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研究

2021-11-23贾青峰宋慧铭郑锡坤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玩雪冰雪运动

贾青峰,宋慧铭,郑锡坤

引言

我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冰雪运动文化演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意志力的结晶,更是我国历代人民适应自然、抵抗外来入侵、热爱生活的表现。自2015年我国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以来,冰雪运动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家也推行一系列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之中。当今时代无疑成为推广冰雪运动的最佳时期。从整体上看,现代冰雪运动项目在国内火热程度日渐上升,但我国本土冰雪运动项目发展不容乐观。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造就了我国传统冰雪运动浓郁的文化基础,但时代的变迁使部分传统冰雪运动项目退化,甚至消融。我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隐含着我国历代北方民族的优秀品质,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的独特内涵,总结文化特征,对提高传统冰雪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借助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向世界各地人民展示我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的魅力。

1 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的内涵

1.1 促进生产:以木为马,冰雪逐鹿

关于冰雪运动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壁画中展示了古人滑雪狩猎的内容,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滑雪运动雏形。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人类还未进入农耕时代,狩猎是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冬季到来,冰天雪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给狩猎带来了挑战。为了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继续生存下去,“雪上狩猎”应运而生,出现了岩壁上“绘有许多动物形象与滑雪人的形象线条图形,几个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的图像栩栩如生”的场景,这个画面不仅给滑雪运动的起源提供了依据,更是滑雪运动促进人类社会生产的最早体现。

先秦时期的《山海经·海内经》中出现了我国关于人类雪上活动最早的文字记录,既“有盯灵之国,其民从厀以下有毛,马蹄善走”。其次,《诗含神雾》中“马蹏自鞭其蹏,日行三百里。”的记载,《魏略》中“北丁令有马胫国,其人音声似雁鹜,膝以下生毛,马胫马蹄,不骑马,而走疾焉。”的记载,这些资料也都证实了我国古代人民在雪上活动的事实。有学者研究认为“盯灵国”在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且其书中记载的“马蹄”与当今阿勒泰人用马皮包滑雪板有联系。此外,“马蹄善走”“日行三百里”“而走疾焉”等关键词句的描述,可以将资料整体理解为:盯灵人滑雪而行,速度比较快,每天可行数百里。在当时的环境下,滑雪作为一种交通方式,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并且在狩猎时提高追击猎物的速度,从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隋唐时期滑雪运动依然是促进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体现在交通和狩猎两个方面。在交通方面,《隋书·室韦传》有记载:“南室韦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韦,……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可以理解为:北室韦地区天气严寒,积雪可以把马掩盖,为了防止掉入深坑,人们“骑木而行”。由此可以看出,雪上器具的使用给当时人们外出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雪上狩猎方面,《文献通考》中有记载说:“拔悉弥一名弊刺国,隋时间焉......国多雪,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其状似楯而头高,其下以马皮顺毛衣之,令毛著雪而滑。如著屧屐,缚之足下,若下阪走过奔鹿,若平地履雪,即以杖刺地而走如船焉;上阪即手持之而登。”由此记载不仅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弊刺国”雪上狩猎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追击猎物的速度非常快,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也能看出当时滑雪器具比较完备,与现代的滑雪器具类似,其特征为:滑雪板似“楯”,头部高而翘起,以马皮顺毛包裹,而且有滑雪杖刺地而行。此外,唐代诗人杜荀鹤在诗中“野老祷神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的描述,则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猎人在雪中打猎的场面。唐代开始,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冰上狩猎的场景也有了相关记载,如在《新唐书》“回鹘下”中有记载为:“拔野古一曰拔野固,……俗嗜猎射,少耕获,乘木逐鹿冰上。”通过资料可以看出拔野古族人喜欢狩猎,在冬天时脚踏木质工具在冰上追逐猎物。同样在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的冰上活动的记录,“东至木马突厥三部落,曰都播、弥列、哥饿支,……多善马,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由此可见这三个少数民族部落都有在冰上乘木马而行的习惯,在寒冷的冬季古人在冰面上以木马滑冰而行,给当时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促进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宋代初期,冰上运动促进生产主要体现在交通方面,沈括在《梦溪笔谈·讥谑》中描述:“信安、沧、景之间……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宋人江休复的《江邻几杂志》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雄、霸沿边塘泊,冬月载蒲苇,悉用凌床,官员亦乘之。”“凌床”即冰床,是冰上交通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冬日到来,水面结冰,出行不便,人们坐在冰床上被拖拽而行,当官的人也来乘坐,由此可见,冰床给当时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促进了社会生产效率。

