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健全党员作风常态化的路径

2021-11-24康志贤

活力 2021年24期
关键词:干部作风作风常态

康志贤

(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福州 350118)

一直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近20年来,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党的作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党史学习教育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党的作风建设依然以阶段性的主题教育活动为主,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尚未根本建立,这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高校党的作风建设需要不断探索的内容。优良作风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取得各项事业成功的保障。基于对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是新形势下党在历史总结基础上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深刻认识,也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高校而言,健全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直接关系良好党群、干群关系的形成,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本文通过探讨高校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根源,探索高校改进作风常态机制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特别是结合新时代高校实际,探索高校作风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路径。

一、高校健全党员作风常态化路径的迫切性

对于高校来说,党员干部是促进高校教育发展、提高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坚力量。党员干部不仅肩负着高校各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细化实施职责,也肩负着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重任。在新形势下,高校党员更应当认识到自身的担子和责任,只有在工作中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才能够更好地助力高校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健全党员作风常态化路径的迫切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是建立健全高校党员作风常态化路径是和谐高校、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在为社会输送人才和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历史赋予高校的使命。在这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推动下,高校健全党员作风常态化路径的建设,能够为办成各项事业提供坚实的力量基础,使党员发挥自身的责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办广大师生满意的教育。通过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推动社会的和谐,最终巩固我党的执政基础,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

二是进一步健全高校党员作风常态化路径的建设,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现高校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高校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这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持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暴露了一系列新问题,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影响了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以党员干部的工作为切入点,健全高校党员干部作风的常态化路径建设,能够加强高校的党建工作,更好地指导高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持续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改革,为高校育人奠定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直肠癌包括齿线至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之间的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我国低位直肠癌约占直肠癌总数的75%[1]。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Miles根治术是普遍采用的手术方法[2]。患者因需要结肠造口,即人工肛门,排便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可能严重影响术后的生活质量[3]。大部分患者出院后因自我护理能力不足,导致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据文献报道,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国外为11.0% ~60.0%;国内为16.3% ~53.8%,平均发生率 20.8%[4]。因此,我们在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综合社区干预,探讨干预对患者术后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下文数据来源于中原黄金冶炼厂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闪速吹炼炉正常生产期间的化验数据,在系统分析基础上研究提高闪速吹炼铅脱除率的最佳工艺控制条件,以便更好指导生产。

一是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于党组织在抓党员作风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抓手。二是缺乏一个完善的绩效考评 机制,相关考核更多地针对整个工作部门,并没有落实到个人,导致部分党员干部进取意识不够,甚至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三是相关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弱化了制度的刚性,在考核 上缺少合理的量化标准,在评优评先上缺乏奖励鼓励,使党员干部在工作上出现干多干少没区别、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结果,久而久之,导致党员干部出现了作风问题。

二、高校改进党员作风的现实意义

新时期,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引起的社会问题不断浮出水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必然影响青年一代的培养,影响和谐干群关系的构建。为此,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向常态化方向迈进。这是党在新的生态环境中自我适应能力提升的体现。

(一)提升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求

党员干部作风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良好的作风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塑造党员干部形象,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党历来都非常重视作风建设,不断强调党的作风建设。但是,高校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容易反弹,“四风”问题仍然突出。推动改进作风常态化建设能够有效防止作风问题的反弹,杜绝党员干部不作为、滥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培养良好作风习惯,凝聚正能量,提升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

(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处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社会群体日益多元化,价值取向也在实现多样化,外部诱惑更多也更大,高校党员干部的作风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出现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引发高校党员领导干部诚信缺失、道德败坏、追名逐利等现象,给高校的声誉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提高高校发展软实力的需要

高校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建设,有助于在高校营造廉洁从政、务实高效、纪律严明的良好风气,提升高校持续发展的强大软实力。诚然,扎实严谨的干部作风既是一种形象,也是一种资源,更是一所高校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的软实力。缺乏优良的党员干部作风,必然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分散高校发展的力量,阻碍高校发展。优良的党员干部作风能够促进党群关系和谐、干群关系融洽,形成高校发展的合力,推动高校的不断发展。

对水利建设单位加强管理,杜绝企业资质外借。各级水利部门要对水利建设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统计企业所参与投标项目及其中标情况,同时根据企业实力核定其能从事的项目建设能力,帮助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遵守水利建设市场的规则规范。对外借资质的企业,一经发现,必须给予严厉处罚,可进行停业整顿或者禁止其1年内参与任何水利工程投标等。

三是建立健全高校党员作风常态化路径能够切实落实常态化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制度建设的常态化。党员干部是推动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制度为保障,才能保证高校党员的作风优良。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常态化制度能够促使高校党员干部约束自身的行为,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和理念,在工作中积极谋求进取,能够发挥党员的堡垒作用,从而更好地引导高校持续深化改革,自觉接受监督,从而推动监督检查的常态化发展。

