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协同、融合对接”的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1-11-23孟伟伟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3期
关键词:物业管理校企专业

文/孟伟伟

新常态下,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这使高职教育走上质量提升、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道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职业院校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对接科技发展趋势,紧跟产业发展,满足行业人才需求,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健全多元办学格局,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

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步进入存量房时代,物业行业发展提速,坚持“创新赋能”,加快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但是,当前物业管理行业仍存在人才结构性短缺、需求与供给信息不对称、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不对路的问题,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人才质量的要求。与此同时,当前的校企合作也出现“同质化”“功利化”耦合度差等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为解决以上困境,学院立足山东省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以服务“三中心一基地”建设为主线,根据青岛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将知识、能力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面向工作实际、富有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强的技能型的物业人才,遵循“战略合作、产教协同、教研互促、共建共享”的人才理念,构建“多元聚力,五径对接”的校企协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凝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特色发展道路[2]。

一、践行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确定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

伴随信息化发展,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的计划、决策、分析等综合实践能力,而传统单一的学校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就需要学校树立“协同发展”理念,借助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增强职业院校教育中的职业技能特色,提升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战略协同,在结构和机制上互相嵌入,促进主体利益的耦合,以高度信任维系双方的长期合作,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基于此,学校理应站在更高层面,看待校企合作的形式,确定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

二、构建校企合作共赢生态圈,深化“三融合”

(一)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物业专业“跨学科”属性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企业深度参与。学院与万科集团、绿城集团、均豪物业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达成践行“现代学徒制”的高度共识[3]。“现代学徒制”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采用“招生与招工一体化”的形式,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学生培养协议,形成学校、企业、在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职教专家、企业与学校、双师共同参与设置“公共课程+模块课程+教学项目”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将企业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增强学生(学徒)对企业的归属感,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二)深化校企资源融合,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

加强学校与地方的深度合作,是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畅销”的一大法宝。学院邀请行业专家定期对专业建设把脉问诊,密切跟踪新业态、新模式,对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动态保持专业建设与青岛市物业行业发展的契合度,保证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4]。

通过整合资源推进与地方企业和政府的合作,成立“管家学院教育教学基地”,开展科研服务、人员培训、学生实践、实习等多方面合作;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职业鉴定,在2017年9月~2019年8月,进行了6次管家资格培训认证,推进职业技能评估标准和资格认证与行业接轨。

(三)深化专创融合,整合教学资源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创融合,积极申报山东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开发“基础+成长+实战”的双创课程,将市场需求、企业项目融入课程,着力贯通课内课外、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创新实践与竞赛等渠道,提升学生的实战创新创业能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三、实现“五径对接”,建立育人联动机制

(一)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对接

坚持就业导向,精准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形成“动态调整、实施优化”的专业建设思路,实现与产业发展的协调互动。立足于青岛市、面向山东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专业内涵,推动教育、人才、产业、创新的有机衔接,更加有效服务于行业的发展。

(二)课程体系建设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

为实现职业核心能力与岗位技能的对接,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建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增加课程思政内容,优化课程设置,突出理论和技能的开发,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在物业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确定“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按照“平台+模块+方向”系统重构课程体系。借助平台资源帮助学生建构职业整体认知,模块课程对接职业标准,帮助学生形成岗位认知能力。

(三)“三教改革”与工学结合对接

1.建设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教师能力结构

首先,根据专业发展建设优化师资结构,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盘活资源存量,坚持“双师型”特色,分类型构建专业化教学团队;二是做优资源增量,引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不断优化专业教学团队的结构。其次,根据产业转型要求,开展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成立物业管理教学联盟,建“教师企业工作站”,采用教师培训、研学、学历晋升、企业顶岗实践、灵活挂职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然后,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学院聘请校外专业带头人,聘请了70名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形成了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协同教育,教学名师引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专业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梯队。最后,完善专业教学团队的评价激励机制,树立“重视教学、崇尚创新、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度挖掘团队的发展潜力。

2.开发新形态教材

学院和企业合作开发产教融合型教材及相关配套的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化、共享化的教育平台,建设“物业管理实务”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山东省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5门信息化课程建设,引进企业“职业培训包”,并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为学生引入了更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教学与实训、学习与生产的融合。

3.积极推广“现代化”教学教法

基于数字化发展,学院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普及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情景教学、任务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推动高职课堂由教到学的转变。

(四)实践教学、实习训练与企业平台对接

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期间,新建物业管理互联网+实训室、智能家居实训室、升级电梯实训室,作为国内首家院校引入物业生活服务系统用于专业教学,开发物业管理、社区服务、购物等一体化的物业社区生活服务系统。另外,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校外实训基地和实训教学项目,新增6处校外实训基地,增加3家合作企业,并在原有管家学院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设立“管家学院教育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各类技能培训,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五)学校人才考核评价与企业考核的对接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与考核形式。首先,学校参照行业标准制定课程学业标准,组织实施分类考核。其次,组织企业专家共同参加制定课程的学业评价标准,将合作企业的文化、职业素养纳入评价体系中,使学生尽早了解企业文化,缩短学生的“学生——员工”的适应期。另外,物业管理专业以物业管理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为标准,以校内实训、企业实习为依据,实现行业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评价和考核体系。

四、结语

学院物业管理专业及其所在专业群实施校企协同,融合对接的育人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物业管理专业师资团队对人才培养的实践和创新进行了探索与创新,是对人才培养实践研究的补充和完善,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并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保障了学生就业,获得合作企业的一致好评。另外,推动了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促进了专业的内涵发展,为专业建设注入了活力,形成了“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能力培养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物业管理校企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物业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浅谈物业管理业务沟通的重要性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