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精准化就业指导实践路径研究

2021-11-23王小曼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7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文/王小曼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事关大学生的幸福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下,就业问题的严峻性不言而喻。解决就业压力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各方予以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现阶段,认清后疫情时代的复杂性和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困境,寻找应对策略,对实现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1]。

一、后疫情时代做好毕业生精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首先,党和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2020年,国务院在应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中,要求做好“六稳”工作,必须把稳就业放在首位;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39次提及“就业”;同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要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此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还特别对“十四五”时期教育和就业工作做了规划部署,全会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的目标,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教育部在召开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上,也就毕业生就业问题作出了系列决策部署。由此可见,就业,一边连着经济,一边连着民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高校而言,更加要提高政治站位,在面对复杂的形势时,实施更加积极精准的就业政策,推动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地就业[2]。

其次,毕业生精准就业指导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担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每个家庭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维护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学校、政府的大事。实现大学生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地就业,不仅是对高校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考验。高校积极开展毕业生精准就业指导,使高校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时期的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意向和未来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后疫情时代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与岗位供给总量下降的矛盾

在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企业对岗位的需求量却大幅下降。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致使许多企业不得不搁置招聘计划,岗位需求明显下降。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0年2月至6月,大学生就业岗位机会同比下降15.5%,其中外企岗位下降36.0%,国企岗位下降20.0%,民企岗位同比下降10.7%。虽然目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也逐步复苏,但市场岗位供给仍未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而且受局部疫情暴发的影响,岗位供给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不仅如此,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导致部分行业、企业岗位减少或重组,岗位需求总量减少。与此同时,2021届毕业生、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社会需再次就业的求职者们对岗位的需求同时叠加,这就导致就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就业压力却有增无减[3]。

(二)新业态、新局面与就业适应性不强的矛盾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就业形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未来可能被淘汰掉的部分就业形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应届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随着疫情期间“直播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的正规化,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本季度该行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同比、环比分别增加了34.9%和30%。另外,医疗健康、在线教育等新业态正在蓬勃发展。这种新的就业形态,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已成为稳定就业的“新引擎”。但目前,政府、企业、学校并未完善对这类就业形态的人才培养、政策支持、权益保护。此外,出于疫情防控要求,各高校、用人单位的招聘会、宣讲会都由线下转为线上,云招聘、云面试已成为新的求职模式。这对毕业生来说,更需要有良好的新媒体素养,更加考验毕业生对用人单位信息的渠道收集、筛选能力,远程的笔试面试也更加考验毕业生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个人诚信等综合素质。这对毕业生是个全新的挑战,尤其对部分毕业生而言,他们的就业心态和就业观念可能无法有效地适应就业环境的调整和就业节奏的变化。

(三)就业指导亟需发力与难度增大的矛盾

由于疫情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萎缩,高校更应做到对疫情重点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和其他就业困难等重点群体的毕业生展开全面普查,就业工作更应做到精准指导、精准帮扶,优先推荐就业岗位。与此同时,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政府、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很大程度上采取线上模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网络课程,并采取线上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校园招聘会、宣讲会。除此之外,还需要想方设法拓展就业渠道,但并不意味着给了内容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疫情导致企业招聘推迟或岗位缩减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以及毕业生的焦虑心理、毕业生网络求职信息甄别难度增大所带来的就业安全隐患、就业困难群体如何做到精准摸排等,都会带来就业指导与服务难度的增大。面对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在就业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校亟须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这样才能保证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不断线。

三、后疫情时代毕业生精准化就业指导实践路径探索

(一)加强思想引领,做到“定位精准”

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科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及时调整就业预期,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前提。目前,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已进入常态化阶段,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许多毕业生对就业有着强烈的恐慌、焦虑的心态。因此,高校更应该加强就业指导,通过职业测评、职业咨询等方式帮助毕业生完善他们对自我的认知,积极调整就业心态,理性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此同时,高校还应积极宣传、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引领,引导毕业生进行科学的求职选择,主动调整就业方向。另外,高校还应大力宣传在抗击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就业先进典型,在学生群体中树典型、立榜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努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引导扎根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生把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

(二)开展实习实训,使其“能力精准”

要想帮助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优化自身技能储备是关键环节。对应届毕业生而言,需要具备的不仅是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找到工作的能力,还需要具备职场必备的表达沟通、抗压、情绪管理、责任意识、解决问题与学习等各项能力。对疫情之下的2021届大学生来说,求职更是难上加难。对高校而言,既要了解疫情对就业的影响,看到国家、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出的不懈努力,更要让学生今早付诸就业实际行动,早日迈出就业第一步。所以,开展实习实训,是让学生提前感知职场环境、锻炼自身综合技能的一项有力措施。高校应积极发挥校企合作企业、校友企业和各大招聘平台等资源,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积极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联合,多部门联动共建人力资源库,打造政务实习品牌项目,广泛开展实习实训活动,让学生实习就业零距离,在实践中对自己、职场、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端正就业态度,提升就业能力。

(三)完善信息矩阵建设,达到“信息精准”

事实上,在高校的就业管理工作过程中,缺乏的并非数据本身,而是对数据有效收集和灵活运用。这就导致学校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心理及就业状态,也就无法精准做到人职匹配,无法精准地实现供需对接。为此,高校需要完善就业信息矩阵建设,整合各类就业网站、院系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上已有的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必要时重新收集,从大一开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的就业、创业指导到毕业班的就业实习教育,构建时空数据生态链,全面收集毕业生在校学习生活、课外实习实践等职业信息,通过数据记录和整合分析,形成基于人格、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等信息的精准的“大学生画像”。与此同时,要加大对就业数据处理的人力资源投入力度,专人负责对“大学生画像”的技术处理和分析,并以此来掌握和跟踪毕业生就业的各个环节,开展毕业生就业全程指导。除此之外,改革常规的就业流程办理,要尽最大努力通过网络方式办理,做到毕业生就业手续“最多跑一次”。

(四)关注重点群体,促进“帮扶精准”

在2016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对高校实施精准化就业指导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高校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更应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调研、职业测评等方式,对这类学生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动态的专门就业数据库,根据不同的求职方向、就业期待,分门别类地整理,建立“一生一档”,这是实施精准就业指导的前提。另外,更应根据建立起来的数据库,精准施策,分类指导,努力为他们提供“一生一策”的就业指导服务。针对因就业困难而感到焦虑的毕业生,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与目前的就业形势;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群体,更要“扶贫”与“扶志”两手抓。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同用人单位沟通交流,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效匹配毕业生就业意向与企业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荐待就业毕业生,促进“一生一落实”。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