩意儿哗然泻地”[1]194。此外,他还曾经写过一首名为《无题》的旧体诗,明确表达了童年所帶给他的伤痛记忆:“怨梦恐前径,残月寒童心。莫道母乳淡,只恨淫者凶。幽月出天际,赐光本无心。何日劲草起,腾浪听不惊。”[1]315而这种不安全感也深深影响了张枣之后的生活,以至于多年后柏桦回忆起和张枣的初见,都会说他“梦幻般漆黑的大眼睛闪烁着惊恐、警觉和极其投入的敏感。”[5]53他的不安令他总是在寻求一种来自亲情、友情甚至同胞情的依赖。虽然张枣表面上是一个自称就其写诗向度而言,五十年内无人可以赶超的得意狂者。但是疾病心理学认为:“胃溃疡患者不但需要察觉,也需要承认自己对婴儿式依赖与母性安全感的渴望,以及对被爱、被照顾的渴望,即使这些欲望被隐藏在独立、能力和自大的表象之后也是如此。”[4]117

以张枣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乳房”为例,“乳房”对于张枣就如同黑暗陌生环境中的光明,是对母性温暖的渴望,是可以让人放下一切戒备的安全感。“我的头/偎着光明像偎着你的乳房/陌生的灯泡像儿子,吊在我们/中间——我们中间的山水”[1]57。而在他轻甜风格的诗中,“乳房”又是打破孤寂的脉脉温情,是重构关系的情感联结。“黎明充满啼鸟落花/小小人儿重新长大/你在这儿,我在那边/我的竹马‘嘚嘚’骑到/你的床沿:乳房病了/青青发辫,小小裸体/上帝禁止我们孤寂/你生下我,我来生你”[1]138。张枣营构出的这些毫无危机感和攻击性的画面,如民谣又如童话,让人能够卸下铠甲与防备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安宁。这一类诗歌就像是张枣精神的桃花源,展现着张枣对于安全感的珍视与渴望。

而张枣不安全感的另一大来源,便是远离故土出国深造的体验。张枣一生都在努力尝试沟通更多的文化,实现更自由、创新且多样化的诗歌表达。成长在天才光环下的张枣对自己的诗歌和才华向来非常自信,可到了德国他突然发现,他的诗歌在脱离了原始的土壤和受众后,一时间竟无法在新的环境中收获人们的肯定与鼓励。一切都没有向他预想的方向发展,诗歌认同感上的失落、感情的危机、工作的焦虑让张枣在精神与物质上都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而酗酒正是他不安全感的另一种表现。“空酒瓶” “红酒”这类意象在张枣作品中,可谓数不胜数。疾病心理学认为“大部分酗酒者也会寻找亲近的同伴,酒精借着解开限制和约束、模糊社会地位的差别、加速结交朋友的过程,而制造人与人亲近的假象,可是并没有真正的深度或亲密。”[4]205此处并非质疑张枣与友人的真挚友情,而是想证明张枣内心深处潜藏的疏离与患得患失。张枣旅居德国,远离知己,本就有一种被抛弃感。而张枣的友人苏桑娜回忆:“我们组织了中国日,中国和德国的艺术家对四川五君子和荷尔德林的诗歌以他们的表现形式加以翻译……准备工作差不多做了两年……然而结局却令人沮丧不已:翟永明、钟鸣和柏桦都不能出来,你悲哀不已。”[3]289满心期待的重聚以这样的悲剧收场,这更加深了张枣对人世无常的感受,他太过珍视友谊所以显得尤为患得患失。正如陈东东所说:“几天后,张枣回长沙过春节,然后去四川,去北京,去会旧友新朋,去各种场合场所,去这样那样的饭局和酒局。”[5]46他正是在用这样一种异化的方式来确认和铭记友谊。所以在分析张枣的相关作品时,着眼点不应该只停留在其即兴洒脱的性格上,而应该深入其心灵的失衡与不安全感来加以说明。同样,张枣的诗歌中也有很多地方都表达了他的不安:“你吐纳汪洋深处千万种遨游,却无水可攀援。”[1]200这是一种随时可能失去依靠的不安全感,“我永远接不到你,鲜花已经枯焦,因为我们迎接的永远是虚幻——上午背影在前,下午它又倒挂。”[1]174这又是一种抓不住,无法把握和举棋不定的不安全感。而“电话铃响了三下又杳然中断,会是谁呢……对我说Hallo?我的惊恐是否会一窝蜂地钻进听筒?你没有来电话,而我,两小时后又要分身异地……而咖啡,仿佛知道你不会来而使过客颤抖。”[1]282-284则更是把一个孤独等待、小心期望、脆弱惊惧的孤独者形象写了出来。可见匆匆地相聚与离别以及身处异地的漂泊都是张枣不安全感的来源。

三、疾病背后的死亡认知

学界对于张枣死亡态度的认识一般是两层,即从恐惧到平静。如王茜认为:“张枣对‘死亡’实际上经历了从无助的恐惧,到平和的接受,到敬畏,到作为一种精神解脱出路的认识过程。”[7]

