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提高文化软实力视阈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培养

2021-11-23李慧柳宏波徐伟岩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7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文/李慧 柳宏波 徐伟岩

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分析,“文化即人化,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全部总和以及人类自身行为方式以人化的形式的特殊活动及其成果”。人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创造了文化,与文化同生,并通过文化精神赋予实践,使实践更具有方向性、发展力。基于实践之上的文化发展更具有生命力和向心力[1]。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并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主要是文化、价值观、政策制度、意识形态及民意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力量。国家文化软实力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是一个国家自身的发展脉络,也是一个国家国际形象的体现。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丰富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国家文化魅力,并通过自身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国之所需,育人之道。

一、以文化人,涵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

(一)以文化自信为根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阵地

当前,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一个大国、强国必须要凝聚共识、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政治舞台站稳脚跟,在历史的洪流中勇往前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是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就是要宣传和创造优秀的中国特色文化成果。“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充分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传承中华文明,涵养中国传统文化气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广大青年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地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文化的创造者,这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要求,也是为党和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2]。

(二)以提高服务意识为前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从国家战略部署的高度,为育人标准指明新的方向。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健康体魄和精神内涵[3]。

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学习并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动,是推动大学投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志愿服务活动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价值。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的体现,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有效举措,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展现友爱的一种实践方式。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关注民情,体验生活,培养品行,提高劳动实践能力和志愿服务意识,锤炼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志愿服务精神及实践成果,融入国家文化发展体系中,打造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劳动光荣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4]。

二、加强建设,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

(一)建立完善组织形式

在志愿服务精神引领之下,一定要有一支结构合理、制度严谨、管理有序、运行规范的志愿服务组织。在高校中,志愿者协会、社团形式较多,应加强顶层设计,对志愿服务提高重视程度,配足专人、专项负责,建立健全组织体系,设置大学生志愿服务章程、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培训与服务制度,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坚持做好志愿者招录工作,真正选拔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青年学生。做好志愿者登记注册工作,准确记录志愿者服务工作项目、服务时长、服务评价。充分发挥学校类型与社会行业有效对接的优势方向,加强与政府、志愿服务社会团体、校际协会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以提供多平台,使岗位多元化、角色丰富化,搭建岗位相连、资源共享的网络式服务系统,提高服务成效,保障服务质量[5]。

(二)打造品牌服务项目

在社区基层服务、敬老爱幼助残、公益宣传科普等领域,大学生志愿服务有着传统的活动内容。但应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借鉴成熟经验,借助网络资源、媒介传播等方式,创新开展规范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结合志愿者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设置灵活的志愿服务岗位,将知识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生产能力。在公共管理和服务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生机活力优势、学习能力优势、创新探索优势等,探索与现代科技产业的融合、文化制度创新的尝试。协调好志愿服务项目周期,把短期项目长期分阶段做好,长期项目持续深入,力求在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上有所创新。

(三)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加强对志愿者培训的力度,从服务理念、服务能力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在应急救援救助、生产劳动服务等特殊性志愿服务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专业化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服务技能,了解服务流程,注意服务项目的特殊性。并为志愿者提供法律法规、政策等讲解和援助,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避免产生法律纠纷、劳动纠纷等。创造条件积极参加大型志愿者组织的培训与经验交流,以示范效应推动专业化水平提升。做好参与重大事件应急、参与重大活动的心理建设和准备。

(四)营造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适时总结服务经验与特色,做好志愿服务典型事件、先进事迹的宣传和报道,以便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志愿组织,让社会更多群体关注志愿服务事业,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提供更多支持与帮助。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的理念、精神、意义,做好志愿服务价值引领与传承。参加受众面广、活动领域开放的大型公益服务活动,展示大学生服务的水平,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志愿者参与热情,对贡献突出、表现优异的志愿者实施表彰和鼓励,使其充分感受到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和荣誉感。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形成对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和价值认同。

三、把握要点,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载体,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通过实践锻炼,服务地方发展、帮扶特殊群体,使大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在未来的工作中有志于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支援家乡建设。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引领社会新风尚,践行自己的青春理想,增长本领和才干,增强使命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摒弃功利主义、唯利益至上的不良价值观,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它是凝聚青年共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应有之义,成为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路径。

(二)实践与劳动教育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强调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点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突出劳动教育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教育目的,全面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既是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渠道。与此同时,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过程,也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做辅助的互相推动向前发展的过程。志愿服务能够为创新创业提供人力支持、技术服务等;创新创业也可以为志愿服务提供平台与方向,创新志愿服务模式,从而形成互动育人的良好效果。在专业实操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专业的行业领域服务项目,推动志愿服务与科技创新、专业特色相结合,充分锻炼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面向应用型发展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教育成果必定会服务于国家建设。

(三)心理服务价值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出现的社交恐惧、交流障碍等状态,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相融合,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感召大学生,是在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支持之下,锻炼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和健康体魄、磨炼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在劳动与实践中共同成长。通过帮助他人,获得自身价值的自我及社会认可,形成学生与他人、社会的情感连接。在团队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体会集体劳动的乐趣,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情谊,激发出学生内心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