二、高校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根源分析

作风离不开严格的制度约束,离不开科学完备且可执行性强的制度机制,更离不开敬畏制度、呵护制度、遵守制度的制度文化。当前,高校改进作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化推进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实现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外界环境层面的影响

作风是一个党员干部的政治品德、个人素养和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干部是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领头人,是高校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中的作用,决定了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党员干部的作风常态化建设。优良的作风有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为培养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创造重要条件。众所周知,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联系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有利于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党员干部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群众路线是保持优良作风的唯一途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法宝。因为我们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群、干群良好关系,促进了群众对党的认识,赢得了群众对党的支持与拥护。实践证明,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有利于党员干部改进作风,否则就会割裂了党和群众的联系。当前,高校坚持群众路线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和维护群众利益,在具体工作中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才能密切党群、干群联系,进一步推动优良作风的形成和保持。当然,现实中是否真正做到了联系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也最有评价权,最有发言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群众路线和优良作风二者是相互促进、目标统一的。只有坚持优良作风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才能持续保持优良作风。

(二)党员干部自身因素

党员干部总体素质和形象是好的,但是一些党员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不够、官僚主义思想浓厚等现象,在具体工作中对自身利益高度关注,对群众利益漠视不管,没有担当意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习惯于按规定章程办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个别党员干部甚至丧失对自我的要求,腐化堕落。总之,党员干部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负面人格、心理、认知等都会对党员干部作风产生消极影响,败坏党组织的形象。

(三)制度机制方面的因素

为了加强党的建设和管理,我们党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但是一些基层组织从严治党方针落实不到位,组织纪律涣散,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来说,高校健全党员作风常态化路径建设,才能满足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自身发展需求。与此同时,也能够积极反思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高校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成长,为高校完成育人目标奠定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三、高校改进党员作风常态化的路径思考

推进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对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在实现过程中也会受到不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相关问题。

(一)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常态化

水阀电路的开关信号由单片机进行控制,如图5所示。图5中开关K2所在位置代表水阀开关位置在闭合处。R4为上拉电阻,与米阀控制电路原理相同,三极管导通,开关吸合改变位置,开关K2所在位置改变代表开关位置在开合处。但是与米阀控制电路不同的是,水阀控制电路不需要位置信号,只要接通水阀的使能信号,就可以启动放水,断开水阀的使能信号,停止放水。

(二)健全完善制度建设常态化

制度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具有普遍、长期的约束力,因而改进作风的制度建设是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的重要保证。有好的制度,并发挥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通常可以让好的作风得到更好的弘扬,让不良作风得到更有效的遏制。当前,高校党员干部存在的作风问题仅靠思想教育还不够,必须依靠制度化、机制化的规范进行约束,及时给他们“洗洗澡”“治治病”。当前,作风建设依靠党内集中教育倒逼的治理模式仍很重要,但要彻底解决作风问题,需要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治理规范。诚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能够帮助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但真正解决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还需要规范的制度。对于高校而言,仍然需要严格遵循以“八项规定”为主轴的系统制度,并在该精神的指引下,探索制定相关的制度。有令不行,必然影响制度落实效果。因此,高校各有关部门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即“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硬约束。

(三)持续推进监督检查常态化

健全和完善党的监督检查常态化机制,是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有效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管用的体制机制,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因此,当前监督检查常态化机制建设要坚持。

服药时间、剂量、用法不一致使病人在服药过程中出现记忆偏差或担忧。病人10:“护士给我说过怎么吃,当时记住了,到点又忘记了,主要是吃的药太多,不是忘了吃这个,就是忘了吃那个。”病人7:“我血压高,前2 d又感冒,每天都得吃降压药、感冒药,我怕这个药和它们一起吃不好”。

国家标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23020—2013)围绕两化融合核心内涵,规定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评估框架和内容,为本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1-3]。如图1所示,两化融合评估框架将评估内容分为两化融合水平与能力的评估和两化融合效能与效益的评估两方面。工业企业在两化融合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与能力不断推进,分步推动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及协同与创新,同时,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效能与效益逐步提高,分别体现在企业自身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评估指标如图2所示。

一是强化群众监督,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监督作用。高校各部门应建立健全党务校务公开制度,给师生充分的知情权,发挥高校师生的监督作用,在监督中促进作风改进。二是强化内部督查。通过定期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考核高校各部门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并建立通报机制,对一段时期高校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通报,引起重视,主动抓好作风建设,以适时的通报助推作风建设的常态化。

结 语

高校健全改进作风建设常态化是一项创新性强的探索性工作,事关党的建设和高校发展的大局。当前,高校在探索中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形成了许多有效的制度成果。但由于作风问题涉及面广,影响领域大,改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工作任务依然艰巨,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有效地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在相关制度机制建设上进行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深化。

猜你喜欢

干部作风作风常态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为民服务要在“群众频道”——改进作风不能“乔装打扮”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论高等学校干部作风对师德建设的影响
浅谈党政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新常态报道要认识四种关系避免两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