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提升路径探析—以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为例

2021-11-23陶茸魏彦明葛洪骏靳丹红毛守发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7期
关键词:斜杠毕业生人工智能

文/陶茸 魏彦明 葛洪骏 靳丹红 毛守发

一、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对农牧行业用人单位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使整个农牧行业发生了重大转变。许多养殖户已开始在其农场中使用自动饲喂和饮水系统。他们了解技术的力量,并且愿意接受具有经济实惠的技术。此外,基于互联网的传感器日趋成熟,许多养殖户发现使用移动设备监视农场的环境状况极为有限。另外,随着5G技术的引入,区块链、大数据和数据分析之类等技术将在农业行业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人工智能技术也受到企业管理决策者的关注,其不仅能够显著降低企业附加成本,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2]。

(二)人工智能对学校工作的影响

人工智能与教学管理相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教学的管理效率。对教学管理部门而言,运用教学管理系统进行下发教学任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调课以及成绩录入等学校教学工作,会大大减轻部门工作成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过程管理方面,通过网络摄像头对学生面部形态甚至眼球转动进行跟踪,可评估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度。

(三)人工智能对学生的影响

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应用于大学课堂的管理,对大学生的自主高效学习更是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大学生优质学习资源的利用创造了条件,使大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区间、固定书本、固定教室内的自我认知,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就业择业中,人工智能为毕业生、高校管理者与用人单位搭建云就业平台,根据毕业生的兴趣、求职意向、目标岗位、用人单位需求、择人原则快速筛选、匹配、推荐合适岗位与资源,实现资源有效性的智能选择。

二、就业现状

(一)专业及就业意向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较高,79.6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非常满意,20.36%不满意,不满意的学生中有23.61%认为专业发展前景不好,29.17%认为就业困难,26.39%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9.72%认为自己不适合此专业,1.39%认为教师教学水平低,1.39%认为教学手段和设备落后,其他占8.33%。

从就业工作地区来看,32.22%的毕业生会选择在学校所在城市工作,省外占46.11%,省内生源地占21.67%。在是否愿意去边远地区(新疆、西藏等)工作中,有46.11%的毕业生表示可以考虑。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下我校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以考研、国有企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为主,多数学生可接受的最低薪资在3000元~4000元之间,有意愿出省、去边远地区就业的学生比例较往年有所增加。

(二)就业观念及需求

据调查,78.33%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学院网站、班级QQ、微信群,了解招聘单位的主要途径是校园宣讲和招聘信息发布。目前个人素质最差的前3位分别是相关工作与实习经验、专业知识与技能、人际沟通协调能力[3]。可见,毕业生关注就业信息的时间在越来越早,他们的主动性有所增强,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不能将服务对象只局限于大四的毕业生,还应该关注低年级的学生对就业信息的需求,同时通过研究建立“企业班主任”“企业导师”“校外辅导员”等创新性机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平台,将提升学生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

(三)就业规律及难点

女生选择继续深造比例高。考研是大学生就业渠道的重要选择之一,对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学院选择考研的学生中有近七成是女生,且绝大部分人对考研的了解并不充分,仅仅只是单纯地想考,与自己求职目标和个人发展链接不紧密。这与女生在求职择业中不自信、怕失败、喜欢舒适区有关,外加与专业相关的一些岗位性别受限,女生找工作就更难。她们就倾向于考研究生,毕业之后找个中学或小学当教师,研究生学习如果顺利,再继续深造上博士,毕业后能在高校工作或者去科研单位。

公务员、事业单位关注度高、过关率不高。受疫情及新政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和择业观念发生了变化,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铁饭碗思想呈现增加趋势,更倾向于公职岗位,部分学生不愿意进入企业工作,觉得辛苦、不稳定。他们在求职择业时只关注公务员、事业单位(“三支一扶”)招考信息,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但是,由于需求量不大,导致大部分学生被淘汰,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会选择毕业后待业在家继续备考,但往往难以如愿,常以失败告终。从而不仅会错失了黄金就业季,还将导致个人就业竞争力逐步下降,势必会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个人发展。

近几年,国企与其他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比较稳定,工作辛苦程度较低,竞争压力较小,这也是造成毕业生提供的供需比逐年超过1:6,但仍有近10%的毕业生在毕业时有业不就,持观望和等待态度的原因之一,使“有岗无人”的现象更加突出。

三、提升路径及改进措施

(一)发挥科技优势,运用好互联网平台

人工智能时代,毕业生的求职方式和路径也在发生改变,2021届毕业生的资格审查、签约、违约等方式已从线下转为线上,而以前的经验和流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毕业生在就业指导中,如能针对毕业生就业创业中需要了解的政策信息、掌握的技术流程、经验和注意事项,分模块录制微课、微视频,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网站、QQ群、微信群、视频号、社群等毕业生感兴趣的平台随时发布,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运用,达到用时清楚何处找资源的目的,增加毕业生就业主动性。

(二)探索校企合作与学术科技社团融合新模式,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在校企合作中,应提高校企合作专员、专家的宣讲和报告质量,打破每次报告、授课类似于企业招聘宣讲会的形式,广泛邀请优秀校友结合专业、个人经历和收获为学生做“成长成才系列论坛”,实现学生“喜欢听、有收获、能践行”的目标。这方面工作要顺应人工智能的时代要求,同时也考虑到相当一个时期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需要,多方面开辟网上工作阵地,利用网络优势为就业能力提高吸纳更多、更好的外部资源。

(三)精准对接不同群体,引导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在人工智能时代,“斜杠青年”这一概念已不再新鲜,它作为一个新的职业模式,为大学生的就业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兴趣专业化,纷纷入驻各大平台,一展身手,成为公众号、视频号、社群运营者、抖音短视频分享up主等。“斜杠青年”看似美好自由,不受制于单一的职业模式,自己拥有足够的主动权,但其实当斜杠青年非常累,因为角色多重,常常需要在短时间内转换多重角色。盲目跟随时代潮流并不能实现所谓“多重职业”的多重价值。就业指导者在做好“斜杠青年”的宣传引导的同时,更应协助学生做好自我分析、自我增值、自我实现的方法及路径,避免学生因为盲目斜杠而影响学业。

就业主动性不强。这种学生往往贪图稳定,怕失败、怕吃苦,不愿意去冒险,普遍认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才是最好的选择,没有考虑这些看起来稳定的工作岗位是否真正适合自己,进而影响到自己以后的发展,他们常持有等待国家、省上或地方出台就业政策的心态,守株待兔,缺乏就业主动性。我们可以从团体辅导的路径上,结合人工智能网络资源,探索创新帮扶计划,找准问题症结与症结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协助他们理性认识个人能力与价值,明晰个人求职目标。

(四)唤醒就业能力认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基于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合理设置“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大一、大二开始就能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素质维度三个维度上对就业能力有全面认识,并进一步规划利用好现有的PU第二课堂网络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活动及兼职活动,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在过程中体会生活的不易,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组织力和领导力。

猜你喜欢

斜杠毕业生人工智能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古代也有“斜杠青年”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当青年加上“斜杠”——解析“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最“叛逆”的毕业生