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协同的劳动教育初探

2021-11-23刘玉桃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46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劳动教育

刘玉桃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从小学开始,学校、家长就把智育放在首位,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如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素质教育。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由此可见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便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家校合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

关键词:家校协同;劳动教育;教育探究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作为“五育”教育体系之一地位凸显,彰显出独特的立德树人价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丰富的价值,具有明确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和实施的协同性。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具有价值引领、实践育人和情感化人三位一体的立德树人价值。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质,学校劳动教育应该充分把握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实施样态的一致性和侧重点,在劳动教育实施的全过程中彰显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指出:“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和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的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现在的学生都是在“福窝”里长大的,没有吃过苦,甚至吃不了苦,他们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顽强的精神。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纠正,生存问题将是一些孩子不可避免要面临的考验。所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敢于拼搏、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成了当务之急。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小学阶段,对孩子们今后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对小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时能有良好的心态,任重而道远。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只能从加强劳动教育着手。

二、家校协同劳动教育策略

(一)激励学生做有兴趣的劳动

在家,父母鼓励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劳动。比如整理玩具、给宠物洗澡等,并为孩子的劳动及时点赞。有些小孩看到大人扫地特别感兴趣,就可以教他如何扫地才能扫干净,并经常带着小孩一起参与扫地工作。有些孩子喜欢上街买东西,父母就可以让孩子去买一些调料、零食等小物品,并且可以教孩子如何付钱。这样很快孩子们就会做家务了,家长也感到欣慰,孩子的劳动热情更能持久。

在校期间,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故事会、劳动手抄报、劳动小制作、劳动小能手等劳动活动,学生对劳动活动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劳动习惯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对于班级打扫工作,老师设置评比专栏,每周对值日情况进行评比,优秀者进行奖励。举办一些手工制作比赛,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配合,制作出比如小木偶、布娃娃、灯笼、风车等作品。父母看到孩子们熟练的动手能力和富有成效的劳动成果非常高兴,学生在劳动中受到父母的鼓励和同学的赞扬,变得更加自信。

(二)培养学生在劳动中的成功感

小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可以陶冶情操,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实际上,劳动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所谓学习就是一种劳动,劳动也是一种学习。劳动教育最现实的意义就是掌握生活技能,让学生学会劳动技术,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生存的技能。

教師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比如植树节前后,给学生布置一个劳动任务:与家庭成员一起种植瓜果蔬菜,要求学生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种植技巧,并记录下劳动的感受,并且要求家长把学生劳动的情景拍照发到班级微信群。由家长发的照片可以看出,班级学生有的学了养花、有的学了翻地、有的学了种豆,老师把这些照片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时,会增加自豪感。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记录的劳动感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与朗诵能力,而且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

(三)合理分配学生的劳动任务

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仅凭兴趣、新鲜感、劳动热情是不够的。所以除了让孩子学会一些家务活外,还给他们安排一些固定的劳动任务。比如,早起自己整理床铺;每天固定时间打扫卫生、饭前为家人准备碗筷。我们东桥小学高年级的孩子还要学习整理房间,做到毛巾挂成一条线,鞋放成一条线,床上东西摆成一条线。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随时整理房间、不乱丢东西的好习惯。

在学校时,除了让学生打扫班级卫生之外,还要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环保劳动,提升他们的劳动美德。例如开展校园大扫除,让学生感受到乱写乱画、乱扔垃圾,不但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也影响了环境;组织学生去社区捡垃圾,让他们明白环卫工人的艰辛,他们在大街上就会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组织学生去打扫学校食堂的卫生,让他们感受到食堂员工的劳动强度有多大,以后也就懂得了如何文明就餐。劳动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促使个体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公益性劳动,对培养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和发展,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理能力和人生理解力,终身受益。为此,学校不仅要让老师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并向家长宣传培养儿童劳动习惯的重要意义,还应以儿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更要与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有效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张莉.让知识在劳动中绽放智慧之花——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的完美融合[J].科幻画报,2020(10):248.

[2]肖潇.核心素养下我国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及教育策略[J].智力,2020(27):39-40.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劳动教育
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利用博客平台 强化班级管理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发展教学策略的探究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