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渡江精神在岳西的生动体现

2021-11-24蒋树鑫

活力 2021年18期
关键词:刘邓渡江战役渡江

蒋树鑫

(中共岳西县委党校,安庆 246699)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精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不畏艰险、奋力向前的革命精神,也是军民情深、党和人民的鱼水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其中,渡江精神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2021年3月2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大会上把渡江精神的时代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军民团结、一往无前,勇于担当、无私无畏”。

安徽省岳西县是大别山的纵深腹地,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红色基因。解放战争时期,岳西的战略位置非常显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岳西是刘邓大军的重要战略后方,刘邓大军解放岳西全境也为后来的渡江战役打下坚实的基础。1947年,皖西区党委在岳西成立,标志着岳西成为创建皖西解放区的指挥中心。渡江战役打响后,岳西县委、县政府动员全县人民掀起支援大军渡江的热潮,岳西人民奋力支前,军民团结,一往无前,生动地体现了渡江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渡江战役前岳西的战略位置

(一)岳西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略后方

1947年6月,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一、二、三、六纵队及直属队共12万余人,实行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伟大战略决策为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和渡江战役的打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岳西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目的地,也是刘邓大军的重要战略后方。1947年9月17日,刘邓大军三纵司令员陈锡联接到刘邓首长电令,要求其从霍山出发进军岳西。陈锡联随即命令三纵教导团、七旅二十团、九旅二十七团,由岳北县委及县大队做向导,经黄尾河、石关抵达岳西县城衙前镇。此时,国民党岳西县政府要员及县自卫队早已闻风而逃,退至潜山。19日,部队占领县城衙前镇(现名天堂镇),岳西解放。据当时担任三纵七旅二十团后方留守处指导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岳西县委书记的老战士陈九仁回忆:“1947年9月18日晚,团长左奎元、政委汪羽楚率三纵七旅二十团从霍山出发。9月19日中午抵达岳西石关,在石关吃了午餐,下午到达汤池畈。当天黄昏时分,七旅二十团占领县城衙前,衙前东面金家祠堂是国民党县政府驻地,大门前面碉堡上高挂着一盏马灯,灯光一明一暗,惹人注目。于是,刘邓大军部队迅速登上花果山东头,居高临下,朝向金家祠堂开枪射击。打了几枪后,不见敌人回枪,没见到站岗哨兵,于是不费一枪一弹地开进了金家祠堂。”

据此,岳西县的解放日期是1947年9月19日。中共岳西县委于1986年3月25日,以文件形式将“岳西县解放日”确定下来。此后,9月19日就被定为“岳西解放日”。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岳西人民在县委、各区委领导下,全力支援刘邓大军。广大群众为大军筹集军粮、收集情报、运送伤员,男人抬担架、运物资,女人缝军衣、做军鞋,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刘邓大军掩护、安置伤病员。

1947年9月,中共岳北县委和皖西支队岳北大队组织1 500多名民工,带着300多副担架和89只毛排,帮助刘邓大军抬送伤病员和搬运物资。同年10月15日,新成立的岳西县爱国民主政府发布训令,要求县内各区所如数完成所下达的军粮款和军鞋等任务,全县计收款58 500万元、粮10 390石(约合65 980 kg)、军鞋10 500双。训令发出后,岳西各区委立即发动群众踊跃交送军款、军粮和军鞋,各区都按时如数完成了任务。1947年初冬,刘邓大军三纵部队在大别山区身着单衣作战。为了解决三纵部队的冬装问题,岳西县委、县民主政府立即指示县内各区迅速筹集布匹、棉花。岳西县所有商店的棉布及群众土纺土织的粗布全部卖给了刘邓大军,裁缝工义务为刘邓大军赶制棉衣,群众主动捐棉花,踊跃报名参加制衣。当时,全县家家户户忙着做拥军鞋。至1947年冬,岳西县为三纵部队筹集过冬棉衣共计5 000套,捐献军鞋共计60 000余双,解决了三纵部队的过冬棉衣和布鞋问题。

综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岳西县城后,岳西成为刘邓大军的重要战略后方,岳西人民节衣缩食,集全县之力全力支援刘邓大军,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的活动及吹响战略总攻的号角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岳西是创建皖西解放区的指挥中心

