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构建对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2021-11-23夏楠杨亚楠夏兵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7期
关键词:思政传统文化

文/夏楠 杨亚楠 夏兵

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是必然的,国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失掉文化的自信心。而纵观几千年的文化,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孕育出民族之魂、文化之根,这些都是德育教育、思政教育的有效素材。将传统文化引入思政教育中将带来学校思政教育的资源拓展,也将创新思政教学的形式,使传统优秀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为一体。从整体上看,传统文化观的建构带来思政教育素质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的创新路径,也是文化弘扬的基本举措。

一、文化思政的内涵与价值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孕育、发展并成熟,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多元的文化融汇交织后一脉相承。不管是哪一种文化,都有着脉络传承的内在联系属性。例如,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发展源头,而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依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发展体现。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唐诗中的边塞诗派、宋词中的豪放词派有着一致的表达意蕴,而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核心要义又与儒家文化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所具有的思政教育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当前,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更为深入,在文化对话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民族应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而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并提炼出来的核心精神要义,其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众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也使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政价值,关系到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家、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发展困惑,而中华文化中的智慧也为这些现实困惑的解决提供思路。例如,中华文化中所对应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处事原则等都可以指导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中华文化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其所孕育的思想矿藏也不断丰富。在思政教学中所需要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创新精神、工匠品质等主题教育素材都可以在文化宝库中找到。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引导高校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倡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努力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实现思政教育素质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是思政教育与素质人才培养的精神源泉,以其作为指导学生文化的高度自信[1]。具体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全面阐释民族精神,提炼民族精神的核心精神,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当学生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也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从而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并且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包括德育相关的内容,奠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德育素材基础,为学生个体发展、个体价值实现指明方向。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必要的人文教育,它主要负责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目前,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学生受多元互联网信息的冲击,在信息冲击、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2]。而让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植根于思政教育,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也改进了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教育教学更顺应时代潮流,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现有价值理念的认同感。

三、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关怀不足,学生责任意识弱

现阶段,高校的思政教育多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色彩,教师更倾向于思政教育理论的阐述、灌输,人文教育启发引导不足。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成为单向知识传输,引发学生学习的逆反心理。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文化传承意识缺乏,在一些学生群体中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有明显的抬头倾向,错误的认知思想又导致学生价值观的扭曲[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一体化格局的建立,西方文化也逐渐进入高校校园,在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原有的思政认知根基也逐渐动摇,导致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匠心品质。

(二)父母溺爱,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物质的极大丰富使高校学生不为吃穿发愁,而曾经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也使“90后”“00后”高校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备受父母的疼爱,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等。学生道德水平的下降,很容易引发极端性的行为,不管是早期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还是近几年的北大弑母案,无不反映了当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的整体滑坡,学生缺乏基本的生命敬畏之心,“三观”扭曲,甚至一些高学历人群极端心理问题更突出,这也再次为思政教育敲响警钟,思政教育是基础教育,如果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即使他们在专业领域有再大的突破,他们学到的教育也是失败的教育[4]。

四、传统文化观导向的思政素质人才培养路径

(一)深入发掘传统文化核心要素

传统文化要想真正地融入思政教学,必须确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要求教育实施者要全面解读传统文化,提炼挖掘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以找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真正实现两者的融合,使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达到双赢。当前,社会开放程度更高,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也必然会存在着文化冲突,而文化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原有的传统道德理念出现弱化的趋势,这就需要以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力量来纠正偏颇,正确引导。通过宣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尊重他人,正确处理好个体的“我”与社会的“我”之间的关系。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有重点、有导向,部分思政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与背诵上,发挥古籍文化教育价值无可厚非,但教学低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基于此,思政教师可以基于教育信息化变革的大趋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实现传统文字教学到数字化教学的转变,图片、视频等多元化的文化呈现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传统优秀文化了解学习的积极性,使传统优秀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彻底渗透。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认知程度,获得真实有效的教学反馈,推出精品课件,有针对性地提高文化教育。只有当学生产生对传统优秀文化探索的自觉性,才能主动融入思政教学及相关活动中,才能更好地达成思政教育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构建传统文化思政传承体系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即使在现阶段也发挥积极的育人作用,这也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起到育人作用的现实条件。高校应抓住思政教育改革的契机,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学生生活的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在提升传统文化底蕴,积淀其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让其做到知行统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对仁义礼智行的践行,塑造健全的人格,培育良好的品德,积极提升个体修养。同时也客观上要求建立传统文化思政传承体系,使传统优秀文化在教育教学领域能够与时俱进,与思政教育的变革协调一致。将传统优秀文化与校外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性服务相连接,动员社会力量联合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5]。例如,高校可以加学分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思政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中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做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也逐渐实现个体的价值。

(三)积极发挥第一、二、三课堂的积极作用

第一课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具体的传统文化的融入过程中,要让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教学结合,教师基于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资源的灵活选用与科学运用。例如,选择有利于提高学生家国情怀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素材,基于教学安排将素材灵活地穿插到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增设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拓展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把所学的成果转化为思政。教师应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让“课程思政”建设落地。只有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学科教学的紧密融合,才能积极发挥育人功能,只有树立大思政教育观,才能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多方面的同步衔接,达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第二课堂主要是实践活动,教师应加强第一、二课堂的联动,让学生思政理论学习与思政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让学生在国学知识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自觉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可以在高校内设立戏剧班、书法协会、话剧小组等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丰富才干、提高能力、积淀素养。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暑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调研,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引导学生学习中华礼仪或参观民俗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根据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获得有效的思想熏陶。

发挥第三课堂的积极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新媒体矩阵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呈现,以增强思政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优势明显,可以带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瞬时传播,但也存在着信息准入门槛低、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这需要高校及教师积极地将新媒体打造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平台。高校应引导思政教育工作者、专业教师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制作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公开课,让学生在接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得以熏陶,从而坚定理想信念。高校也应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参与式传播模式,借助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传统文化素材,推出经典名篇,让学生积极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借助网络载体开展线上主题教育,例如,利用春节、端午等重要传统节日进行主题宣传或网络文化作品的征集,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并且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工匠精神等,引导学生坚守道德初心,弘扬社会主旋律。

(四)营造传统文化育人的良好环境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带动下,思政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远的,要想实现思政教育素质人才培养目的,也应注重营造优秀的传统文化育人环境,主要是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受到熏陶,从而汲取文化精髓,得到文化引导,从而进一步助推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具体来说,应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建设的点点滴滴,肃清扬正,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让传统优秀文化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既可以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也可以是名人雕像的设置、文化长廊的展示,让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此外,还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风校训建设起来,加深学生对学校历史沿革的了解,对校风校纪的认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校园活动,如专家讲座、名师论坛、文化沙龙等学术类的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文学大家、文化大家,让学生面对面交流,探讨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突出文化特色,奠定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环境基础,让传统礼仪进校园,让学生了解高雅的艺术形式,多管齐下构建大思政的教育观。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隐性的教育力量,促进学生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提升。因此,在思政教育中应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发挥传统文化隐性课程资源优势,促进素质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让学生学会和懂得关心人的命运、尊重人的价值、对生命充满敬畏、热爱祖国、奉献自我,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