元代开始,冰床由人力牵拉改为役使动物牵拉,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详细描述了元代蒙古族“狗拉冰橇”的场景:“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这里的人们保持着他们祖先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为了能够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进,人们制造了一种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没有车轮,底部平直,而前端翘起呈半弧型,这种结构特别适合在冰上轻松行驶……他们用来拉橇的狗,有毛驴般大小,这种狗非常强壮。”根据冰橇与动物特征的描述,当时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奴役动物拉冰橇的技术,与宋代时期用人力拖冰床相比,不仅解放人力,而且冰上器具更加成熟、速度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给人们在冰上出行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南村辍耕录》中也有同样的记载:“高丽以北名别十八,华言连五城也……其地极寒,海亦冰……征东行省每岁委官至奴儿干给散囚粮,须用战车,每车以四狗挽之。”“战车”既“狗车”,可以理解为狗拉雪橇。此句话能够看出元代时期在我国寒冷的东北地区,人们在运送“囚粮”时用四条狗拉的战车运送粮食,这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巧妙利用自然环境的智慧,更是我国传统冰雪运动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的体现。

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中描述了百姓拉冰床供达官贵人取乐的场景:“每于河冰冻后,近京贫民于皇城内外,凡有冰处,拉拖床以糊口。”皇家贵族通过在冰床上被拖拽而产生乐趣,同时冰上活动给普通百姓带来了生存的条件,穷人可以通过拉冰床供人娱乐来养家糊口,是人们获得物质财富的一种方式。

从冰雪运动的起源到历代文献古籍的梳理,从中发现了我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促进社会生产的内涵。冰雪运动始于生产活动,并在生产中不断地演变和改进,每一朝代传统冰雪运动形式的改变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热爱生活、适应环境的体现,更是他们精湛技艺和劳动智慧的结晶。“以木为马,冰雪逐鹿”,是我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内涵最有价值的体现,在冰天雪地之中,为了生存下去,为了子孙后代,并没有被眼前的自然环境所打败,而是通过智慧去顺应自然、化险为夷,更好地生存下去,因此我国传统冰雪运动的演变是我国历代人民不断奋斗的缩影。在当今社会,虽然传统冰雪运动已不再是提高生产力的主要力量,但是从事冰雪运动是人们挑战自然、战胜自我的体现,主动地在恶劣地自然环境中磨炼意志、强身健体,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能通过体验传统冰雪运动项目理解其促进生产的文化内涵,提高人们文化自信。

1.2 丰富生活:赏雪玩雪,冰床作戏

从宋代开始对冰雪运动丰富生活的记载逐渐出现,主要包括“赏雪玩雪,悉用凌床”。冰上运动用于休闲娱乐自宋代开始有文字记录,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冰上运动项目统称为“冰嬉”。雪上活动方面,宋代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三》“赏雪”中记载为:“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下。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同一时期,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六中的描述为:“看湖山雪景,瑶林琼树,翠峰似玉,画亦不如。诗人才子,遇此景则以腊雪煎茶,吟诗咏曲,更唱迭和。”从这两位古代文人的描述来看,宋代雪上运动以休闲娱乐为主,其中赏雪、玩雪最为流行。在玩雪上,如堆雪狮子,并用金玲装扮,还制作“雪花”“雪山”“雪灯”等放入盆中玩赏。在赏雪方面,表现在“看湖山雪景”“腊雪煎茶”,并“吟诗咏曲”等。因此,关于赏雪玩雪的记载是雪上活动丰富人们生活的体现,更反映出我国古代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享受自然的心态。

