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望童心,唱响童歌

2021-11-23张弢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46期
关键词:文心言语习作

张弢

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童年度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作为儿童精神世界的守护和构建者——语文教师,反思当前习作教学,我们会发现,过度的细化引导和“成人八股”方法的传授,使得儿童习作偏离了童年的本位,丢失了儿童的“个性”,过早地走向“成人化”。

儿童习作,需要从探讨儿童生命世界开始,让儿童的生活、文化、言语、精神在习作的字里行间彰显和充盈,这才是提高儿童写作能力的正道和王道。否则,无论设计多么唯美,组织多么完美,结果多么精美,都只不过是一场美丽的徒劳而已。

一、巧借“无为”情景,实现“有为”目的

传统的习作教学,始终以明晰的“训练任务”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儿童在教师的牵引的语境下,被动地挤压已有的言语积累,成人难以体会其中的苦累。教学中,若能以活动为平台,巧借“无为”习作情境,淡化“有为”的习作目的,将作文的过程“融解”在儿童的实践经历之中,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悄无声息地积累素材,蓄积情感,必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儿童天生喜欢游戏,习作教学从儿童当下游戏出发,更能调动儿童参与的兴趣,挖掘儿童内在的言语潜能。如冬天来临,天气变冷,孩子们课间热衷于跳绳、踢毽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或活动课时间组织跳绳、踢毽比赛,学生自然围观,且兴致勃勃。活动中,参赛选手和观众自有不同感受。及时引导记录,便能成文。教学中,我们借助这类看似“无为”的情景,淡化“有为”痕迹,实现训练目的。值得重视的是,游戏然孩子的情感自然恣意,教师应顺势而导,变“无序”为“有序”,变“无为”为“有为”,让教学资源应然而生,源源不断。既然我们在游戏中与儿童的积极情感自然遭遇,就应该乘着这份快乐进行语言的自由飞翔。

二、少布“点”多留“白”,舒展儿童个性

习作教学中,教师的艺术不在于精心布下多少“点”,而在于慧心留给儿童个性多少的“白”。

一节主题为《未来科学家的照片》的作文课上,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伊始,教师把一面镜子放在一个精致的小箱子里,说:“我给大家带来一张未来科学家的照片,想看吗?”学生跃跃欲试。教师安排三位学生上台观看照片,并让台下学生留心观察台上同学神态、表情、动作。几个轮回之后便组织学生进行分层交流:台上同学看到一张怎样的照片,台下学生看到台上同学怎样的表情、动作。在互动交流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拟好细致的作文提纲,最后学生写作。纵观这堂作文课,教师指导过程具体,每个环节细节化、确定化,让学生的确有话可写。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上台看照片的学生较少,互动交流内容比较集中,写作提纲指向性过于明确,学生个性感悟会被相互同化,甚至格式化,因而完成的习作大同小异,缺乏个性之作。

本节指导课上,如能让更多的同学上台看“照片”,他们亲眼看到“照片”那一瞬间的感受一定各不相同,写下的内容也会更丰盈。同时,写作提纲也不能过于细致,能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即可。总之,习作指导的目的是给学生的写作营造更多的可能性,留置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才能让每个儿童的个性都有自由舒展的空间。

三、打造交往平台,感受“分享之乐”

教师修改学生习作似乎是天经地义,可是儿童对于教师花了大量时间修改的习作到底持什么态度?有心的教师其实都知道答案:许多学生无动于衷,很少有学生内心会产生很大触动。那么儿童作文究竟该如何修改呢?

接受美学告诉我们,儿童习作只有经过充分交往才能成为真正的作品,儿童心理学提醒我们,儿童的行为需要教育者的鼓励和赞赏,才能激发起他们更强烈的参与和探究欲望。因此,教师有责任为儿童打造“ 交往”平台。

首先,应鼓励大声诵读。让儿童对着同伴、父母、教师像诵读课文一样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要舍弃评头论足的挑剔心态,对儿童习作的不足给予足够的宽容。同时开展互动评点,可以利用班级博客、校园网等,创建固定交流空间,让儿童主动张贴自己的习作,通过“留言板”形式实现互动。让儿童享受到交往带来的成长。还需重视创造机会给予“发表”。可以是正式的报刊发表,更多的是则群体性展示:在班上诵读,张贴在教室习作栏,在校园网、个人博客上发表。让每个儿童在交往中感受到“我写故我在”,充分享受到写作带来的荣耀与尊严。

让我们都来做儿童言语的赞美者,让儿童都参与到言语的交往中,因为,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分享之樂”时,儿童写作才能走向“从容”的境界。

四、孕育饱满“文心”,激发持久动力

“文心”是儿童写作的核心机制,是一个写作者言语和精神的品质和源泉,更是一个写作者保持旺盛写作欲望和恒久写作热情的动力性支撑。小学阶段是儿童写作起步阶段,教学指导应重在“养心”——以儿童作为主体,以儿童文化、儿童精神作为背景,注重“文心”的修炼和涵养。

瑞士钟表制作大师塔.布克判断: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而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他认为,是“自由”造就了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的确,自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世界中最美丽、最渴望的生命状态。在儿童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儿童恢复这种状态,保持这种状态,他们的精神才会有智慧灵动,他们的言语才会有神奇的创造。

首先从培养儿童开阔的心境做起。给定“目的地”,引导儿童自行选择通向“罗马”的条条大道,让整个旅程妙曼多姿:范文引路,不是为了让儿童走近,而是启发他们走得更远;传授方法,不是为了立竿见影,而是为了让儿童在写作旅程中走得更稳健。同时,塑造儿童细腻的心。艺术的表达,常常以细腻取胜。写作中,细腻的文笔,可以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认知通感,文字的张力,文字的质感,文字的味道,在细腻的描述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下儿童畏惧写作,往往就是缺乏细腻而宁静的心灵。教师要自觉细腻起来,引领学生感知自然的细微变化,事情的关键环节,人物的鲜明个性等。文字是否有温度,是否有黏度,是否有气度,全在习作的细节再造上。一字一句总关情,需要儿童细细斟酌,慢慢揣摩,用细腻的情感润泽文字,丰盈文字,点亮文字。

让儿童拥有一颗“文心”,这是儿童写作的源动力。孕育儿童饱满的“文心”,才能回归儿童写作的本原。

语文教师,让我们站在儿童言语“跑道”的起点,和儿童一起出发,守护童心,唱响童年动人的歌!

猜你喜欢

文心言语习作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冬天来啦
节日的烟花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