1947年9月20日,刘邓大军三纵司令部驻扎在岳西县汤池畈忠烈祠,三纵供给部、卫生部、民运部及直属机关同时设在汤池畈。同年10月,刘邓大军在岳西县的黄尾、包家、姚河沈桥、田头闵山、和平石门山设置三纵野战医院、军械所。在岳西县的来榜、五河、菖蒲一带设立三纵被服厂。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示,刘邓大军在岳西县中关乡储氏宗祠创办了鄂豫皖军政大学皖西分校。刘邓大军三纵部队和原来在本地坚持斗争的干部密切配合,发动群众,发展党组织,建立民主政权,开展土地改革。

1947年11月,刘伯承、邓小平在太湖刘家畈召开刘家畈高干会议,决定成立中共皖西区党委。11月15日,皖西区党委、皖西军区和皖西行署在岳西县汤池畈刘氏宗祠正式宣布成立,隶属于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邓小平),彭涛任中共皖西区党委书记,曾绍山任皖西军区司令员,彭涛兼皖西军区政委,罗士高任皖西行署主任。这也标志着岳西成为刘邓大军创建大别山皖西解放区的指挥中心。1948年2月,刘邓大军三纵部队组织了衙前战役。刘邓大军主力撤离大别山时,抽调三纵七旅二十团、八旅二十四团、九旅二十七团,坚持皖西游击斗争,建立太岳县,将其作为皖西解放区中心,在岳西腹地坚持长达一年半的时间,粉碎国民党整编第二十五师、四十六师、四十八师的多次围剿,直至岳西县全境解放。

综上,解放战争时期,岳西的战略位置非常显著,岳西是刘邓大军的重要战略后方和创建皖西解放区的指挥中心。这一战略位置标志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岳西全境为后来的渡江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岳西成为渡江部队的大后方,尤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广大岳西人民奋力支前、参军参战,生动地体现了渡江精神的时代内涵。

二、渡江精神在岳西的生动体现

渡江精神的时代内涵十分丰富,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传承和弘扬,也具有渡江胜利暨南京解放中所彰显的独特的革命精神。渡江精神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为: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军民团结、一往无前,勇于担当、无私无畏。岳西人民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渡江精神在岳西的红色大地上有着生动的体现和彰显。

(一)生动体现了坚定信念、革命到底的渡江精神

为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岳西人民走过了一段非常漫长、曲折、艰难、困苦的道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历经千辛万苦,同样,解放岳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敌进我退,敌退我归”的曲折斗争,经历了敌我力量的此消彼长,经历了县城二失三守的收复过程。

革命历程是艰难的、曲折的。1947年11月底,国民党整编第二十五师大举进攻岳西,此时的刘邓大军已转入外线作战,留在岳西境内坚持的仅三纵七旅二十团、分区基干团及岳西县大队等少量部队,岳西形势开始恶化,变成了敌占优势、我占劣势的游击区。在此情况下,岳西人民为掩护刘邓大军留守部队,坚持游击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邓大军三纵主力部队撤出大别山后,三纵七旅二十团留下一个营的兵力,由副团长李长生率领,支援地方武装斗争,并负责保护岳西县境内的被服厂和后方医院。七旅二十团卫生队支部书记陈九仁奉命带领76名伤病员留在岳西养伤、治病,辗转于岳西的主簿、来榜、菖蒲、五河等地区,有时分散住在可靠的群众家里,有时集中统一行动。每到一处,都有岳西群众给伤病员买药、传递情报,在岳西群众的悉心照料下,这批伤病员很快恢复健康,重新归队,返回二十团继续战斗。1948年2月,三纵副司令员郑国仲在战斗中负伤后,转移到岳西县晾袈裟(今石关乡仙湾村)储大话兄弟家养伤。敌人发现后,对储氏二兄弟严刑拷打,但储氏二兄弟宁死不屈,最终被敌人残忍杀害。1948年上半年,岳西县第四区区委书记苏枫带领几名战士隐藏在牛草山北面的马园村,当地一位大嫂气喘吁吁地跑上山报信:“快点跑吧,广西佬(国民党二十五师属于桂系军阀)搜山啦!”苏枫等人听到喊声后,立即安排撤离。这位大嫂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报信,连姓名都没留下,但她的动人事迹一直在当地流传。

