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就业指导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创新

2021-11-23柳毅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7期
关键词:就业观就业指导思政

文/柳毅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对经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时代的高校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也不能再以教学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是要站在社会实际发展的角度,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建立多层次、多元化以及多种类的教学管理模式。这样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时,能以与其发展相一致的教学方法为指导,不断完善修改教学理念与形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对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扩大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逐渐被各大高校所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在目前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相关的就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也给各大高校带来了一个严峻的挑战。除此之外,在就业时,大学生还会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很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所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高校应积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去解决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以就业指导为基础性背景,对思政课程教学创新的过程进行探究分析,并提出一些具有实质性的建议,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就业观念,并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就业指导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创新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提升。传统的思政课程通常只被作为辅助科目进行教授,一些学校甚至直接取消了思政课,这样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尽管这门课程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仍然与我国的教育模式无法相适应。首先,单一的思政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思政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强大的思想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但在固定的教学课堂之中,单一的培养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范围,甚至使学生只会一味地进行模仿,没有自己的思考方向。另外,思政课还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学生仅仅是掌握了理论知识,却并不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1]。实际上,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固化的教育体制所造成的。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其未来的多元化发展。其次,教学团队的结构相对不完整。在思政教学中,学生并非唯一的主体,教师作为主体之一,主观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政教学的质量。目前,我国的思政教师队伍相对缺乏,有些学校甚至还由非专业人员来担任思政教学工作。最后,思政教学内容过于保守。通常情况下,思政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依据的,这些材料也会定期更新,但有些高校却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进行重复教学。实际上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它会压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会使思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会紧张,无法提升学习积极性,有的甚至还会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造成思政人才培养创新的停滞状况。

二、就业指导下思政课程教学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短板

虽然目前在就业指导的融入下,思政教学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人才培养创新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短板。首先,与思政教学就业经济新常态难以产生密切的联系。尽管各大高校在开设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积攒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教学机制,但还是没有精准把握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市场的相对应变化和人才需求方向。笔者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得知部分高校均已开设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课程,但并没有将经济新形势的变化融入教学中,不仅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没有考虑其就业的相对兴趣。而关于就业方向的拟定,也十分模糊。这就导致学生对就业知识理论掌握得很多,但缺乏相应的实践机会,不能更精准地去审视自己,缺乏自我认知能力,降低了就业的质量。其次,思政教育体系和内容僵硬落后。近些年,高校设置的思政就业指导活动,通常是沿用较为传统的教材,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教材的统一性,但没有考虑就业情况的变化,这就显现出教学体制的僵硬和固化问题,同时,这样的教学氛围也很难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兴趣,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也无法实现自己的就业期望,从而影响未来的职业规划。

三、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创新过程探析

(一)思政理念中就业观的构建

要构建思政人才培养的创新过程,就需要先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具有就业观的思政理念。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思政教育理念主要是以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为主,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地还原校园的氛围和相关的学习环境。具体来说,思政教育不仅要将课程的敏锐性和责任感作为课程教授的切入点,同时也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进去,使学生对相关的政治理论话题以及社会敏感新闻进行有效把握,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促进其进行多角度的学习。另外,学生也可以组建一个专门处理思政教育以及就业择业问题的学生部门,通过帮助学生摆正就业思想,解决相对应的心理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如果部门解决不了,学校还可以组建专业性的心理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更为细致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同时,逐渐扩大思政教育团队的规模,深化就业思政人才培养体系创新[2]。接下来,需要通过更新思政教材的内容,来扩大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活动的范围,进而促使学生树立具有就业观的思政观念。可以搜集时下的热点话题和社会问题,最好是与大学生就业择业以及思想政治相关的事情。将事件中的主题提炼出来,在思政教育或者就业指导活动中让学生对其进行探讨,这样做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课程和活动的兴趣,增加他们的社会参与感,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相对应的课程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具有就业观的思政观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自信。不仅如此,学校还应该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思政主题教育、就业观念下的思政知识问答赛或者就业指导活动,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实践的能力,加深他们对社会的理解与认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达到建立具有就业观的思想政治观念的目的。

(二)就业知识融入思政课堂

将就业指导相关知识融入思政课堂,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和择业提供帮助。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就是理论课程,这也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坚实基础。高校在就业指导的背景下,应构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结构和思政内容,通过科学的安排,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深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有意义的自我更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尽可能地展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事实上,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独特的吸引力,可以运用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来丰富它的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思政课程也是如此,可以先搜集一些与就业择业相关的社会性热点话题和新闻,让学生在思政课前进行探讨,做思政课程的开场白,然后引出相关的就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知识,将两者进行融合。这样既能突出教学的特色,也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其可以更加充分地感受到本门课程的重要程度,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可以改变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实行线上教学,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这种融合方式更加符合新时代社会的发展目标,既保证了课内形式与课外指导的长效发展,也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和内容的束缚,实现思政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同时也为就业导向下的思政人才培养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媒体下实现课程教学培养创新

随着大数据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政教学的形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各大高校在思政的教学课堂中,逐渐引进一些多媒体设备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学校会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及其他设备软件等,为学生播放一些思政教育主题或者就业整体的视频短片,也会让学生观看老一辈的革命抗战影片,让学生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历史,掌握思政知识[3]。不仅如此,一些教学硬件较为完善的学校还可以引进更多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丰富思政教学资源和就业指导方向,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就业择业的过程。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不仅要掌握互联网上收集资料的方法,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来制作课件。课件要尽量新颖有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缓解学生学习的疲劳的同时,实现就业指导下的思政人才培养的创新过程。

四、结语

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高校需要将思政课程与就业指导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活动相互融合,并使两者互相依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择业观,避免他们出现错误的思想观念,促进他们建立自信,更好地去制定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就业观就业指导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