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经济困难生的社会保障机制研究

2021-11-23王玮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7期
关键词:贫困生困难资助

文/王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同年,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未来5年要完成“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将探索建立精准资助机制,通过信息采集,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高校精准资助的要求,高校应充分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学生基础数据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认定,保障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实现精准扶贫[1]。

一、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经济困难生精准认定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认定类别缺乏数据有效支撑

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标准主要有三种:“一般困难”“比较困难”和“特别困难”。这三种类别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特别是近些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差距在不断缩小,这就造成了识别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家庭收入情况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前提,申请材料中的家庭收入数据主要由学生本人填写,但家庭收入数据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证实,这也无意中助长了“假贫困生”的产生。此外,高校实施的是无偿资助,只要达到认定标准就可以申请,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后,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就会有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接受学校的资助。贫困大学生认定标准相对模糊,缺乏大数据的支撑,再加上标签效应造成的种种乱象,给高校精准资助带来了很大的困扰[2]。

(二)认定依据尚未形成动态管理

2018年,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发布了《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把家庭经济因素、特殊群体因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突发状况因素、学生消费因素以及其他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作为评定依据。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联合多部门发布了《江苏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对认定依据、认定等级以及认定程序等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对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审核,目前主要依赖学生本人提供的生源地民政部门证明,佐证材料相对单一,没有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高校很难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无法实现精准认定。

(三)认定过程缺乏隐私保护

高校在贫困生认定环节,一般会要求认定对象在提交的材料中说明自己的家庭情况,还需要在评比的过程中与其他同学一起“比惨”,不仅侵犯了学生的隐私,同时也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家庭条件的差异并不能代表学生在学习、生活上与常人有区别。这种做法无疑是以“公开公平”的名义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异样的眼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不愿提及经济上的窘迫,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状况,害怕同学的怜悯。所以,在贫困生认定环节,务必要对他们的隐私与尊严给予充分保护。重视贫困生隐私保护在高校应形成一种共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观念,营造人际相互尊重的氛围,避免人际心理割裂,消除对贫困的心理歧视。

二、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国家提供政策支持

2015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未来5年我国将推进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实现与人口、低保、扶贫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或信息共享。2018年,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联动机制,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进一步整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资源,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联合六部门出台了《江苏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提出在认定环节中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核实。

(二)学者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学者提出可以借助大数据的技术,构建精准认定困难生的体系和模型。在此基础上,吴朝文等人提出在借助高校“智慧校园”信息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消费行为的特征分析给出生活状况的评价,从而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3]。罗丽琳提出借助大数据技术从框架设计、技术路径、制度保障和联动机制四个方向来构建精准资助模式[4]。在大数据背景下,魏金婷等人提出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评价因素研究[5]。

(三)各省市高校提供实践基础

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大对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投入,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资助工作信息化有助于保障“助困+奖优+引导”立体化资助政策体系精准落实到位。从2010年开始,江苏省通过建立全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数字化、无纸化,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江苏学生资助工作流程标准化、资助项目审核规范化。从政策落实层面,实现了从国家到社会再到地方最后到学校的各学段资助政策的全面覆盖。从工作流程来看,实现了学生申请、流程管理、经费拨付的全覆盖。2020年秋季学期起,江苏省教育厅推广应用江苏省学生资助申请平台,该平台立足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问题,是实现学生资助申请、诚信承诺、资助审核等全流程在线管理,减少学生跑腿现象。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经济困难生的社会保障机制

(一)强化隐私保护,注重个人信息收集

教育部门明确要求:“坚持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相结合。既要做到认定内容、程序、方法等透明,确保认定公正,也要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这是确保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的迫切需要。高校可通过智慧校园大数据系统收集学生在校内的消费情况,并通过生源地政府相关部门来了解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这些个人信息可以不在班级范围内公布,以个人承诺代替证明,不仅有效保护了贫困生的隐私,维护了贫困生的尊严,让贫困生体面地接受帮助,而且能够提高贫困生认定的效率。

(二)探索隐形资助,注重拓宽资助类型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高校可以开展“隐形资助”,通过比对筛选出经济困难生在校内的消费数据(消费金额、消费频次),由辅导员开展民主评议,确定隐形资助对象,定期发放资助金额。通过这种方式识别贫困生,实施隐性资助的创新,可以做到避免大张旗鼓地将困难学生和非困难学生割裂区分开,既能实现资助资金的精准发放,又能维护学生的尊严与隐私,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资助体系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性资助”延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健全监督手段,防止个别学生利用“人卡分离”造假。

(三)完善信息管理,注重挖掘数据支撑

高校应按照上级文件相关要求,客观、公开、公平、公正、准确地进行家庭经济困难类型的证明材料的复核、困难等级认定,证明材料扫描及困难数据信息的汇总工作,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生数据库,实施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与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有效对接,各级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残联等部门要为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核实、认定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从而使高校能够全方面掌握学生资助情况,实现对经济困难生精准资助。

(四)加大宣传力度,注重诚信教育

高校应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要求学生或监护人如实提供家庭经济状况,及时告知家庭经济变化情况。本文通过开展诚信自主主题教育,促使学生将正确的诚信认知、自觉的诚信养成、积极的诚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将诚信教育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素养与行为,对提高大学生言行一致、履约重诺、恪守诚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五)加强后期监管,注重建立问责制度

许多高校往往忽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期监管,高校可以通过电话访谈、实地走访、信件等方式进行核实,如果发现学生申报不实,就记入征信系统,让冒牌贫困生付出诚信代价,从而确保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真实性。高校应提高资助政策及执行情况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资助信息的安全管理,不泄露学生资助信息。高校还应建立健全资助工作问责制,强化从事资助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坚决杜绝在资助过程中出现暗箱操作行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猜你喜欢

贫困生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