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法辅助人员需求下的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运用研究

2021-11-24黎雪琳

法制博览 2021年31期
关键词:法学专业基地法律

黎雪琳

(广西警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8)

根据当下教育界的报告显示,法学专业就业难的现象成为当下教育界的通病。从实际来看,导致教学与就业分离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与实际相背离,难以适用于当前的法律职业培训,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实用性法律人才。为了保证人才积累,教育界积极地推出实践教学,并结合法学专业开设校外实践,通过开展实践基地,保障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提升实践效果,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

一、法学专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意义分析

规范高校法学专业,实现教学创新,需要从教育结构入手,才能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学理念与当下专业发展不符的现状,并在实践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基于当前学生学习现状,积极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拓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保证学生能够在专业中增强个人实践能力,强化专业技能,在高校的培养下,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法律应用型人才。

另外,高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有助于完善法学教学评价形式。能够通过实践基地更好地开展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得以提升。通过基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本身就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只有书本上的知识难以保证学生适应未来的职业道路,也不符合当下司法辅助人员对人才的需求。在实践教学中利用基地为学生提供发挥能力的空间和机会,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学生而言,高校建立的教学实践基地,是一个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在平台中,始终坚持法学职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个人能力的同时,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饱满的姿态迎合社会人才需求,努力地投身到法学专业人才后备军中,为法律行业带来活力。

二、当前法学专业教育现状

法学专业应是以法学教育培养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指导。然而多数法学高校开展的教育,更多是注重理论知识,与当前行业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相比,存在相背离的发展态势[1]。长期处于这种教学背景,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处理能力都受到影响,未来就业之路难以担任相关的职位。实际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当下高校教育缺乏创新,无法与社会发展相契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提升。法学生应注重社会变化,掌握充分的法律知识,以较强的专业能力获得就业资格。因此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法学人才的关键,其中包含了法律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等,需要拓展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思维能力并不是存在于书本中,仅依靠教师带领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转变学生的思维定式。需要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与法官、检察官等相同的思维方式。不但锻炼到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在实践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拓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从当前的教学模式来看,教学中实践占比较少,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充分思考的机会。实践与理论缺乏融合的机会,导致学生出现思想观念欠缺和落后的现象,不利于探究事实真相。同时,教学中模拟法庭意在培养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确保学生能投入到不同的角色中,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提升个人能力,逐渐学会运用法律知识。然而实际体验过程中,模拟法庭的案件都是固定的内容,导致学生思维被禁锢,难以从多方位思考,导致学生的个人能力难以提升。

三、法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探索

针对当前法律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对于学生日后发展和就业都产生影响。需要基于实践基地进一步完善法律专业教学,通过对实践基地探索,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2]。带给学生更为集中的活动体验,能够树立立体概念,充分地理解和体会实践过程。

(一)建立系列法律实践平台

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需要结合学生当前的未来就业相关要素,并基于司法辅助人员缺口的实际需求,考虑到多种法律工作的可能性。针对性地为学生开展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基地实践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专业素养。

1.高校可以与当地有名的法院联合,基于优秀的法官定期为学生提供正确、专业的指导。保证在法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多样化地了解到不同的案件类型,充分活跃思维,对不同的案件类型进行分析,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对于部分简单的案件,法官可以带领学生以实习的身份参与到案件审判实务、传送文书等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相关程序。

2.法律援助中心根据案件进行审查和处理,是专门提供法律援助的机构。包含相关法律信息咨询等工作,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见识到法律的正义价值,更深入地领会到法律知识的内涵,能在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的过程中,提升对法律相关工作的自信心。

3.律师事务所是法学生体验本专业的最佳场所,通过校企联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更深层次地感受律师工作的价值,针对性地选择律师为自己提供指导。学生实践过程中,能更密切地关注到法律相关内容。通过对案件等进行代理辩护、调解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法律职业的理解。充分感受法律规则、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和运行。

(二)法律实践的连贯性

对于法学生而言,进行校外实践与以往的实习存在本质差别。首先,传统实习工作内容相对单一,并且实习期较短,学生无法获得过多的经验。而学生基于实践教学基地能够通过高校与外界的合作,形成连贯性、完整的实践机会。其次,学生基于长期实践,能够更深层次地观察法律实践,并在法院、律师事务所的安排下,有规划地开展学习。将这一过程规划在学生的专业生涯中,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极大的助推作用。

通常高校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学期学习的内容,为学生安排对应的实践机会,保证学生能够在每个学期参与到对应的职业工作中。从起初的援助、观摩,到后期的参与模拟审判、司法考试等[3]。学生经历了长期实习,能够更科学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进行规划。

(三)制定具体实践管理制度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高校教学截然不同,高校教学模式单一,而实践平台能够提供给学生多样性的实践活动。但是基于活动的灵活性,教师无法统一对学生进行管理。为了便于校外法律实践有效开展,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从教师职责、学生学习成果考核等多方面,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选出专人负责,对学生和教师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和考评,最后根据评价报告结果,对学生实际表现给予对应的评价。

此外,由于法律专业的特殊性,需要实践支撑才能推动其发展。法律实践在法学生学习生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开展实践教学基地也能有效区分传统法律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了更好地完善法律教学工作,需要建立专门的教学机构,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实践。除了联合当地知名的法官和律师以外,还应指派专门的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确保学生在法律实践过程中,能够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形成系统的教育实践机制。

综上所述,当下法律人才稀缺,基于法律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积极优化法学专业,构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基地积累经验,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未来职业就业的专业技能,并基于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个人能力,切实发挥法律专业人才的作用。实践基地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法学专业健康发展,为司法辅助人员填补缺口。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基地法律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论法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我的基地我的连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第三节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