在岳西大地上,刘邓大军的不少伤病员在群众家里休养,周围群众为伤病员送饭送菜,为重伤员抬担架。岳西人民在十分艰难、十分残酷的环境中坚持斗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皖西军区部队改变了策略,即“避敌主力、打击土顽”“敌占城镇,我占乡村”,坚持腹地游击战争,最终在1948年12月20日解放了岳西全境。

正如岳西民歌里唱道:“红军走了又回来,穷人喜笑又颜开。大伙拉住不放手,要和红军在一块儿。”在革命困难时期,岳西人民始终信念坚定、革命到底,配合刘邓大军开展游击战争,为解放战争吹响战略总攻号角、打响渡江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动体现了军民团结、一往无前的渡江精神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四、五兵团和第三野战军第七、九兵团先后到达安庆地区沿江各县,准备打响渡江战役。此时,岳西县委、县民主政府动员全县人民掀起了支援大军渡江的热潮。

首先,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支前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县支前后勤指挥部在衙前成立,县长李正乾任指挥长,县委书记李景堂任政委,在衙前设立了总兵站,在菖蒲袁家渡设立了第一供应站,在潜山水吼岭田家湾王家祠堂设立了供应分站。水吼岭供应分站由徐高成任站长,分站内设秘书、储运、保卫三个股和一个通讯班,有工作人员30余人。

支前指挥部成立后即开展宣传工作,动员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县委提出了“一切为了支前”的战斗口号,把支援前线、支援解放军作为当时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全县很快形成支前热潮,一个“男的舂米,女的做鞋,路无闲人,夜不灭灯”的动人支前场面出现在全县各个村庄。为了赶制军鞋,妇女们连夜纳鞋底,缺少鞋面布,妇女们就拿出给家人做衣服的布料,有的姑娘还献出了为未婚夫做的鞋。

筹集粮草等军用物资是支前工作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岳西县为解放军筹集大米1 148 909斤(574 454.5 kg),油18 473斤(9 236.5 kg),盐19132斤(9 566kg),柴 草224 609斤(112 304.5 kg),军 鞋22 067双,雨伞6 066把。为了运输这些物资,岳西县还征集了150条木筏。这些军用物资都被及时运达水吼岭供应站,再运抵渡江战役各战场。

岳西人民奋力支援渡江部队,源源不断的军用物资给安庆地区的渡江队伍以强有力的支持,这充分体现了军民团结、一往无前的渡江精神。

(三)生动体现了敢于担当、无私无畏的渡江精神

为了给渡江部队以更有利的支持,岳西县还组织了支前民工大队。渡江战役时,岳西的支前民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提供短期服务的民工,主要任务是执行境内的运输;另一种是常备民工,由县支前后勤指挥部动员组织,由县委排除干部带队随军行动,主要任务是抬送伤员、运输物资。全县共组织常备民工1 200人,编成4个大队,汤池、响肠为第一大队,五河、菖蒲为第二大队,主簿,头陀、来榜为第三大队,店前、白帽为第四大队。民工大队离开岳西后,经潜山梅城、太湖岔路口到达望江华阳吉水沟。4月23日跟随二野四兵团十三军教导团渡过长江,直至江西弋阳。他们一路上为解放军抬伤员、运物资,圆满完成了任务。在弋阳,十三军军部派人到岳西民工大队驻地,召开军民联欢大会,宣布岳西民工支前任务已经胜利完成,特代表军部首长前来欢送岳西民工回县。十三军还给岳西民工大队签发证明一份,赠送锦旗一面,锦旗上写着:“向英雄的岳西民工学习致敬!”

支前民工大队在战场冒着枪林弹雨为渡江部队服务,胜利完成光荣的历史使命,这充分体现了敢于担当、无私无畏的渡江精神。

结 语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参观时十分感慨地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岳西人民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出浓浓的军民鱼水之情,渡江精神在岳西大地有着生动的体现。新时代,我们要时刻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弘扬渡江精神,在奋发进取中不断续写“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军民团结、一往无前,敢于担当、无私无畏”的时代新篇章。

猜你喜欢

刘邓渡江战役渡江
渡江战役中的“紫石英”号事件
《一叶渡江》作品赏析
渡江战役纪念馆里听故事
电影《渡江侦察记》与聂凤智
姜瑞福:难忘的渡江战役
吕蒙白衣渡江
舒同与渡江战役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激战汝河
抢渡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