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商业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1-11-23张蓓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7期
关键词:伦理学商业伦理

文/张蓓

“商业伦理学”是一门关于商业与伦理学的学科,研究商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对适应商务岗位需求的道德型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剧增,商业伦理学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都纷纷以就业为导向对“商业伦理学”进行课程改革,旨在加强学生在日后商业活动中的伦理道德,树立正确的商业行为观念。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商业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

(一)为企业输送人才

当前,一些胁迫、欺骗、偷窃、贿赂等违背商业道德的经营行为屡屡出现,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负面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经营者对商业道德的认识不清、为追逐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惜违背商业道德,忽视了商业伦理所带来的长期收益。而应用型本科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对“商业伦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商业道德水平,为企业输送合乎伦理道德的道德型管理人才,提升企业整体道德水平,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并形成风清气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推动社会长久发展。

(二)促进高校就业

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减少,形成了供需不平衡的就业现状,导致大量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岗位,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就业率。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的程度不断加深,对利益的追求使人们的商业伦理道德感不断消退,严重影响了市场竞争环境的有序性,而高校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商业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商业伦理道德感,帮助学生在实际商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在人才市场中建立起一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校就业率。

(三)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商业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摇篮,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加强高校商业伦理道德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商业伦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通过商业伦理课程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决策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完成经营管理任务,引导未来企业主正确认识公共信誉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树立道德理念、道德自觉,进化商业环境[2]。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将自我职业规划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商业伦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

首先,高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商业伦理学的重要性,并未将商业伦理学课程真正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仅仅将其作为一门选修课提供给学生学习,甚至一些高校还未开设商业伦理课程。商业伦理学的教学时间短、任务轻,使大多数学生没有从情感上重视起这一门课,对其学习也大多是敷衍应付。其次,出于对利益的追求,部分学生认为伦理在商业实际中不能为自己赢得实际利益,甚至可能还会造成自我利益的受损,而一些商业经营主体通过违背商业伦理的商业行为,获取了大量的利益,也赚得盆满钵满,这种强烈的现实差异逐渐使得人们对商业伦理的信念消退。

(二)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未形成一支集商业与伦理知识相结合的师资队伍。首先,大多数商科教师缺乏系统的商业伦理知识,只能从自身已有的商业伦理认知出发,对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因此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其次,部分高校安排一些哲学教师来担任商业伦理课程知识点教授,这些教师因非商业性专业出身,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因而很难从相关理论知识层面上来点评商业伦理案例,面对一些具体商业伦理问题时力不从心,导致其教学效果仅停留在相关理论知识层面,未能深入了解具体的商业实践,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体系不健全

首先,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前,一些高校还没有对商业伦理学制定具体的教学大纲,因此许多教师接到教学任务后仍然一头雾水,只能凭借已有认知将商业伦理道德简单地融入商业相关专业课程里面[3]。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大多数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商业伦理认知,采用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导致学生在商业伦理知识得到有效提高,而在实践能力方面却没有显著提升。此外,高校还缺乏一个系统、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评价主要为期末测试,完成一张测试卷并取得成绩,教学评价也就完成了。这样的教学评价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商业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的培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质量,从而确立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直接适应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首先,高校应转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从企业的需求、教学实际、学生特征等多角度出发,制定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继续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服务企业为主要教学方针,紧紧围绕企业需求推进教学和管理工作,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商业职业道德人才。

(二)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首先,教学课程体系是开展所有专业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商业伦理学课程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因此,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尽可能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设置综合性实训课程、企业实习等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的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实现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目的。另外,还可以成立商业伦理学的教研机构。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案、制定考核标准等方式为教师教学提供规范化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商业伦理学的研究,为企业开展商业行为提供有力的指导。

(三)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高校同校外企业的交流合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商业伦理实践的场地,也可以针对企业需求定向地培养专业人才,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首先,聘请企业相关骨干精英到高校实施教学指导,借鉴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共同研究讨论、总结学习,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高校“商业伦理学”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现实,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现状,针对企业需求不断提高自我。其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企业商业活动,了解相关活动流程,提高其实践伦理决策能力,帮助学生在人才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还可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成本。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各大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学术年会,邀请行业内专家学者、骨干精英分享自己的经验,深入探讨中国的商学伦理,为教师提供科研平台。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满足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两方面需求,使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建立培训基地,开设示范课,为相关教师提供上岗培训、教学指导服务;定期开展教学交流会,让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提升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创办独立的商学伦理学术期刊,广泛探讨商学活动中的伦理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商业活动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提升高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方面的咨询与服务。

(五)注重过程性评价

当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仅仅是学期末试卷的测试,其单一性和片面性,无法全面、客观展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结合本专业教学特点,展开一个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首先,不断完善教学考核机制,逐渐尝试改变以学期末分数高低评定学业水平的方式,而是要动态地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日常考核,做到教学相长,使教学考核机制落到实处。其次,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作用。用教师评价掌控课堂过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赋予学生一定的权利。让学生在互评与自评中重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高校应当尽快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商业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商业伦理道德感,并为企业输送大量的企业伦理型管理人才。

猜你喜欢

伦理学商业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商业前沿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