根据元明时期的文献记载来看,当时人们赏雪玩雪依然是雪上主要活动方式,并且明代开始对冰上休闲娱乐活动有了相关记载。明代时期,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有关于赏雪玩雪的描述为:“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从原文可以看出,在“雪深三尺”的天气,在傍晚登上龙山,两人抱在一起滚雪而到山脚,有学者认为“马小卿”和“潘小妃”玩的是当时雪上流行的一种游戏,不难看出雪上游戏给当时人们带来了欢乐,丰富了人们生活,与宋代相比人们对雪更为亲近,已经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之中。明代关于冰上休闲娱乐的记载有,明人刘若愚在《酌中志》的描述为:“遇雪满林皋,坐拖床者艳素杂遝,交拉如织,亦有兴豪乘醉,而频往来者。”“拖床”既“冰床”是当时人们在冰上活动的主要器具,通过原文描述的“交拉如织”是对出当时人们拉冰床人数较多的描述,反映出当时参与到冰上运动的人数之多,“兴豪乘醉”则体现出乘坐冰床给人带来无限乐趣,这也是当时人们参与冰上活动的最大动机。同样,明代历朝官修编年体史书《明实录》中也有“西华门……且冬则冰床作戏,春夏荷柳供观”的记载。通过文献可以看出,冬日戏冰床、夏春赏何柳,已成为当时约定俗成的事情,能够反映出明代冰上活动的休闲娱乐性已经比较成熟,“冰床作戏”已是冬日皇家贵族消遣娱乐的主要途径,同时给劳动人民创造了营生的条件。

清代关于冰雪运动丰富人们生活的记载也有很多,如清代人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描述了人们玩雪的场景,“冬日得雪,每于养心殿庭中堆成狮、象,志喜兆丰,常邀宸咏。乾隆壬申、乙酉,以雪狮、雪象联句。嘉庆戊寅,又堆为卧马二,东西分列,有与内廷翰林联句诗。”同一时期,杨米人的《都门竹枝词》中则记录了人们滑冰抢球的场景,“更有抽球人夺采,一双飞鸟欲生芒。”由此可见,清代雪上活动依然以赏雪玩雪为主,冰上活动开始出现竞技性质的活动形式,可以在竞争中获得等多冰雪带来的乐趣,丰富人们生活。

通过文献的梳理来看,我国传统冰雪运动给历代人民带来了欢乐,给古代人们枯燥地生活增添了乐一丝趣。在古代,冬日严寒、冰天雪地,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合适的休闲娱乐方式,但是人们走进自然“赏雪玩雪,冰床作戏”,在枯燥、艰苦的生活中创造欢乐,有了继续生活的动力,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心态,更是人们与大自然完美融合的表现,所以我国传统冰雪运动虽在生产中产生,但在休闲娱乐中发展,丰富生活的文化价值在我国传统冰雪运动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3 军事外交:行军打战,冰嬉大典

冰雪运动运用于军事外交方面,历代也均有文献记载。在《太平御览·兵部》中描述了唐代时期在冰天雪地中行军打战的场景,“贞观中,苏定方率兵讨突厥。贺鲁大雪,平地二尺......勒兵凌雪,昼夜兼进,所经收其人众。”根据原文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为“大雪,平地二尺”并不利于行军与打战,但是在苏定方的指挥下巧妙地利用当时的雪地环境“勒兵凌雪”,昼夜行军,最后战胜敌人。

宋代时期,则有在冰上行军进而促进战争胜利的记载。公元1114年冬天,在金太祖阿骨打攻打辽国之际,受到小孩子们脚踩乌拉滑子在冰面上滑行的启发,随之命令士兵们都穿上乌拉滑子,然后袭击宾州城,最终取得胜利。“乌拉滑子”是一种在乌拉鞋底加上滑条或绑上木板,用双手持杖在冰上滑行的简单器具。这是也是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和滑冰器具取得胜利的战争。

明代时期,在《清语摘抄·靰鞡滑子注》中记载了人们冰上活动促进军事战争胜利的故事。1626年冬,巴尔虎特部将努尔哈赤的部队围困在今黑龙江嫩江,情况危急时刻部将费古烈通过滑冰进行救援,最终取得胜利。原文描述为“所部皆着靰鞡滑子,善冰行,以抢驾爬犁,沿脑温江冰层驰往救,一日行七百里。”“一日行七百里”可见救援部队的滑冰速度之快,可以在营救时让敌人措手不及,这也是一场得益于自然环境和滑冰技巧取得胜利的战争。

