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

2021-11-23张盛晗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7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精神

文/张盛晗

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就业中的体现,它包含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等内容。

敬业,就是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行业,愿意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是工匠精神中最基本的内容,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很多高职学生频繁择业,不停跳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抱怨多,付出少,眼高手低,不愿意钻研,也不愿踏实,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敬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高职大学生中开展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必须且必要[1]。

精益求精,是指对工作的每一道工序,对产品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完美,讲究工作的细节,程序的完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工作节奏加快,许多高职学生一味地为了追求效率,在工作中敷衍了事,抱着只要能交差、工作能交代的心态,这样的工作态度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产品的创新,更不利于自身个人的长远发展。在学生中开展工匠精神培养,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有利于学生钻研学术,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的职业品质[2]。

专注,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所从事职业的专注力,只有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对自身将来所从事的岗位与职业保持足够的专注,才愿意在自己的岗位、自己所在的行业领域倾注心血,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行业上有一番作为。为此,在日常的思政课堂教学中,高职老师通过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专注力,不论是对学生学术的研究还是对学生未来个人职业能力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创新,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不论是对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还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高职学生,培养其创新能力,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勇于挑战,在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不论是对自身的个人发展还是对提升企业未来的竞争力都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二、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有效融合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对人才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则是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的评价。将高职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使学生在思想上树立良好的职业观、职业道德,从行动上自觉践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创新、精益求精、专注的职业精神。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能力,对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如何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高职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思想上具备良好品德,在学习上、职业上有科学的理论、方法可指导,甚至在学习、就业中面对困难时可正确面对失败、科学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在不断实践中挑战自己获取成功。所以,将高职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有效融合的途径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有效地满足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在高职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必须且必要,这就需要高职老师在日常的思政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从而有效地促进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

(一)转变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原来的有技能、有专业逐步向培养和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发展,这就在无形中对当前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以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为载体,促进高职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首先,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当前我国的高职人才培养必须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目标,从而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新时期有道德、有担当、能创新,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其次,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新时期高职思政教育目标已从原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方法论逐步向培育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职业精神,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职业能力为目标,为此,高职思政教育必须以思政教学改革目标为载体,以培育学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为目标,不断促进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合。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职思政教育新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实现高职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实现的载体,必须随着高职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的转变而不断创新,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职思政教育新模式,从而有效促进高职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

首先,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打造特色工匠精神课程。工匠精神是新时期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集中体现,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必须以“思政课堂”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具有特色的工匠精神课程。如,以发挥学生探索精神、提高学生专注能力的项目式教学,教师可以把思政教育中的某一内容作为载体,如毛泽东思想,通过项目式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专注精神,在毛泽东思想精髓中萃取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职业精神。

其次,以工匠精神为主题,构建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户外实践课程的挖掘,结合思政教学内容,以工匠精神为主题,构建高职思政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户外实践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带学生走入企业,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这种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最后,以工匠精神为主题,设计自媒体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自媒体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而且还能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利用自媒体课程为学生推送一些具有工匠精神的时代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主动学习工匠精神,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线上互动式课程,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

(三)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其个人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新时期高职思政教育目标转变的今天,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而有效促进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

首先,以工匠精神武装高职师资队伍,克服怠倦精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高职教师队伍的传授,但是长期统一、规范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容易使教师怠倦厌烦,为了有效激发教师的创新动力,培育教师队伍的工匠精神必须且必要。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以定期培训、考核的精神激励老师主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主动运用工匠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不断发光发热,不断前行。

其次,与时俱进,以工匠精神拓宽思政教育内容。不同的时代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理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这就决定了不同时期高职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的不同。目前,高职院校的高职思政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已发了生转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高职思政教学理念,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断拓展思政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通过打造校园品牌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人人崇尚劳模、人人学习劳模,使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高职学生追求和学习的精神品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宣传,通过举办各种多样的技能大赛,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主动继承新时代工匠精神,主动发扬自己的工匠精神,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不断更新,但与时俱进的工匠精神永不过时,在经济社会高速、高质量发展的今天,通过思政教育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不论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还是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提高教师队伍与营造校园文化从而有效促进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从而有效地实现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目标。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精神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