此外,周升波也表示:“如果说前面这几首诗表达张枣对死亡理解的一种恐惧与不安的话,那后面几首诗就表现了张枣对死亡的淡然。”[8]但如果对张枣整个患癌期间的创作进行认真梳理就会发现其实张枣对于死亡的认识应该是四层而非两层。

在没有确诊癌症之前,张枣对死亡只是持旁观态度。死亡对于张枣来说只是一个用来思考和探讨人生话题的工具。但是站在局外旁观死亡与正处于死亡的威胁中是不同的。一直以来,张枣和他的朋友都对张枣的身体很有信心,傅维甚至开玩笑说:“你身体恁个好,肯定死在我后面。”[5]106所以当癌症突然降临到张枣身上时,他其实是毫无准备,慌乱且恐惧的。

卫明在《死亡是一件真事》中回忆:“12月初的一天下午,我接到张枣电话。说去北大医院做了检查,怀疑是肺癌。他语气有些慌乱,而且感觉有些弱……我则感觉到他有明显的不安……去诊室的路上,他一直挽着我的手臂,如一个胆怯的孩子。”[5]224可以看出,与之前的书写截然不同,此时的张枣对于死亡有着一种非常真实的恐惧。

而在他生命最后时光中写下的大部分诗和散文里,读者也很少感受到淡然和释怀,更多的是饱受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的痛苦。他在《雪花》中写道:“我的明天会更痛吗?会让我痛完一生所有的痛吗?那样就或者……痛只有咫尺之遥了……离痛咫尺之遥或者才是远离了痛吧,因为真实的痛并不痛,它只有痛的万种姿态,比如雪花,水,某物的或你濡嫩的舌头。而我就迎上了越过痛,越过痛哪怕一分钟。”[5]XII而他最后一首完整的诗《灯笼镇》更是他对疾病的终极书写:“灯笼镇,灯笼镇/你,像最新的假消息/谁都不想要你/除非你自设一座雕像/(合唱)/假雕像,一座雕像/灯红酒绿/(画外声)/你搁在哪里?搁在哪里/老虎衔起了雕像/朝最后的林中逝去/雕像披着黄昏/像披着自己的肺腑/灯笼镇,灯笼镇,不想呼吸。”[1]297-298突如其来的死亡就像一个“假消息”,让他难以相信自己的身体已经出了这么大的问题。“老虎衔起了雕像,朝最后的林中逝去”,张枣属虎,他的诗歌中虎的意象也常常代指他自己,他拾起美好的记忆,去走向逝去与死亡,在人生最后的黄昏中,曾经最要强的张枣却痛得不想呼吸。

虽然癌症的迅猛攻势并没有留给张枣太多的时间,而张枣对于死亡的认识并没有就此止步。在这短短三个月的末尾,张枣再一次展现出了他对死亡的超越。在张枣已经无法清楚书写的最后时光中曾有一句手稿被依稀辨认出来:“别怕。学会躲藏到自己的死亡里去。”[5]X此时的他已经从茫然无措中逐渐回过神来,当他再一次从诗人的高度和一个知识分子的灵魂去看待死亡时,他便克服了本能的恐惧,平和且从容地接受了自己的死亡。“高兴一点,会好起来的”[5]IX,据张枣堂弟张波回忆,这是张枣最后的遗言。此时的他已经完成了由旁观者的恐惧至从容,再到亲历者的恐惧至从容的双重超越,癌症给了他对于死亡的切身感知,这种认知上的超越使得他的作品中有了一段非常微妙的反复。他病后的写作相比之前的写作相更加切实有力,因为他不再是探讨者,而是讲述者。此时的他褪尽了对文字的雕琢,赤裸裸地站在死亡面前,这也使他在死亡认知上的二次超越显得更有血有肉,也更具有动人的力量。

疾病作为张枣人生经历中的一部分,为张枣的诗歌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虽然人们“不能把诗人的生活当作决定他艺术的致命因素”[3]278,但是作为影响创作的因素,它同样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深意。可以说,文学与疾病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有助于还原一个更加丰富立体的作者,从而为展现其幽微的精神气质以及潜在的创作心态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张枣.张枣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彭英龙.立足边缘,召唤无限[D].首都师范大学,2013.

[3]張枣著,颜炼军编.张枣随笔集[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8.

[4]德雷特福仁,达尔可.疾病的希望 身心整合的疗愈力量[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5]宋琳,柏桦编.亲爱的张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吴情.论张枣诗歌中的消极主体[D].南京大学,2015.

[7]王茜.张枣诗歌中的“历史视野”[D].复旦大学,2010.

[8]周升波.论张枣诗歌的生命哲学[D].广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张墨君,女,满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新诗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分析疾病
警惕!这8种梦境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先兆
久坐可致多种疾病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
浅析艺术院校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最高贵的导盲犬
影子疾病,隐形杀手
话说小儿常的肛直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