清代时期,冰雪运动的专业化程度得到很大的发展,这与满族人“尚武善滑”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冰雪运动用于军事外交更为明显。清政府为充分发挥冰雪运动的军事力量还专门设置冰上运动的管理机构“冰鞋处”,成立“技勇冰鞋营”,隶属“键锐营”(特种部队),专门拨款冰上训练,制定冰雪运动管理制度,并对冰上训练士兵进行检阅。冰鞋处从键锐营选拔千余名优秀溜冰者,进入“技勇冰鞋营”集中训练,并接受皇帝校阅。由此可见,清政府对冰雪运动相当重视,政府专门拨款训练,在政府主导管理下,自上级到下级,各层各级管理分明,冰雪运动的管理机制已经非常成熟。在冰雪技术水平方面,从特种部队中挑选优秀滑冰者才能进入“技勇冰鞋营”集中训练,并接受检阅,可见对冰雪技艺水平要求之严格,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冰上运动技术已经逐渐达到顶峰,冰上运动也成为军事储备的重要力量。

此外,清代时期的“冰嬉大典”已成为皇家盛典,并被冠以国俗,几乎每年都要在皇宫举行冰嬉大典,乾隆皇帝还曾说“冰嬉活动为国制所重”,冰嬉大典不仅具有休闲性、娱乐性,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如此盛大的活动向各国使节弘扬国威、彰显国力,是清政府外交的重要途径。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腊月,西苑举办冰嬉活动,特别邀请外国使节、边疆藩王等观看,以共贺新春。在冰嬉大典举办之时清政府邀请各国使节共同观看,在同各国使节共同观看盛大的冰嬉活动时,乾隆皇帝触景生情,即兴赋诗,不由地感康国泰民安、兵强马壮、四方朝贡的盛世。因此,冰嬉大典是清朝政府向各国彰显军事、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宏大的外交活动,具有重要的外交意义。

通过以上文献整理可以得出,我国传统冰雪运动在军事外交方面具有一定价值,主要包括行军打战和彰显国力。古人军队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能够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滑冰行军,在行军过程中不仅克服了恶劣地自然环境,而且加快行军速度,增加了战争胜利的几率。到了清代,冰雪运动更是受到清政府重视,从规章制度到冰雪技艺都到达历史顶峰,成为补充军事的重要力量,冰嬉大典更是成为向各方使节彰显国力的重要时刻。因此,军事外交是我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隐含的重要意义。

1.4 民风民俗:祛病禳疫,祈求丰收

清代时期,关于冰雪运动的民风民俗在当时盛行,清人杨宾在《柳边纪略》中这样描述:“十六日,满洲妇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或连袂打滚,曰‘脱晦气’,入夜尤多。”从描述中可以看出正月十六当天,满族的妇女们走出家门,群集在街上行走,或者在冰上打滚,人们广泛认为这样能够消除百病,祛除晦气,是当时人们心中的美好祝愿。

此外,祈求丰收也是人们从事冰上民俗活动的主要目的,如祭湖醒网仪式人们祈求丰收的主要冰上活动,该仪式中有在冰上跳查玛舞、安代舞等。“祭湖醒网”是一种神圣的冬季捕鱼祭祀、庆典活动,蕴含着湖区百姓祭祀湖神、奉拜天地,祈求丰收的愿望。

由文献可得出,我国传统冰雪运动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体现,在传统冰雪活动中“走百病”是人们对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生活的祝愿,祭湖醒网仪式中人们在冰上跳舞是为了祈求更好的收成。具有冰雪活动特点的民风民俗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对冰雪的信仰,在艰苦的条件下,人们坚信冰雪能够祛除百病晦气、冰上舞蹈能带来好的收成,这些信仰将人们彼此的心联系在一起,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定信念、同心协力,共同构建美好的生活。因此,具有冰雪运动特点的民风民俗我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我国民族大团结的重要力量。

2 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的特征

2.1 地域性和民族性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造就了我国气候与地形复杂多样,从南到北横跨热带到温寒带等多种气候带,具有丘陵、盆地、高原等多种地形,南北方气温具有巨大的差异性。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可低至零下几十度,大雪过后不易融化,自然环境变得残酷,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是,当我国古代北方人民面对这种困难时并没有被自然所打败,而是通过不断地观察、学习、实践,并学会在冰雪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最终学会利用自然,当古人第一次用滑雪板在雪上追逐猎物时,冰雪运动由此产生。随着时间推进,我国进入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冰雪活动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人们生产的主要方式,而慢慢成为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冬季休闲、娱乐的主要途径。可以想象,在寒冷的冬季,冰天雪地,在闲暇之余无事可做,玩雪、赏雪、冰嬉等冰雪活动给我国北方人民带来了无限乐趣。

受地域性的影响,造就了我国传统冰雪运动具有非常显著的民族性。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冰雪世界之中,冰雪运动是其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对冰雪具有独特的情感,因此我国各北方民族有其独特的冰雪活动方式,借助冰雪活动表达对健康、丰收的美好祈求,也是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表现。如满族每年正月十六的“百病走”,人们认为通过在冰雪上行走或打滚,能够通过冰雪带走身上的疾病与晦气,是人们对身体健康祝愿。此外,蒙古渔猎部落“祭胡醒网”仪式,捕鱼之前人们会在冰面上跳各种舞蹈,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之情,并表达祈求丰收的美好祝愿。

2.2 娱乐性和技巧性

我国传统冰雪运动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表现在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对玩雪、赏雪、冰嬉等活动的生动描述。从历史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每个朝代对冰雪娱乐有其突出点,在宋元时期,以赏雪玩雪为主,如人们喜欢用雪制作“雪花”“雪灯”“雪狮”等,并通过复杂的装饰放入金盆供人们赏玩,此外人们还喜欢欣赏自然雪景,腊雪煎茶、吟诗作对,享受大自然带来的视觉盛宴。在明清时期,除了赏雪玩雪之外,人们更喜欢从事冰上活动,如明代皇家贵族冬日里喜欢通过冰床寻求乐趣,清代是冰上运动的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皇家的“冰嬉大典”,这样的盛典是军事国力的体现,但又是皇家贵族休闲娱乐的重要时刻。

我国传统冰雪运动鼎盛时期的到来离不开冰雪运动高超的技艺。清代时期,我国传统冰雪运动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通过《冰嬉图》描绘的画面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传统冰雪运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具有竞技性、技巧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如“抢等”项目是速度竞技,不限时间,最先到达终点者胜出,“抢球”项目则抢球多的一方为胜,这两种项目具有强烈的竞技性;“转龙射球”“摆山子”和“冰上杂技”等项目则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才能完成;“花样滑冰”则富有技巧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等多种特点,主要形式包括燕子点水、哪吒探海、金鸡独立、洞宾背剑、仙猴献桃、青龙回头、大蝎子、鹞子翻身、童子拜观音、双飞舞跑等。

2.3 濒危性和异化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传统冰雪运动从清代以后逐渐走向衰落时期,直到今天,西方体育运动在人们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人们受西方冰雪运动影响较为深远,我国部分传统冰雪运动逐渐消融,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值得深思。我国传统冰雪运动形式的发展是我国历代北方人民优秀品质、热爱生活和民族凝聚力的表现,传统冰雪运动文化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因此,应从传统冰雪运动项目的保护开始,让更多的人参与传统冰雪运动项目、了解运动文化内涵,建立传统冰雪运动文化自信。

随着文化强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北京冬奥会的即将到来,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爱程度逐渐增加,冰雪运动项目在我国快速发展,其中也包括我国传统冰雪运动项目。可是,由于我国传统冰雪运动刚刚觉醒,文化基础虽浓郁但并不稳定,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容易出现“畸形”,导致传统冰雪运动文化异化发展。如一些旅游项目经营者,为了迎合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对以往随处可见的传统冰雪活动明码标价,降低了人们参与的积极性,还有的一些编造虚假传统运动项目,误导人们对中国传统冰雪运动项目的认识与文化的理解。在文化强国和冬奥会背景下是发展传统冰雪运动的最佳时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应扎实地走好每一步,避免出现异化现象,要在正确的道路建立我国人民传统冰雪运动文化自信,并让全世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结束语

我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是我国历代人民促进生产、丰富生活、军事外交和民风民俗的表现,反映出我国历代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崇尚自然的特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对我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的建设,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冰雪运动之中,建立足够的文化自信,对内做好文化传承,对外做好文化传播,通过北京冬奥会向世界人们讲述中国冰雪故事,展现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玩雪冰雪运动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玩雪
玩雪后手为什么觉得烫?
玩雪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冰雪幽默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